民间手工艺
宜都民间素有“九佬十八匠”之说。“九佬”指:烧火佬(厨师)、剃头佬(理发师)、补锅佬、修脚佬(洗澡堂修脚师傅)、阉猪佬(一般代行兽医)、钻磨佬、杀猪佬、抢刀磨剪佬、裁缝佬;“十八匠”指: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砌墙盖屋)、窑匠(扳砖烧窑的师傅)、石匠(打石刻碑的师傅)、漆匠(油漆工)、雕匠(雕龙刻凤的师傅)、画匠(绘画师傅)、弹匠(弹花弹絮的师傅)、染匠(染布的师傅)、篾匠(竹篾师傅)、茅匠(用茅草盖房顶的师傅)、箍匠(做木盆、水桶等圆货的师傅)、皮匠(做皮鞋、皮箱的师傅)。在无数辈艺人的传承中,民间手工艺在清末民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工业品的出现,“九佬十八匠”等手工艺,不少已经失传。
一、窑匠
砖瓦是过去做屋盖房子的主要材料,乡间专门从事烧窑做瓦的艺人称窑匠。窑匠的主要工具有:花锹、杖弓、开墙丝、泥坯凳、麻铁丝、转盘、水盆、瓦桶子、弯板、瓦衣子、撩欠等。
选土和泥 一般要选没有石子或石子很少,也没耕作过的基干老土,用两指一捻,有油质的为好。用石磙碾细后,用大筛筛去砂子等杂质,收成35厘米厚、直径为4米的土料堆,均匀发水后用牛转着踩踏,并随时用花锹收拢牛没踏到的泥土,这就是和泥。大约十小时后,泥土全部踩绒,这时黏性很强,牛脚不易迈出,牛走时能听到“叭叭”的声音,用手捏成团,掷到地上可听见响声。用杖弓把踩踏好的泥料划分成小块,一块30到40千克,搬运垒成长方形的堆子,并用湿稻草或薄膜盖好,以保持水分。
制坯 将熟泥堆子用开墙丝划开12厘米宽的一块,或者将小坨熟泥垒在泥坯凳上,整成长方形。在瓦桶上套上瓦衣,放在转盘上,再用麻铁丝在12厘米宽的熟泥上划取一块1.5厘米厚、约80厘米长的薄片围上瓦桶,把弯板沾上水,边转动转盘边用弯板拍。若有砂子,要挖出来,并补上熟泥,再沾水转动转盘用力拍紧。做好后,沾水转动转盘把瓦桶上的泥坯光滑一遍,然后用撩欠旋转一周,统一高度,切去余料。把瓦桶放在铺麦芒的地方粘一下,目的是防止湿坯与地面粘连在一起,便于收捡,最后放到平整光溜有阳光的地方,从内取出瓦桶,剥开瓦衣,一个有四皮瓦的湿坯就完成了。
晾晒 湿坯通过2至4小时的晾晒,有了一定的干度,这时就要用手把不规则的地方整理好。再过个把小时,把湿坯折为四片瓦,倒过来一顺收好。等脱水百分之八十后,搬运到通风干燥之处码好存放,这就是半成品的瓦坯。瓦坯存放时间长短不限,只要不打湿、不破损就行。
烧制 瓦坯要经过烧制,才能承受风吹雨淋、日晒夜露、经久耐用。烧瓦的窑有两种,甑子窑(俗称鸡窝窑)和扇子窑(也叫平窑),其容积根据需要可大可小。甑子窑一般挖建在土坎边,圆形直桶子,可装7000至10000瓦坯,底部有一个用砖砌成的将军柱子,上面朝四周用砖焊有菊花状条形拱梁。拱梁下面是火道,上面装上瓦坯,15至20层不等。烧瓦一般要烧三天三夜,第一天用小火慢烧,烘干瓦坯中的水分,待无白色气体后,再逐步加大火力,最后一天要用大火,直烧到将军柱子发亮刺眼为止。边烧还要边在顶层覆盖一些土,等揭去盖层发现瓦坯发亮时,就可以关门封窑了。若是要青色瓦,就要在关门封窑前,在窑项围一个浅浅的水塘,慢慢灌水两次。等窑自然冷却后,除窑取瓦时,瓦片大都发蓝,一敲当当作响,十分坚硬结实。扇子窑比甑子窑要大,一般可容一两万瓦坯,多的甚至可烧五万瓦坯。形状就像散开的一把扇子,深度3米至6米不等,底部柱子也是扇子形,瓦坯就像搁在扇子骨架上,烧火的门,人可半勾腰进去,一般要烧3天至7天,才能达到火候,关门封窑。泥瓦的制作,各个环节都重要,质量过得硬的瓦长久不变形,其色发青,有光泽。
1970年以后,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做屋大多用机瓦,到2000年以后农村城市做屋都用水泥彩瓦,至此传承几千年的泥瓦工艺就淡出历史的舞台。
二、木匠
木匠是以各种木材为原料加工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参与起屋、造桥、打船中木工活的民间艺人。在农耕时代,从事木匠这一职业的艺人颇多,分工也比较细。就其专长来看,大致可分为:大木匠以做屋造桥为主,小木匠以做家具为主,细木匠专做一些精致小巧的家具,圆木匠以做盆、桶等圆货为主,水木匠以造船为主,犁木匠以装犁为主,榨木匠专门做打油用的榨,寿木匠以做棺木即棺材,或称寿木为主。
木匠所用工具,除榨木匠、寿木匠专用工具锛外,其他都基本相同,主要有:锯子,包括切锯、锯、横路锯、直路锯、杀榫锯和戳锯;斧头,包括中钢斧头、边钢斧头和开铲子;凿子,包括方凿、圆凿、薄口凿等;刨子,包括长刨、短刨、里圆刨、槽刨、线刨和棍刨等,还有墨头、墨钎、折尺角尺、钉牛、排钉、马口等。
不管做什么家具,工序都大致相同。首先是断坯下料,根据所做家具或产品各种零部件的长短大小,用锯子把木料锯短,进一步用锯子锯、斧头砍,加工成各种毛坯。接下来是用刨子把毛坯刨平刨光,下好榫头,用凿子和斧头挖好榫眼。最后上架组合,把已加工制作的各种零部件,按设计要求一件件拼凑到位,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家具。
木匠手艺的高低,一看所做家具是否轻巧耐看,二看是否结实经久耐用。家具做得是否结实耐用,一是与木材品种和质量有关,二是木匠在做时,各种零部件的契合程度怎样,榫头是否紧密。手艺高、技术过硬的木匠做出来的家具,既轻巧耐看样子好,又结实经久耐用。几块木板拼在一起后,看不出接缝,长久使用不会出现裂缝,榫头十分牢固紧密。圆木匠在木盆做好后就可装水,并且滴水不漏。木匠比较难做的要数为结婚出嫁的人打床或嫁妆,因为结构复杂,要求高,制作的时间也长,一般技术不高的木匠是不敢接这种活的,若是无法推托了,那么多半自己还要再请技术高的师傅参与制作并给予指导。
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用具或由塑料制品替代,或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或加工成了半成品,传统的小木匠、细木匠工艺发生了重要变化,木匠的工作内容变为以室内装修、固定家具的打造等为主,使用的工具也变成了一台刨床和一把钉锤,传统的锯子、刨子、凿子等使去了作用。大木匠、圆木匠、水木匠、犁木匠、榨木匠工艺逐渐失传。
三、石匠
石刻又称石雕,以石头为原料来加工制作各种实用或装饰物品的艺人称石匠。石刻所用的工具,一般有大锤(开山用)、小锤(加工用)、钻子和大、小钎子等。在宜都民间,石雕产品主要是石碑和石狮子,其次为建房大门前的石鼓以及门楣、窗、石礅等,现代的石匠还加工城镇街道路牙条石、人行道方块石等,加工工具也增添了吊车、行车、切割机、智能雕刻机等现代化设备。石雕基本工序有选料、运输、打坯、精刻加工等。
选料 根据产品所需石料的质地、色泽及尺寸等要求,同掌墨师先到山中寻找纯青无杂色、无筋无带、无层无缝的石头,然后择定吉日破土取石。采料时,先除草清土、测定方向尺寸,根据所需石料的大小在石头上弹出墨线,再用钻子按墨线凿出豁口,将楔子嵌入豁口,用大锤使力撞击,让石头按要求断开。
运输 旧时没有载重车辆和较好的道路,要把采好的石料从山上运到雕刻工地,是较困难的。因此在采料时,都会按石料设计的大小尽量分解成较小的坯料,或两人、四人、八人抬走;若是不可分割的大料,则将石料放在排列着的许多坚硬圆木上,前面多人拉着套在石料上的长缆绳,后面用铁钎撬,领头的人领喊号子,众人按统一的节拍应和着,齐心协力,拉动石料前进。现在均用吊车上下,载重汽车运输。
打坯 把石料运回来后,先用笔在石料上画出应雕刻的部位,然后用钻子凿出粗坯,再刻出大体轮廓。
精刻加工 在大体轮廓刻成后,小心地修刻细小部位,最后琢磨、修光、上蜡,完成整个作品。如雕刻石狮,大部分都比较容易,最难的是狮子嘴里含的小石珠,那颗石珠子在狮子口里能转动,就是用手拿不出来。打石狮时,用小钻子在狮口部挖个小洞,再用小钎子慢慢把里面挖空,成一个狮子的大口腔形状。再选一个小石头,用砍斧慢慢砍成一个小圆球,实际并不太圆,有一方稍扁一点,磨光后,将稍扁的一面对着狮子口中间最高的地方,用小锤子慢慢打进去,刚一挤过口,用力转动几下,就再难找到那个扁面,用手也就拿不出来了。雕刻石碑,无论是令牌碑、猪槽碑、小五镶、大五镶、七镶到四柱三排,都有碑文,离不开刻字这一工艺。刻字时,首先将碑牌磨平,染墨后涂上蜡,用毛笔把字写好,再用字钎子和小锤,慢慢地打出写好的字迹,清洗干净就可以了。七镶碑中的沙和尚或者王母娘娘以及其他图案,也是先画好后,再用小钻子慢慢挖出,用字钎做细而成的。2005年以后,电脑设计,智能全自动刻字机器得以应用,大大提高了石刻工艺水平和效率。
手艺传承 旧时师傅对弟子都是单个秘密地手把手言传身教,绝不向外人透露丝毫,而且严格遵循传儿不传女的原则,有些绝技还只传子承父业的某一个儿子,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绝技不外流,继承者得以独享其技术优势,却往往因继承转行或死亡,而导致千辛万苦积累创造出的绝技不幸失传。宜都现存的石雕工艺公司(厂、作坊)以五眼泉镇最为集中,并由宜都市人民政府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点传承人有:庙岗村的汪功寿、江春衍、吕宗源,龙口子村的袁世清、谭四新,弥水桥村的汤远会,荷叶溪村的林大贵等。
四、篾匠
篾匠是用竹子加工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的民间艺人,篾器在农村家庭使用非常广泛。篾匠所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几把大小不同的锯子、篾刀、一根竹尺,就可以了。篾器产品繁多,诸如筛子、簸箕、团窝、沙撮子、沙窝子、猪草篮子、盖篮、烘篮等家具,以及大小背篓、箩筐、粪筐、卷帘等农具,还有竹床、竹椅等。
一般篾器的加工制作,都分选料、划篾、编织等几道工序。选料主要是根据所制家具选择水竹、金竹、窝竹等不同品种的竹子。划篾是用篾刀把圆竹剖开,按竹器的不同,划成经篾和织篾等,然后将其刮光。篾划好后就可开始编织,一边编织,一边用竹尺压紧。编织完后再收口,有的用较粗的圆篾收,如篮子、背篓等,有的用两片手指多粗的竹片把边扎紧,然后再用水煮过的薄篾锁口,也可用细铁丝扎紧,如筛子、簸箕等。收口后,一件篾制家具就基本完成。篾匠手艺的高低,表现在加工制作的产品是否轻巧好看,以及是否结实耐用。
制作竹床、竹椅不用划篾,是把粗细适中的整竹在适当地方挖去一半,再用火烤后折弯做成支架,坐、躺卧的地方用竹子破成竹片,刮光滑,并排固定后即成。因竹子是凉性的,因而竹椅、竹床在夏天很受人欢迎。
2000年以后,家家都有了水泥晒场,卷帘日渐少见。加上一些塑料制品的替代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家庭中的篾器用具也在逐渐减少,因此做篾匠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五、铁匠
铁匠是以生铁或废铁为原料,经锻烧、锤打加工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的民间艺人。所用的设备主要有,一个大火炉、一个手动风箱、一个大铁墩、几把小铁锤、一把大铁锤、一把大剪刀、大火钳和一个小水盆等。
打制铁具的一般过程是,先把要打制的生铁或废铁,放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师傅左手握铁钳,夹着烧红的铁料,右手握小锤,在铁料上轻轻敲打,徒弟则根据师傅的指点,用大锤使全力锤打,在锻打的过程中,师傅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铁料的不同部位均匀受到锤打。铁料稍冷后,再放到炉中锻烧,然后再锤打,反复多次,直到打成所需要的形状为止。若是打有刃口的用具,一般刃口处是钢,而背面是铁。打制铁器用具最后关键性的一步是淬火,将打制好的铁器刃口部放入火炉中烧红,再迅速伸到冷水盆中浸泡,一件铁器质量如何,是否经久耐用,首先取决于锻打的功夫是否到位,即是否炼熟打活。其次就在于淬火的技术,有经验的老师傅技术高,往往就在这里,淬火的火候掌握得好,刀口就坚硬、锋利。若欠火候,则刀口不坚硬,在砍切中容易卷口;若火候太过,在砍切中则容易出现裂口。
2000年以后,铁制工具大都形成工厂化生产,传统的铁匠已不多见。
六、修眉扯脸
修眉扯脸是一种妇女美容的民间传统方法。姑娘出嫁前,一般要请专业师傅修眉扯脸,以洁净面孔,便于化妆打扮;如遇家有喜庆事宜、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年轻妇女们也兴修眉扯脸,光彩示人,多以妇女相互帮助完成。从事修眉扯脸的师傅,一般由结婚后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担任。方法是取普通缝纫线一段,约三尺长,两头对折,用牙齿咬住一端,一手紧握另一端,一手伸进线中间对折处,并使两端线在中间交叉绕3至4圈,形成一段约2厘米长的双股绞线。扯脸时将绞线部位紧贴脸面,双手和嘴三点同时用力,一手缩、一手张,移动绞线部位,皮肤上的汗毛被绕住而扯掉,其颈部、额头、面部的汗毛都可清除干净,可使脸面光滑,又不损伤皮肤。修眉时,要先根据脸型眉型进行设计,如三角眉、线形眉、弯月眉等,再用一把金属小钳子按设计的眉型进行整理,拔掉眉型以外的细小眉毛,修一次眉可较长时间保持明晰醒目。199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现代洁面化妆技术的推广普及,传统的修眉扯脸越来越少。2010年后在陆城街上,只有在清江大道官桥市场、城乡路剧场门口、西正街等处还能找到从事这门家传手艺的人。
七、杀猪佬
过年杀猪是宜都民间传统习俗,称之为“杀年猪”,而农家请来杀年猪的师傅就是杀猪佬。杀猪佬一般为中年身体强壮的男性,杀猪工具是用竹篮子装的大小放血刀、砍骨刀、分割刀、刨子、钌环和挺杖(一米多长指头粗细的铁棒)等。
农家杀年猪算是一件大事,一般在农历冬月末、腊月初进行。先要选一个好日子(俗称看日期),逢“六”或“亥”日一般不杀猪,因“六”与“六畜”谐音,“六”日杀猪,以后喂的牲畜就长得不旺;“亥”属猪,“亥”日宰杀年猪就犯了本命,不吉利。除开逢“六”或逢“亥”的日子均可,但以属马、牛的日子为最佳。
日子选好后,与杀猪佬约定具体时辰,户主家准备好两条板凳,用钩绳捆在一起,一个大木盆(又称腰盆,在丘陵和平原地区由杀猪佬带来),并烧一大锅滚烫的开水,还要请一两个强壮的男人帮忙,叫作“扶杂”。杀猪佬进门后,先备好血盆,再与扶杂的人一起,把要杀的年猪赶出猪栏,捉住按倒在板凳上,头朝东,象征太阳升起,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杀猪佬一手扳住猪头,一手握放血刀,快速准确地从咽喉处刺入年猪的心脏,此举称为“递刀”。递刀时,部分地区流行东家烧三张火纸,养猪主人口中不停地唤猪,就像平时喂食投料一样,直到年猪几声嚎叫,挣扎没气后方止。其用意是为来年唤(换)来同样甚至更大的猪,同时也表示难舍心情。
据说,有道行或有经验的杀猪佬,可以根据年猪的出血状况来判定来年主户家的祸福吉凶、财运年成等,如年猪血量少,则预示来年的财运差,甚至要破财;如年猪血喷射较远且成火焰状,则预示着来年应防火灾或血光之灾;如猪血畅旺且很有规律,血色鲜艳且多,无异状,则预示来年主户家财运好,收成好,无灾难。
猪完全断气后,主户家的主妇就要端走猪血盆,杀猪佬则继续他们的工作:先在猪后蹄上开一小口子,用挺杖在猪的皮下打三条通气道,一挺杖抵头部,一挺杖抵前肢,一挺杖到下面一侧耳根。随后通过后蹄所开小口子向里面吹气,边吹气边用木棒敲打猪的两侧及背部,顺序为从后向前,称为赶气,直到整个猪被气胀得滚圆,这时将猪放入装有开水的大腰盆里,用开水浇烫、刨毛,直到毛被彻底刨干净,这一做法叫硬刨;也有不吹气,直接浇烫刨毛的,因猪是软绵绵的,又叫软刨。
猪刨干净后,杀猪佬和扶杂的一同用力,将猪置于板凳上,头向堂屋(客厅),从猪尾开始,用分割刀由后向前在脊背上划开,直至颈部第二道皱褶为止。接着在堂屋神坛上点燃三炷香,烧上几张火纸,同时拿一张火纸沾上该猪的血,贴在猪栏内的墙壁上,此举称为“挂红”“启猪栏”,以求来年红火。接着在条凳上将猪头割下,然后将猪用钌环倒挂于屋檐下,杀猪佬开膛破肚,拿出内脏,交由扶杂人员去清洗,自己则清洗内膛,把猪身均匀剖为两半,根据主户要求和猪的大小,将肉分为大小不等的肉块,俗称“砍菜”,一般半边猪肉分为7块,也有分成8块9块的,在每块肉的下部边沿用小刀子扎个洞,系上主户家事先准备好的用棕树叶扭成的铆子,交主户家人一块块挂好。肉分完后,主户家人打来一盆热水,供杀猪佬清净工具,杀猪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接着是“陪杀猪佬”了,先把杀猪佬请到上席入座,扶杂的人分边座定,主户当家人持壶酌酒,弄饭的人忙前忙后,端菜盛饭,热情款待。酒足饭饱后,杀猪佬接了工钱,包上猪毛,带上杀猪篮子赶二家了。
杀猪佬不仅是个力气活,要求身体好,力气大,递刀稳,血放得好;也是个精细活,要求毛刨得干净,内脏洗得干净,“砍菜”分得匀,刀口整齐;最好懂天干地支会看日期。因此手艺高的杀猪佬每年接活多,也受人尊重,一般杀猪佬过了六十岁都因气力不足停业了。2010年以后,随着农村家家户户都通了公路,农村杀年猪也在发生一些改变,杀猪佬一般备有省柴炉和腰盆,请有2个帮手,用三轮车运输,减少了主户家的麻烦,也提高了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