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散文
一、宜都山水记①
明 王之栋
去城十五里为白洋②,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③。掩映村落,可供吟赏。四十里,入沧茫溪④,一带澄然如秋水。水中生五色石。昔人所云地露文章,诚非虚语。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仲春时,桃花盛开。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而尖山飘遥在望。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⑤,何其雄也。山行二三里,过红花沱⑥,蹑衣得桥,寻闻水声潺潺。而介乎云池、丹水之间,则曰清江。江畔多杨柳。柳阴之下多渔船,与西湖田歌牧笛相呼应⑦。隐隐歇马亭,二石桥翼之,真如锦浪翻花,龙舟斗彩。夕阳村鼓,夜月渔蓑,雪棹风帆,鸥汀雁渚,美景四时不绝。此何异姑苏之虎丘山⑧,杭州之西子湖乎。西北十里而湾市⑨,二十里而三台⑩,得一宋山。山上有仙女祠,梳妆台之左,浴身井在焉⑪。古树藤萝寂寂,惟闻禽鸟声。西十里而丹山。丹山之右鲤鱼山,冬积雪,六月无暑。西南十六里,又得一大梁山⑫,高峻奇耸。山家业茶,种梅梨。二三月,香雪十余里。游者固少楼阁台榭之观,然而朝霞暮雨,收之衣裾间,庶乎身在云霄之上,而群山皆其下矣。循拖溪渐入全福通灵⑬,迂回缥缈。转而之南,七十里而奇峰。南之东,二十里而白水⑭,接壤枝江。渡观音桥,四十里而邓家庄,谷深木茂,而俗甚朴,称宜乐土。白水之东六七里,为龙窝⑮,田肥径幽,村屋高低,青篁翠柏,参差而出。前拥一岭,而后若银屏⑯,且多溪水,可把钓。至晚而月出文昌阁⑰。回首陆城,恍然十洲三岛之墟矣。嗟乎!此山此水,倘得陶元亮、韦苏州、白乐天辈一两人妆点其中⑱,宁不人与山水俱胜哉。余常自天竺、洞庭而游西山⑲,神情寤寐⑳,生平能结山水缘。及今至楚,宜都亦不少减。即案牍纷庞㉑,毋废插柳鸣琴之趣,每一登眺,有题有咏。四年而记未作,谢政始作记㉒。
【作者简介】
王之栋,字念劬,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任宜都知县。
【注释】
①此文原刊于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艺文志》,原题为《山水记》。此文涉及的地域系1955年宜都、枝江合县之前的宜都县域(含今枝江市白洋、顾家店、紫荆岭、安福寺、瑶华等乡镇和宜昌市猇亭区)。
②白洋:今枝江白洋镇。
③商英墓:北宋御史张商英墓。墓址在白洋四棱坡南麓。传磬寺:旧址在今枝江市白洋镇境内。
④沧茫溪:即玛瑙河。清康熙版《宜都县志》:“河产纹石,水可引灌田。”
⑤虎牙:虎牙山,在长江北岸,今属猇亭区。荆门:荆门山,在长江南岸,与虎牙山相对,位于宜都市红花套渔洋溪村。
⑥红花沱:今宜都市红花套镇。
⑦西湖:在今宜都市姚家店镇刘家嘴村、莲花堰村及陆城街道办事处全家店村北部。据记载:“县西有西坪,俗称西湖,群牛在牧,牧儿晚归,跨(骑)牛横笛。”“平湖牧笛”为旧时宜都十景之一。
⑧姑苏:山名,在江苏吴县西南,后来也称吴县(今属苏州市)治所为姑苏。
⑨湾市:今宜都市高坝洲镇湾市村。
⑩三台:三台山,在今宜都市高坝洲镇内。
⑪宋山、女仙祠、梳妆台:据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载:“宋末,宜都长安乡民有宋姓者,居县西一十五里,家有一女,年将笄,忽一日,梳妆整服,端坐而化。时人以为登仙焉。舍侧有泉,常满。后父母殁,乡人就舍基建一寺,名曰法泉。其傍仍立宋氏仙女祠。遇旱,乡民于此祈祷,有感(应)。兵燹后,殿宇荒废,止存梳妆石台。”
⑫大梁山:亦名梁山,海拔920米,在今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清康熙版《宜都县志》:“此山峰凌霄汉,循环拖溪而入,迂回攀跻,俯视群山如儿孙罗列。”
⑬通灵山:在今宜都市王家畈乡全福河村。
⑭白水:即九道河,发源于宜都市松木坪镇郑家垴、麻岭坳等地,由南向北流经茶园寺、余家桥等地,在白水港注入长江。茶园寺至余家桥河段俗称九道河,余家桥至白水港河段俗称白水。“白水晓渡”为旧时枝城十景之一。
⑮龙窝:今宜都市陆城街道龙窝村。
⑯银屏:据记载:“县南十里曰土地岭,横峙于前,如屏然,雨后丽色可玩。”“银屏洗雨”为旧时宜都十景之一。
⑰文昌阁:旧址在今宜都市陆城城区。
⑱陶元亮:陶潜,又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文学家。韦苏州:韦应物,唐代诗人,曾任江州、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或韦苏州。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诗人。
⑲天竺:山峰名,又寺名,在浙江杭州市灵隐山飞来峰之南。
⑳寤寐:似睡似醒,恍惚之中。
㉑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世称公文为文牍。
㉒谢政:辞去政务。
二、游古潮音洞记
清 陈鸿宾
筐山之麓,东枕汉洋溪,峭壁千寻,其上有洞焉。邑志所谓潮音者,此也。明季“闯逆”西窜,所过无噍类,而谢公嘉应以避此独全。其九世孙厚之,吾密友也,馆于其下,因缅先人遗迹,亟访焉。
然斯洞翳于榛莽,鲜有知之者,咸以其下洞汹泉示之。汹泉亦廓然,若门然,水势荡击甚暴,不可以入。厚之曰:“非必是,当别有。”
在今年冬,与吾堂兄松斋晚眺,觉耸翠之上,隐隐有洞露于薜萝芜蔓间,共指异之。馆后有小径,峻若梯,夹以密竹。乃由兹而西,约里许,折而南,尤狭。又里余,见石上有遗臼,喜曰:“将觅获矣!”峻坡东下,甚股栗不数哉,有石横插如象鼻,古藤蔽之。径穿其下,益狭而险,才容一人,乃挽藤鱼贯下丈余,回西数步,始达指异处,果得洞。
其门广丈许,高二丈余。中甚开朗,若殿宇,穹隆四起,高十余丈,顶象天,疑为神斧,东西八十余步,南北减廿余步。上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羊肠,如茄房,如华盖。择其空悬者扣之,噌吰作鼓音。其积而成柱者一,上蟠下际,周千百围,适当其中。左右并有门,窈然黝黑,有水声乍大乍细,然未见其流之出也。审视久之,厚之喟然曰:“吾祖避难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既而题“谢家避难之洞”六字于其右壁,松斋兄亦题“古潮音”三字于门右,雇工镌之。由是远近传闻,靡弗争先快睹,日数十百人,出辄艳谭其奇,一时噪甚。
余亦与焉。乃游者至黝黑处辄舍去,余谓厚之曰:“黝黑处正幽邃处也,盍往观乎?”乃相与拥火入,柱背廿余步有穴,才可通人,类幽巷,细流内出,锵若鸣琴。及穴口,遂伏泥,行百余步,折而右,又数十步,穴竟行几穷。益炬烛之,仰视得小穴,然悬绝不能上。梯焉者再,忽又无际。穴之南,耸拔若楼台,攀石笋,斜上而东,数十步至其处,阔与前洞等,而怪状尤多。穴之北,乱石山积,高四五丈,狙行乃达。俯视前后,皆深邃莫测。西向,历险峻里许及底,形若仰釜。复有小穴,水没其半址,无以济,乃出。
陈子曰:“斯境为榛莽所蔽久矣,然名著,使无近似者以冒之,好奇者必接踵焉。数百年来无至焉者,职此故也。虽然,特无智如厚之者也,先路一导,后尘争步,宜乎?吾乡多雅人矣,乃率以黝黑返,惜哉!吾尤有讥焉:洞中烛之层累,吾与厚之虽烛焉、梯焉,其未达者,犹不知其几许何;浅游者动凭臆说,以夸示于人乎!然吾与厚之亦宜勉焉。其仍具烛以梯,以达其所未逮,求无负乎此境焉,斯可矣!”
光绪癸未岁嘉平月刊
【作者简介】
陈鸿宾,清代宜都人,生平不详。此文系清光绪九年(1883)冬,陈鸿宾与友人谢必堃、陈代钦、章裕茂一同探访潮音洞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