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产品

第二节 传统产品

宜都物产丰富,1950年以前的传统产品主要有横碛建柑、洋河垴泡柑、宜红茶、横碛白尖、洪山茶等。

横碛建柑 横碛即现陆城街道太宝湖、亮家垴一带区域,建柑又称土橘,有大建柑、小建柑、萝卜柑、棱皮建柑和普通建柑之分,是一个古老的柑橘类品种。宜都市沿江一带种柑橘历史悠久,且有较大的种植规模。据1958年宜都县农业科调查:“在1920年前,横碛一带的柑橘树密如森林,高大的树要21步梯子(约8米)才能搭上顶,柑橘为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一担柑子(100市斤)可换一石(10斗)大米,一株压条苗换一斗黍米,因此有‘金横碛’之称。”建柑树生长缓慢,树势健壮,果实扁圆形,种子20粒左右,根系发达,耐瘠、抗旱,能耐-10℃左右的低温。20世纪60年代宜都引进温州蜜柑优良品种大量栽培,建柑逐步被淘汰,目前仅有个别农户保留极少建柑树,市场上已见不到建柑产品了。

洋河垴泡柑 洋河垴即现在红花套镇红花套村的光明一带,1950年前以盛产泡柑而闻名。泡柑是宜都的传统柑橘类品种,树势生长旺,分枝力强,树皮粗糙,主干有明显瘤状突起,刺多,果面有瘤状突起的为皱皮泡柑,果面粗糙瘤状物不明显的为粗皮泡柑。泡柑一般果实较大,约150克,种子少,汁多味浓,尾味略苦,具有清热之功效。现已无人栽培。

宜红茶 又称宜红工夫茶,是中国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和传统出口产品。1892年由广东香山(现中山市)籍实业家卢次伦,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宜市(即泥沙,现为壶瓶山镇)建“泰和合茶号”,收购石门、鹤峰、五峰、长阳四县的毛红茶精制加工创制而成,1899年生产宜红茶150吨,达到鼎盛时期。1917年生产宜红茶达25年之久的泰和合茶号因土匪横行、豪劣侵蚀、同行竞争和国际行情不好而关张停业。清末民初,宁红、祁红、宜红并称中国三大出口红茶。民国年间宜红茶加工、集散中心北移至五峰县渔洋关,先后有郑继庭的泰和合、卢淑良的太和洋、宫福泰的源泰、张佐臣的同顺昌、刘祥生的民生等11家茶庄在渔洋关开张生产宜红茶,1920年后达到鼎盛期,年产量最高达到250吨。后因国内局势动荡,产量有所减少,抗战爆发后,宜红茶生产基本停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公司于1951年建“宜都红茶厂”,集宜昌、恩施、常德三个地区的毛红茶精制加工成宜红茶出口,1959年加工宜红茶近200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五六十年代祁红、宜红、滇红、宁红长期占据中国出口红茶数量和质量的前四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进入21世纪,宜昌、恩施所属宜红茶产区的年生产量达到1.5万吨左右,出口和内销平分秋色,龙头企业是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产地范围:宜红茶在“泰和合茶号”创制、经营时期产地仅为石门、五峰、鹤峰、长阳四县。民国时期宜红茶以五峰县渔洋关为加工、集散中心后,产区有所扩大。1951年宜都红茶厂成立后,宜红茶产区扩大到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省宜昌、恩施和湖南省常德三个专区的十六个县。1958年原属宜都茶厂的泥沙手工厂迁至石门县城,1959年建成投产,改“宜红”为“湘红”,从此湖南省不再生产宜红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宜红产区建精制茶厂较多,出现毛红茶抢购现象,宜红茶的原料产地曾经扩大到四川、重庆、湖南和贵州的相关产茶区,后因出口量减少,产区仅保持宜昌、恩施两市州。2013年12月,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发布《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宜红茶的主要生产区域为湖北省宜昌市和恩施州的所属县、市,核心县市有宜都、五峰、长阳、夷陵、鹤峰、宣恩、来凤、恩施、利川、建始、巴东等十多个县市区。这个区域内能进行条形毛红茶的初制加工茶厂(含场、公司、合作社等)有近千家,能精制加工宜红茶的企业只有3~5家。

宜红茶作为宜昌和恩施产茶区的公共品牌,得到区域内的茶农、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以及法律的保护,这些区域出产的红茶均为宜红茶,市场上的宜红茶只是各自的商标标识和生产厂家有所不同。宜红茶核心区的宜都和五峰还分别申报并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宜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外的生产经营者均不得使用“宜红”茶商标。

栽培品种:巴山、峡川是中国茶叶的起源中心之一,宜红茶区是我国古老的茶区,几千年的自然进化,使该区的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现栽培的茶树品种多以当地遗传下来的群体品种为主,也有人工选育的一些地方良种,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苔2号、宣苔27号、鹤苔早、恩茶红、巴东1号、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早等。20世纪末又陆续引种推广了一些无性系良种,如福鼎大白、槠叶齐、鄂茶1号等。

加工工艺:宜红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分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初制是使茶叶鲜叶变成条索紧结、色泽黝黑的干燥毛红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序。在全手工制茶时代劳动强度最大、最费工的工序是揉捻,叶少时手工搓揉成条,茶汁外溢即成;多时将萎凋叶装在直径约1.3米、高1.5米的木桶(俗称黄桶)内,赤脚踩揉,身轻的还要背个石头增加重量以提高工效。精制是将长短、粗细、轻重、色泽不一的毛茶加工成性状一致的商品茶,包括筛分、切细、风选、拣剔、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工艺。全手工精制时仅筛分工艺就有十三种规格不同的竹筛,运用顿、抖、圆、闹、飘、劈等筛技。由于制作过程颇费工夫,所以宜红茶又叫宜红工夫茶,也称宜红工夫。现在不少茶叶企业生产高档精品宜红茶,通过初制加工工艺就可获得商品一致性状,如宜牌君子红、潘家湾宜红、饮博士宜红、五峰宜红、走马红、贡易德宜红等,选用鲜叶单芽或一芽一叶为原料,不必再通过精制加工而一次性成型,制成名优宜红茶。

品质特点:史料上描述清末民初宜红茶的品质特点为:“黝黑而光彩”,“颗颗般大的米茶”,“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洋人称为高品”。2013年《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的一级宜红茶的品质要求为:外形条索紧细显锋苗、色泽乌润显毫、较匀整、净,内质香气嫩甜香、滋味甜醇、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显芽。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宜牌’君子红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细秀显金毫、色泽乌黑(或棕褐)油润、匀整、净度好,内质香气鲜嫩甜香、滋味鲜甜、汤色红艳(或橙黄)明亮有金圈、叶底红亮细嫩匀齐,部分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发生,是中国上等品质的工夫红茶。宜红茶在干燥、密封、避光的室温条件下一般可保质18个月,如放在6℃以下的冷库(或冰箱、冰柜)中,保质期可翻倍。

冲泡方法:宜红茶冲泡茶具适宜选用纯白瓷杯具,既能品味嗅香,也易观色悦目;次为玻璃茶具,观色易受茶台等背景色影响;最次为一次性杯具。泡茶的水以纯净水最好,饮用自来水也可,烧开后水温在95℃左右为宜。日常泡法:洗净茶杯,投入3~5克茶叶,冲入茶重50倍的沸水,浸泡4~5分钟后将茶水倒入小杯,或直接拿泡茶杯,先闻香,再品味。品饮时要细品慢饮,探知茶中甘味,待“满口生香,回味甘美”时,饮茶者就有一种“心清气爽,美味无穷”的感觉。宜红茶一般可以冲泡3次左右,茶汁浓淡也可因人而异。

功能效用:宜红茶为全发酵茶,鲜茶叶中的主要有益物质茶多酚,在加工过程中被酶促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其含量的高低决定了成品茶红汤、红叶的风格特征和品质的优劣。临床医学试验表明,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和抗突变等作用,红茶的脂多糖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咖啡碱能提神消疲和利尿解毒,多酚类可杀菌消炎,同时红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能刺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产生清凉感达到生津止渴、消暑降温的作用。红茶性温,擅温中驱寒,温胃驱寒,能化痰、消食、开胃,适宜脾胃虚弱者饮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脾胃不好的消费者和白领人士更宜选用红茶品饮。

横碛白尖茶 产于陆城街道横碛一带,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曾在其著作《中国名茶》中予以记述。每年清明节前后,采摘幼嫩叶芽,经杀青、揉捻、提毫、焙干四道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茶形紧细,秀丽卷曲,白毫显露,尖峰匀整,色泽嫩绿,内质清香鲜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素以“汤浓、味醇、形秀、色翠、毫白”著称。

洪山茶 产于海拔580米的松木坪镇茶园寺村的洪家大岭。由于适宜的土壤、雨量、阳光等自然条件,生长的茶叶幼嫩,再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金黄色、绿豆汤、甘凉味、芬芳香”的特点,为域内传统名茶。因品质极优,在清代曾作“贡茶”敬献皇宫。1978年后,改革制作工艺,经省、地历次茶叶鉴评,被评为地方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