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居民点
一、汉洋坪村
汉洋坪村村民委员会 [Hànyángpí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以东10.6千米。东起渔洋河岸,西至鸡头山村,南起袁家塝村,北至清江河岸。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五眼泉镇。面积580公顷,779户,2600人,居民以向、李、魏、刘、王、张等姓氏居多。下辖7个村民小组、30个居民点。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石门区山河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青峰大队,1975年11月改属五眼泉公社青峰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五眼泉公社汉洋坪大队,1984年2月更名为汉洋坪村属姚店区汉洋坪乡,1987年9月复改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白家渡村、木岭岗村、汉洋坪村三村合并为汉洋坪村。相传有韩姓、杨姓两位老人在山洞中遇仙,归而恍如隔世,死后人们就把此地称为“韩杨坪”,后演变为汉洋坪。主要驻地单位有山河堤防管理段。主要农作物有柑橘、桑蚕、玉米等。
崩坎子 [Bēngkǎnz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汉洋坪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2人。姓氏以向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当地一土坎崩塌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养殖桑蚕。
拐家河 [Guǎijiāhé]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驻地。属汉洋坪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2户,43人。姓氏有魏、袁、刘等,以魏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河道在此处有一急转弯,故取名拐家河。居民主要种植柑橘。
牛坑子 [Niúkēngz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2千米。属汉洋坪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53人。姓氏有刘姓、魏姓、杨姓等,以魏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此处属坑洼地,附近农家的耕牛常在此处饮水,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养殖桑蚕。
腰店子 [Yāodiànz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3千米。属汉洋坪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0户,38人。因处村内河堤中段并开有多家店铺,故而得名。姓氏有向、袁、杨等,以向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居民主要种植柑橘,养殖桑蚕。
永宁寺 [Yǒngníngsì]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汉洋坪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50人。因当地宗教建筑物而得名。姓氏有王、江等,以王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居民主要种植柑橘,养殖桑蚕。
大冲口 [Dàchōngkǒu]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南0.6千米。属汉洋坪村七组。面积4公顷。居民8户,30人。因当地两侧山体狭长而得名。姓氏以王、吴、向姓居多。聚落呈散状。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
六角岩 [Liùjiǎoyán]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西0.8千米。属汉洋坪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12户,40人。姓氏有魏、刘、张等,以魏姓居多。聚落呈环状。清江河下游南岸有块大石头,呈六角状,故名。主要经济作物为柑橘。
三步两跳沟 [Sānbùliǎngtiàogōu]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汉洋坪村六组。面积0.5公顷。居民5户,22人。因以前有很多小沟,人过去需要跳起跨越,故称三步两跳沟。当地主产柑橘。
孙家垴 [Sūnjiānǎ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属汉洋坪村七组。面积0.5公顷。居民3户,15人。因山垴上居住有孙姓人家而得名。当地经济作物有柑橘。
望香台 [Wàngxiāngtá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西0.6千米。属汉洋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2人。姓氏以魏姓居多。聚落呈散状。此处有一平台,当地人们在重大节日祭祀都在此台上烧香祭拜,故得名“望香台”。当地经济作物有柑橘。
魏家祠堂 [Wèijiācítáng]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属汉洋坪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8人。居民姓氏以魏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形态。当地经济作物有柑橘。
丈八溪 [Zhàngbāxī]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属汉洋坪村六组。面积0.5公顷。居民6户,22人。因当地溪流宽度大约有一丈宽而得名。聚落呈散状。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岳宜高速过境。
魏家河 [Wèijiāhé]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偏南0.6千米。属汉洋坪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8人。因魏姓人家居住在清江河边而得名。聚落呈片状。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
五龙碑 [Wǔlóngbē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汉洋坪村三组。面积0.5公顷。居民7户,25人。此地一富户父亲亡故后,为其树碑立传,碑上雕刻有五条龙。后来人们称此地为五龙碑。聚落呈散状。主产桑蚕、柑橘。
曹家山 [Cáojiāshān]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汉洋坪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50人。居民姓氏有魏、高、王等。聚落形态呈散状。当地经济作物有柑橘。
高家垴 [Gāojiānǎ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汉洋坪村七组。面积0.5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山垴上居住有高姓人家而得名。主产柑橘。
枫相树 [Fēngxiāngshù]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汉洋坪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26人。因曾有一棵特别大的枫相树而得名。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呈散状。主产柑橘、桑蚕。
马道子 [Mǎdàoz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汉洋坪村四组。面积0.5公顷。居民3户,12人。此地为旧时客商骡马驮运所经过的道路,故名。主产柑橘。
求雨台 [Qiúyǔtá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南1.1千米。属汉洋坪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0人。姓氏以胡姓居多。聚落分散。以古时求雨拜台而得名。主产柑橘。
泰山庙 [Tàishānmià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南偏东1.1千米。属汉洋坪村四组。面积0.5公顷。居民2户,8人。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
整石庙 [Zhěngshímià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0.6千米。属汉洋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8人。姓氏有魏、张等,以魏姓居多。聚落分散。清代,长阳有个赶考的秀才行至此处,摔了一跤,爬起来对着此处许愿,如能金榜题名就来此处还愿修一座庙。后来秀才果然中举,回家路经此地想要还愿,因当时贫困修不起庙,就找来一名工匠,用整块石头雕刻了一座庙立于此地,故名。主产柑橘。
安春垴 [ānchūnnǎ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属汉洋坪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4户,16人。聚落分散。因早年有鹌鹑栖身、繁衍,故名鹌鹑垴,后因口语和书写而演变为安春垴。主产柑橘。
关山垴 [Guānshānnǎ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汉洋坪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58人。姓氏有熊、王、邓等姓。聚落分散。因山垴上曾居住有关姓人家而得名。主产柑橘。
黄坡垴 [Huángpōnǎ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汉洋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2人。姓氏有周、向、苏等姓。聚落分散。当地经济作物有柑橘。
大刘家台子 [Dàliújiātáizi]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6千米。属汉洋坪村一组。面积0.5公顷。居民5户,21人。刘氏家族自筑一高台以防洪水,人们称之为刘家台子。当地主产柑橘。
青龙庙 [Qīnglóngmià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1千米。属汉洋坪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25人。姓氏以李姓居多。聚落分散。此处有一座庙,门柱由青石打造,门柱上雕刻有两条青龙,人们称之为青龙庙。当地主产柑橘。
五神庙 [Wǔshénmià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东0.9千米。属汉洋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6人。聚落分散。当地主产柑橘。
杨家垴 [Yángjiānǎo]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汉洋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当地主产柑橘。
杨林子湖 [Yánglínzihú]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以南2.2千米。属汉洋坪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户,4人。因此地种有大片杨树,故称为杨林子湖。居民以养鱼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橘。
万寿沟水库 [Wànshòugōushuǐkù] 位于汉洋坪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属汉洋坪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6人。居民以水产养殖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橘。
二、袁家塝村
袁家塝村村民委员会 [Yuánjiābà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7.3千米。东临渔洋河,西接鸡头山村,南邻响水洞村,北抵汉洋坪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五眼泉镇。面积618公顷。居民632户,2060人。下辖有5个村民小组和30个居民点。姓氏有袁、张、向、李、胡、魏等姓。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石门区山河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青联大队,1975年11月改属五眼泉公社青联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袁家塝大队,1984年2月更名为姚店区汉阳坪乡袁家塝村,1987年9月改称五眼泉乡袁家塝村,2001年3月由王家渡村、景家岗村、袁家塝村合并为袁家塝村。主要驻地单位有宜都市车辆检测中心、润兴发服装厂、鑫磊驾校、顺平物流、北师大创新实验学校、五龙建筑公司等。工业主要有预制件厂、食品加工厂、服装厂、柑橘打蜡厂等。农业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商业主要为个体经营。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2011年被表彰为宜昌市文明村。陆渔一级路过境2千米,岳宜高速过境,并设有宜都出入口。
蚌壳井 [Bàngkéjǐng]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6人。姓氏有彭、胡、徐等姓。聚落分散。因曾有扮演蚌壳精的村女跌落水井,而井呈蚌壳状,故名。当地主产柑橘。
陈家大湾 [Chénjiādà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4户,15人。因湾里有两户陈姓人家长期居住,故名。主产柑橘。
港口堤 [Gǎngkǒudī]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2人。这里有一个大冲,四水归池,清朝年间年年涝灾,山洪暴发,水土流失。有一年徐姓大善人积德,组织当地百姓修水沟,垒起一座大堤坝阻挡洪水,港口水由沟流过,解决了人们遭水灾之困,百姓称此堤为港口堤。当地主产柑橘。
广椒湾 [Guǎngjiāo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袁家塝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4户,16人。因有一峡槽,形似一个大广椒,故称广椒湾。当地主产柑橘。
獾子街 [Huānzijiē]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袁家塝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2人。据传,此地天然山洞里住着一对獾子,时间久了,形成了獾子家族,白天、黑夜有獾子成群结队出现,当地居民称之为獾子洞。2008年因陆渔公路修建,獾子洞位于公路边,人们就改称为獾子街。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主产柑橘。陆渔一级路,岳宜高速经过此地。
浑水堰湾 [Húnshuǐyàn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9户,27人。姓氏有胡、高、彭姓。聚落分散。清朝年间,一口堰里的水清澈见底,一严姓人家投放鱼虾喂养,总是一无所获。后来发现鱼虾都被鹰叼走了。一天,一个仙人路过此地,仙人伸手朝天撒了一把土在水里,水立刻就变浑了,此后他养的鱼虾再也没有被叼走,水也再没有变清。以此故名浑水堰湾。当地主产柑橘。
井丘 [Jǐngqiū]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袁家塝村二组。面积1公顷。因此地缺水,人们就在边坡上的田地里挖了口井,故而得名。2012年润兴发服装厂征地占用,地名沿用。
景家岗 [Jǐngjiāgǎng]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80公顷。居民32户,137人。姓氏以景、胡、李、刘、张居多。聚落呈散状。因山岗上居住有景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李家湾 [Lǐ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袁家塝村一组。面积1公顷。清朝年间,这里住着许多姓李的人家,解放后,李姓人家大多外迁,地名沿用。因交通不便,现无人居住。
猫鱼垴 [Māoyúnǎo]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袁家塝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26户,105人。姓氏有向、胡、熊姓等。聚落呈散状。相传一富户特吝啬,一天朝廷官员巡察至此,其户主动接待宴请,席上除小菜外,另加一碗溪中所捕的猫鱼(意指喂猫的小鱼)。巡察官以为遭受戏弄,气愤不已,将其杀死。多年后,埋葬富户的地方形成一座小山包,人称“猫鱼垴”。当地主产柑橘。
茅草街 [Máocǎojiē]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6千米。属袁家塝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42人。主要姓氏有袁、向、魏等。聚落分散。很久以前,在渔洋河下游北岸,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街,住房都是用茅草盖顶,故名茅草街。当地主产柑橘。陆渔一级路经此。
庙嘴 [Miàozuǐ]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袁家塝村二组。面积2公顷。因此地曾有一土地庙,且旁边山体有一突出尖角地形,故名庙嘴。2014年北师大创新实验学校落户此地,地名沿用。
母猪峡 [Mǔzhūxiá]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袁家塝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9人。早年人们以喂养母猪为业,一日某户丢失母猪,大家帮忙去找,结果在大峡谷中找到,尔后便称为母猪峡。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
聂家大坡 [Nièjiādàpō]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袁家塝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4人。因山坡上居住有聂姓人家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
彭家湾 [Péng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山湾里居住有彭姓人家而得名。主要农作物为柑橘。
荣家湾 [Róng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15户,55人。姓氏有荣、胡、彭等姓。聚落分散。因居民多为荣姓而得名。主产柑橘。
天坑埫 [Tiānkēngtǎng]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0.5公顷。居民2户,9人。因山间平地里有一竖直溶洞而得名。主要农作物为柑橘。
团坡垴 [Tuánpōnǎo]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袁家塝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32户,135人。姓氏有袁、向、张、黄、刘、吴等姓。2011年建安置小区。聚落呈线状。当地主产柑橘、玉米。陆渔一级路,岳宜高速跨经此地。
娃儿湾 [Wáér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袁家塝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7人。传说这里安葬有近百个夭折的儿童,故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王家渡 [Wángjiādù]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袁家塝村一组。面积120公顷。居民37户,150人。姓氏有袁、向、李、魏、刘、黄等姓。聚落分散。因历史上开设渡口的老板姓王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卧龙岗 [Wòlónggǎng]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2户,5人。因山形蜿蜒起伏,形似巨龙盘卧在山,故名。当地主产柑橘。
吴家湾 [Wú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5人。因清朝年间有一个姓吴的磨匠在此居住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小鄢家湾 [Xiǎoyān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袁家塝村四、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1户,45人。姓氏有张、胡、曹等姓。聚落分散。因山湾里居住有鄢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茶叶。
小杨家垴 [Xiǎoyángjiānǎo]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北0.2千米。属袁家塝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23人。因山垴上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窑湾 [Yáo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北0.2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因曾建有烧砖瓦的窑厂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岳宜高速经此。
袁家塝 [Yuánjiābàng]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袁家塝村二、三组。面积200公顷。居民260户,996人。姓氏以袁姓、向姓居多。聚落呈片状。清朝年间,袁姓人从江西迁来,定居于此,故称袁家塝。当地主产柑橘。
张家塝 [Zhāngjiābàng]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属袁家塝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32户,132人。姓氏以张姓、袁姓居多。聚落呈片状。清朝时期,此地一方田地由张氏家族耕种,子孙后代承续,故名。主产柑橘、玉米及红薯。
小张家湾 [Xiǎozhāng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袁家塝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清朝末年以来,居民多为张姓人家,故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朱家湾 [Zhū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以西1.4千米。属袁家塝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6人。因山湾里居住有朱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苏家湾 [Sūjiāwān] 位于袁家塝村民委员会西南1.3千米。属袁家塝村四组。面积7公顷。居民7户,23人。姓氏有苏、胡、刘等姓。因居民以苏姓居多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
三、鸡头山村
鸡头山村村民委员会 [Jītóushān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东北7.6千米。北与高坝洲镇天平山村隔清江相望,南接袁家塝村紧靠陆渔一级路,东连汉洋坪村,西接石门村。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五眼泉镇。面积1270公顷。居民942户,3000人。下辖8个村民小组和40个居民点。因清江河畔有座山形似鸡头,故名。清同治五年(1866)属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石门区山河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青山大队,1975年11月改属五眼泉公社,1981年9月改名为鸡头山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鸡头山村属姚店区汉洋坪乡,1987年9月复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范家洲村、毛家沱村、鸡头山村合并为鸡头山村至今。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柑橘、桑蚕、水产、生猪为四大支柱产业,形成坡地种柑、湖塘养鱼、河滩植桑、家家养猪的格局。红高粱文艺宣传队和民间吹打乐队常年开展活动,保存了当地文化民俗。名胜古迹有晚清时期的石拱桥——双狮桥。2011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表员会表彰为全国文明村。
白鹤岩 [Báihèyá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5人。因地形似白鹤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百儿湾 [Bǎi rw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偏北2千米。属鸡头山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相传湾中埋葬有上百个夭折的儿童,故得名百儿湾。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碑坳 [Bēi'ào]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8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9人。因坳地曾有石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大坟坝 [Dàfénbà]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5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10人。因1958年土地平整时,将100多座坟墓改造成农田,面积约有270公顷,故得名大坟坝。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东家庙 [Dōngjiamiào]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3人。因建庙资金由土地拥有者施予,寺僧故以东家庙命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洞木鱼 [Dòngmùyú]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正西3千米。属鸡头山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7人。因一个自然形成的山洞,洞里有一木鱼形石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范家洲 [Fànjiāzhōu]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属鸡头山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15户,58人。聚落呈线状。清江于此段回水淤积成洲,土地肥沃,范家人在此开垦种植,安居乐业,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飞蛾巴壁 [Fēiébābì]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3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因地形似一只飞蛾贴在石壁上,故名飞蛾巴壁。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粪筐圈 [Fènkuāngqu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南0.6千米。属鸡头山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5人。聚落呈线状。因地形像编织粪筐的圈子,呈 U 形,故名。2012年岳宜高速建设占地,原形不复存在,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关门石 [Guānménshí]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9户,40人。聚落分散。相传山洞里有金碗金筷,有人借走了就没有还来,因此惹怒天神,一个惊雷打下来洞门就堵住了,故名关门石。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黑叶子湾 [Hēiyèziw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8户,38人。聚落分散。因地质等原因,该处植物叶子颜色很深,大都呈墨绿色甚至变成黑色,故得名黑叶子湾。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鸡头山 [Jītóush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7人。相传此地有一个姓范的财主,养有一只公鸡,每天鸡一叫,财主就催长工起来干活。久之,长工们心生怨恨,想除掉这只公鸡,公鸡知道后一气飞向一座大山,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鸡头山。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鸡头山小学 [Jītóushānxiǎoxué]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3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1969年老学校被大水淹倒,1972年搬迁至后山原地主李仁府房舍建校,后得名为鸡头山小学。1998年安置两户移民户,拆除校舍,但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姜家垴 [Jiāngjiānǎo]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20人。清朝末年,一位名叫姜致相的人在此定居,故得名姜家垴。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雷打岩 [Léidǎyá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7人。相传抗战时期,日本人扫荡到此地,眼看村民已无退路,突然一声惊雷在这片石山中打穿一条通道,人们进洞避难,得以生存。故得名雷打岩。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两叉溪 [Liǎngchāxī]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两条通江小溪交汇形似山羊犄角,而得名羊叉溪。口口相传,慢慢演变成两叉溪。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罗家竹园 [Luójiāzhúyuá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8人。聚落呈片状。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落气台 [Luòqìtái]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2人。聚落分散。相传有个挑夫在此处歇脚时突然气绝身亡,故得名落气台。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马岭坳 [Mǎlǐng'ào]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4人。聚落分散。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发现家中水缸的水经常无端消失,为了弄清缘由,便悄悄地进行观察。一天夜深人静,一匹马来到水缸边正要喝水,户主一声吆喝,马一惊,奋蹄跃上了山坡,变成一座山坳,以此故名马岭坳。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及红薯。
毛狗湾 [Máogǒuw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18人。聚落分散。因山湾里有狐狸(当地俗称毛狗)出入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毛家沱 [Máojiātuó]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18户,60人。聚落呈线状。因当地水湾边居住有毛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泉水湾 [Quánshuǐw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鸡头山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15人。聚落分散。因山湾里有地下水涌出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丧兵坟园 [Sàngbīngfényuá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6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9户,20人。聚落呈散状。1938年日军入侵此地,因战争牺牲的士兵(几百人)都葬在这里,故得名丧兵坟园。当地主产柑橘。
狮子岩 [Shīziyá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1.2千米。属鸡头山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地形似狮子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师姑溪 [Shīgūxī]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聚落分散。据清同治五年《宜都县志》载,在梁朝太清年间,宜都有老尼栖紫竹苑,庵临溪侧。溪水暴涨,老尼掷蒲团于水中趺坐其上,口中琅琅作呗音,顺流由汉洋河出大江,莫知所终。人因名其溪为师姑溪。当地主产玉米及红薯。
桃园山拱桥 [Táoyuánshāngǒngqiáo]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1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4人。原当地颇有实力的鲜、李两家出资修建石拱桥,后两家商定,取“桃园结义”之意,定名为桃园山拱桥。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王家湾 [Wángjiāwān]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2千米。属鸡头山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26户,98人。聚落呈团状。因居民点住户以王姓居多,故得名王家湾。2013年因岳宜高速建设,村民委员会在此地统一规划建设还建安置小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中乌龟包 [Zhōngwūguībāo]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鸡头山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7人。因山头形似乌龟,故得名乌龟包。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吴家蓝壁子 [Wújiālánbìzi]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西北1.5千米。属鸡头山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26户,80人。聚落呈散状。民国初年,吴姓人家因人多家贫,无力扩建房屋,用芦苇扎壁成墙并刷成蓝色,故得名吴家蓝壁子。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吴家湾垃圾场 [Wújiāwānlājīchǎng]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3户,15人。2005年因宜都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划选址在吴家湾修建垃圾填埋场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仙人晒网 [Xiānrénshàiwǎng]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1.8千米。属鸡头山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0人。聚落分散。因地形似一副打开的渔网。相传有一位仙人在这里晒过渔网,故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小鲜家老屋 [Xiǎoxiānjiā Lǎowū]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0.2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4人。鲜氏家族在清朝年间迁入该地开垦田地、发家兴业,家主鲜新记,家产富足,开有榨坊等产业,人称鲜家老屋。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丫口 [Yākǒu]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20人。聚落分散。山谷中,有一条大道分成两条,形似“丫”字形,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姚家垱 [Yáojiādàng]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驻地。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50公顷。居民26户,108人。聚落分散。民国时期,姚姓家族在此居住,故名姚家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养殖,主产柑橘、蚕茧和鲜鱼。
渣场 [Zhāchǎng]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2.1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25人。聚落呈线状。1992年,高坝洲水电站动工修建,该地为工程建筑渣石填埋场,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闸堤 [Zhádī]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属鸡头山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6户,28人。聚落分散。因原有防汛水闸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及茶叶。
丈把溪 [Zhàngbǎxī]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鸡头山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7人。聚落分散。因为小溪很短,当地方言用“丈把长”形容其短,故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郑家冲 [Zhèngjiāchōng]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鸡头山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居住有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种植,主产柑橘。
石槽冲 [Shícáochōng]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北0.9千米。属鸡头山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25户,61人。聚落分散。因地形中间低,两边高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蔡家老屋 [Càijiā Lǎowū] 位于鸡头山村民委员会西偏北0.6千米。属鸡头山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6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四、响水洞村
响水洞村村民委员会 [Xiǎngshuǐdòng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偏北6千米。东起袁家塝村,西至龙口子村,北接鸡头山村,南抵渔洋河。村民委员会驻二组。属五眼泉镇。面积784公顷。居民589户,2010人。下辖4个村民小组和28个居民点。居民主要有朱、熊、吴、魏、袁等姓氏。因渔洋河下游北岸有个溶洞,清泉长流,水声数十步可闻,故名“响水洞”。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石门区龙凤乡,1958年10月称姚店公社青坪大队,1975年11月改属五眼泉公社青坪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响水洞大队属五眼泉公社,1984年4月改名为响水洞村属姚店区汉洋坪乡,1987年9月复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凤凰山村、响水洞村合并为响水洞村。工业有石材、建材加工,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等。商业为个体经营。主要驻区单位有力华新型建材、宜兰水泥、绿源生物、采石场等。历史名人有湖北医学院创始人之一、著名医学教育家朱裕璧。2013年5月被表彰为湖北省级文明村,2015年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陆渔一级路贯穿全村4.7千米。
白鹤嘴 [Báihèzuǐ]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响水洞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2户,9人。渔洋河中下游北岸有座山坡,山体延伸至渔洋河中,形状似白鹤嘴,经常有白鹭等水鸟停留,故名。当地主产柑橘、玉米。
白毛岩 [Báimáoyá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1户,5人。相传渔洋河中下游北岸有座山,山上有个石洞,洞里住着一位白发白眉的老人,老人死后人们把石洞一带叫白毛岩。2011年小香山酒店落户此地,土地征用,地名沿用。
碑坡垴 [Bēipōnǎo]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7人。因山坡上有许多墓碑,旧时是商旅驮队的必经之地,人们经常在此休息,故名。当地主产柑橘、茶叶等。
吹打坪 [Chuīdǎpí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响水洞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82户,310人。姓氏以吴、朱、熊姓居多。聚落呈团状,现有安置小区。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小男孩与爷爷上山采药,小男孩不小心踩动了地上的石头,石头一滚,滚进旁边的一个深坑,随即传来悠扬的曲调和锣鼓声。后来人们经常往坑里扔石头听这动听的声音,因此得名吹打坪。民俗文化有舞蹈队、腰鼓队等。当地主产柑橘、玉米。陆渔一级路横穿而过。
凤凰山 [Fènghuángshā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响水洞村四组。面积50公顷。居民49户,152人。姓氏有袁、高、毛、彭姓等。聚落呈片状。相传先前,山下住着张姓人家,有两个儿子,兄弟俩经常上山砍柴。有一天娘病了,医生说要喝“凤凰汤”才会好。兄弟俩曾在山上碰到过一对金凤凰,就到山上去追赶凤凰,吃了很多苦。凤凰知道后,愿以身相助,两只凤凰争相献身,结果一只凤凰飞到岩石上面撞死了。母亲喝了凤凰汤后病好了。可兄弟俩犯了天条,玉帝下旨捉拿两兄弟,一命抵一命,两兄弟争相抵命,结果弟弟撞死在岩石上。为感念兄弟俩的孝道,人们称此山为凤凰山。当地主产柑橘、茶叶等。陆渔一级公路、岳宜高速、绕城一级公路由此经过。
凤凰山小区 [Fènghuángshān Xiǎoqū]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2.5千米。属响水洞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89户,252人。姓氏以袁、张、毛、高、肖姓居多。聚落呈团状。2012年岳宜高速和宜都市绕城一级路拆迁安置,以原凤凰山之名建居民小区。当地主产柑橘、茶叶等。金宜茶叶有限公司,鑫绿源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落户于小区东北侧。陆渔一级公路、岳宜高速、绕城一级公路由此经过。
高家老屋 [Gāojiā Lǎo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1.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2户,40人。居民以高、谭姓为主。聚落呈散状。因曾有高姓人家长期居住于此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挎鼓冲 [Kuàgǔchō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有吴、朱、张姓等。聚落呈散状。传说一位老人挎着鼓到处唱戏,经常在冲口树下休息,将鼓挂在树上,故此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路从此经过。
老人坑 [Lǎorénkē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15人。姓氏以廖姓居多。传说一位老人在此耕作,因年老体弱,加上天气炎热,累死在田间,田旁边有个小坑,邻居们将老人葬在小坑里,于是人们叫这里“老人坑”。当地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李家老屋 [Lǐjiā Lǎo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4公顷。居民9户,35人。居民以李姓、谭姓居多。聚落呈线状。清初李氏家族迁移此地,挽草为记,开垦种植,安居乐业,故名。当地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公路从此穿过。
李家新屋 [Lǐjiāxīn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西北0.6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8户,31人。以李姓居多。聚落呈片状。清末时期,李氏家族人丁兴旺,老屋场不能满足需求,开辟新的住所扩建房屋,故名李家新屋。当地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此处有采石场。
廖家湾 [Liàojiāwā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12户,21人。姓氏以廖、高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山湾里居住有廖姓人家而得名。附近有渔洋河、香客岩水电站。当地主要种植柑橘、玉米等。
陆家屋场 [Lùjiāwūchǎ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25人。姓氏有陆、熊等姓。聚落呈团状,现与吹打坪小区相连接。当地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路由此穿过。
牛角湾 [Niújiǎowā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响水洞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有张、曹、袁姓。聚落呈片状。在渔洋河中下游北岸,两山对峙,西山高约1.5千米,东山高1.2千米,两山出口宽0.8千米,湾的顶端宽不足0.1千米,山谷形如牛角,故名。当地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岳宜高速由此经过。
彭家老屋 [Péngjiā Lǎo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0.6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21人。姓氏有彭、张姓。聚落分散。很久以前,一个彭姓人家落难逃到此处开垦种植,安居乐业,并形成同族人聚居地。当地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路由此穿过。
桥儿湾 [Qiáo rwā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有吴、张、袁姓。聚落分散。人们为了出行方便,在山湾出口的溪沟上架设一座青石板桥,长2米,宽1.2米,高1.5米,因桥小,过桥就进山湾,故得名桥儿湾。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路从此经过。
魏家屋场 [Wèijiāwūchǎ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以魏、廖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当地居住有魏姓人家而得名。附近有宜兰水泥厂、钙粉厂、香客岩水电站、农家乐等。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吴家祠堂 [Wújiācítá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响水洞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4人。居民主要种植有柑橘、茶叶、玉米等。岳宜高速、陆渔一级路、绕城一级路从此经过。
吴家老屋 [Wújiā Lǎo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东0.2千米。属响水洞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25人。姓氏以吴、王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有柑橘、茶叶、玉米等。五宜复线由此穿过。
吴家新屋 [Wújiāxīn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0.1千米。属响水洞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30人。姓氏以吴、王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吴姓两兄弟分家,其哥哥分家后移居新建房屋,因此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路由此穿过。
响水洞 [Xiǎngshuǐdò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15人。渔洋河中下游北岸有两个溶洞,分干洞和湿洞。干洞宽敞干燥,早前曾有人家居住。湿洞清泉长流,水流声响数十步可闻,因此而得名“响水洞”。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熊家坳 [Xióngjiā'ào]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30公顷。居民18户,61人。居民以周、李、熊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山坳居住有熊姓人家而得名。附近有采石场、钙粉厂。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椅子石 [Yǐzishí]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北0.5千米。属响水洞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1户,35人。居民姓氏以朱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山上有一青石形如椅子,自古以来,人们从陆城到梁山必经此地,都在此歇息,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章家湾 [Zhāngjiāwā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响水洞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20户,85人。居民姓氏以章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山湾居住有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朱家大堰 [Zhūjiā Dàyàn]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西0.6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2户,38人。姓氏以朱、李、蔡姓居多。散状聚落。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等。附近有采石场。
朱家老屋 [Zhūjiālǎowū]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以北0.7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以朱姓为多。聚落呈散状。原湖北省医科大学创始人、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朱裕璧,少年时期在此居住。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等。此处有采石场,陆渔一级路从此穿过。
长冲 [Chángchōng]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西北0.6千米。属响水洞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19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2006年村农工综合开发厂落户此地,2009年东阳光采石场落户于此地。
胡家河 [Hújiāhé] 位于响水洞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响水洞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5人。居民以吴姓居多。因溪流边居住有胡姓人家,并设一渡口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2014年10月建有亲乡园家庭农场。
五、石门村
石门村村民委员会 [Shímén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偏东3.5千米。东接鸡头山村,西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口堰村,南连庙岗村,北临清江。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五眼泉镇。面积1050公顷。全村469户,1540人。下设5个村民小组和24个居民点。姓氏有万、姚、姜、刘、柳、黄等姓。境内清江河下游南岸有一过道,两侧为石崖,其状如门,故名石门。清朝同治五年(1866)属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汉泉乡,1953年属石门区石门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石门大队,1975年11月属五眼泉公社石门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石门村属聂家河区石门乡,1987年9月复属五眼泉乡石门村,2001年3月由刘家垴村、石门村、麒麟山村合并为石门村至今。名胜古迹有杨守敬书院。驻区单位有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清水湾度假村、非博园等。著名医学家、湖北医学院创始人朱裕璧出生于石门村许家台子。工业主要有碳酸钙加工,麒麟山采石场。农业主要种植玉米、柑橘、茶叶、红薯等。聂石公路横贯全村。
八字垴 [Bāzìnǎo]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北0.8千米。属石门村一组。面积17公顷。居民13户,45人。姓氏多为柳、冯、姚等姓。聚落分散。因山坳呈“八”字形而得名。当地种植有柑橘、茶叶等。
白竹林 [Báizhúlín]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偏南2千米。属石门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4人。因生长的一种白竹而得名。主要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等。
椿树坪 [Chūnshùpíng]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侧。属石门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2户,9人。因生长有椿树而得名。居民以从事柑橘、茶叶种植为主。
大山梁 [Dàshānliáng]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石门村一组。面积7公顷。居民3户,9人。因地形似房屋脊梁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等农作物。
洞沐浴 [Dòngmùyù]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东北1.9千米。属石门村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13户,50人。姓氏以刘、许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洞形状像和尚的木鱼,由谐音而演化为洞沐浴。当地主产柑橘、玉米、红薯等。
黑桃山 [Hēitáoshān]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东南0.3千米。属石门村四组。面积15公顷。居民4户,18人。因山上百年的核桃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姜家湾 [Jiāngjiāwān]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南1.8千米。属石门村三组。面积58公顷。居民26户,84人。姓氏以姜姓居多。聚落呈片状。相传清朝庆靖年间,姜氏先公挑一双儿女从江西迁移来到此地落籍后,繁衍至今,得名姜家湾。当地主产柑橘、茶叶。
刘家垴 [Liújiānǎo]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西2.4千米。属石门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34户,124人。姓氏以刘姓居多。聚落分散。相传清朝时期,有刘氏家族从江西来此地安家落籍,故名。居民从事农业种植、生猪养殖,主产柑橘、茶叶、玉米、红薯。
柳家湾 [Liǔjiāwān]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西0.8千米。属石门村属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8户,32人。姓氏以柳姓居多。聚落呈团状。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农作物。
聂家坝 [Nièjiābà]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北2.3千米。属石门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9户,24人。姓氏以胡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原河滩坝头居住一位姓聂的猎户,故名聂家坝。当地主产柑橘。
麒麟山 [Qílínshān]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东1.3千米。属石门村五组。面积70公顷。居民18户,59人。居民以许、陈姓居多。聚落呈散状。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高明的风水先生,从宋山赶山寻地来到此处,登上山顶,定神一看,大吃一惊,整个山势像一蹲麒麟。先生暗叹,此真妙地!后人将此山称为麒麟山。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茶叶等。
石门 [Shímén] 石门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石门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2户,45人。居民有李、朱、聂姓。聚落呈片状分布。清江河下游南岸,有一地形两侧为石崖,中间有一过道,其状如门,故名。2000年高坝洲水库建成,石门淹没,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宋家大坡 [Sòngjiādàpō]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石门村三组。面积12公顷。居民1户,4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及红薯。
唐家大坡 [Tángjiādàpō]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石门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2户,5人。清代,因山坡上住有一户姓唐的富户,据说此架大山为唐家所有,故名唐家大坡。当地主产柑橘、玉米。
大唐家老屋 [Dàtángjiā Lǎowū]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石门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11户,37人。姓氏以唐、朱姓居多。聚落呈线状。清朝中期,有唐氏家族来此地安家落籍,建有唐家祠堂,故名。此老屋现不存在,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
田家老屋 [Tiánjiā Lǎowū]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东北1.5千米。属石门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16户人,56人。居民以田姓居多。聚落呈片状。从清朝至今,此地居住的都是田氏人家,故得名田家老屋。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主产柑橘。
万家台子 [Wànjiātáizi]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石门村四组。面积14公顷。居民15户,48人。居民以万、朱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姓氏而得名。当地主产柑橘、玉米等。
许家台子 [Xǔjiātáizi]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属石门村五组。面积14公顷。居民23户,92人。姓氏以许、朱、王姓居多。聚落呈片状。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许氏家族在此地安家乐业,开设武馆,取名许家台子。后在比武会中落败而破产,家产卖给龙口子村朱姓人家。但地名仍沿袭为许家台子。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著名医学家、湖北医学院创始人朱裕壁出生于此地。
姚家大屋 [Yáojiā Dàwū]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北1.6千米。属石门村二组。面积70公顷。居民21户,68人。居民以姚姓为主。聚落呈散状。明朝中期,有姚氏家族从江西来此地安家落籍,建有姚氏祠堂,故名姚家大屋。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姚家垴 [Yáojiānǎo]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西0.5千米。属石门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5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
窑包 [Yáobāo]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石门村四组。面积35公顷。居民18户,69人。姓氏以朱、谢姓居多。聚落呈散状。清朝年间,山包上曾建有石灰窑,故而得名窑包。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等。
张家垴 [Zhāngjiānǎo]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石门村三组。面积8公顷。居民8户,32人。姓氏有张、谢、黄等。聚落呈团状。因山垴上居住有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玉米。
长坪 [Chángpíng]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石门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4户,14人。在八字垴与聂家坝相连的山顶有长500米,宽20米的平坦田块,故名。居民主要从事柑橘种植。
坐山坡 [Zuòshānpō] 位于石门村民委员会西北2.2千米。属石门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4户,15人。因山形如人坐的姿势而得名坐山坡。主要农作物有柑橘、玉米等。
六、龙口子村
龙口子村村民委员会 [Lóngkǒuzi Cūn Cūn 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以东3千米。东起响水洞村,西至庙岗村,南抵渔洋河,北接石门村。村民委员会驻四组。属五眼泉镇。面积871公顷。居民543户,1740人。下辖5个村民小组和33个居民点。姓氏以周、朱、许、陈、王等姓居多。因石羊山西北麓、渔洋河畔有一天然岩石,形似巨龙张嘴,故称龙口子。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石门区,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红河大队,1961年4月称聂家河区五眼泉公社红河大队,1975年11月称五眼泉公社红河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龙口子大队属五眼泉公社,1984年2月改名为龙口子村属聂河区石门乡,1987年9月改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周家湾村、龙口子村、鹰子石村合并为龙口子村至今。境内有加油站、液化气站、佳诚再生能源、绿化苗木基地、石雕工艺厂、茶叶加工厂等。传统文化活动有舞狮子、踩高跷、民间乐队、唱丧鼓等。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柑橘、茶叶。陆渔一级公路穿村而过。
白鹤子嘴 [Báihèzizuǐ]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15公顷。居民5户,21人。聚落呈散状。渔洋河北岸一小溪流出口处,有一石头形似白鹤张着嘴,人们称其为白鹤子嘴。居民以龚、张姓居多。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橘、茶叶等。
白杨冲 [Báiyángchō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北2.5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31人。居民以朱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因冲地生长有白杨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蔡家湾 [Càijiāwā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龙口子村四组。面积60公顷。居民9户,35人。姓氏以蔡、刘、段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蔡家世代聚族居此山湾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陈家老屋 [Chénjiā Lǎowū]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2.3千米。属龙口子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12户,46人。居民以陈、朱、黄姓居多。聚落分散。因过去建有祠堂,后来有一陈姓人家把祠堂改造成四合院居住,故名陈家老屋。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祠堂坡 [Cítángpō]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龙口子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6户,18人。聚落分散。因山坡上曾修有一座祠堂,后来人们就叫祠堂坡。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小陡岩子 [Xiǎodǒuyánzi]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龙口子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3户,10人。渔洋河中下游北岸有一石灰岩山,因长年风化和地壳变迁而形成陡岩,故名。当地主产柑橘、茶叶、玉米等。
段家坳 [Duànjiā'ào]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15人。居民以段、汪、刘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坳中居住有段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寡母子桥 [Guǎmǔziqiáo]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7户,22人。居民有余、刘、汪姓。聚落分散。相传有一寡妇和儿子在此相依为命,为方便附近乡亲们过河,攒钱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桥,故名寡母子桥。后因修建陆渔一级路,此桥已不复存在,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大胡家湾 [Dàhújiāwā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5户,21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九锦寺 [Jiǔjǐnsì]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正东1.5千米。属龙口子村三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30人。居民姓氏有陈、何、彭、李姓。聚落分散。相传明朝年间,这里修有一座寺庙,庙顶柱上镶嵌有九颗金珠子,得名九金寺。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九锦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骒马子岩 [Kèmǎziyá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1.2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40公顷。居民7户,26人。居民以许、龚姓居多。聚落分散。在渔洋河北岸河沿边有一块石头状如雌马,水涨的时候不超过它的头,人们称其骒马子岩。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哭儿地 [Kū érdì]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10户,42人。居民以周、刘姓居多。聚落分散。传说清朝年间,有一女子带着小孩路过此地,发现孩子不幸死亡,痛哭不已,后来人们把她坐卧痛哭的田块称作哭儿地。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梨树店 [Líshùdià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北0.2千米。属龙口子村四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5人。从前有一富户在一棵百年大梨子树旁盖了一栋房子,房前是宜都至梁山、长阳柳桠必经之路。于是开设店铺,供来往商客、香客食宿,故而得名梨树店。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刘家纸厂 [Liújiā Zhǐchǎ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21人。因刘氏家族开设纸厂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龙口子 [Lóngkǒuzi]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龙口子村一组。面积40公顷。居民13户,52人。居民以许、胡姓为主。聚落呈散状。一条小溪源自石羊山西北麓,在注入渔洋河处有一天然岩石,高2.5米、宽2米、长3米,形似一巨龙张嘴的样子,人们称为龙口子。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马家榨坊 [Mǎjiā Zhàfa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南0.3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8户,28人。居民有马、孙等姓。聚落分散。传说明洪武年间,当地一周家人官至宰相,后被朱元璋诛九族,周家榨坊被朝廷没收后卖于马姓人氏,故名马家榨坊。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七字拐 [Qīzìguǎi]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2.2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15公顷。居民24户,76人。居民以余、刘、王姓居多。聚落分散。渔洋河中下游北岸河段有一处为“7”字形的拐弯(近似直角),而得名七字拐。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清风山 [Qīngfēngshā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龙口子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3户,14人。这座山上全是青石,四季风吹不断,夏季凉爽,故名清风山。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邱家垴 [Qiūjiānǎo]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5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社门口 [Shèménkǒu]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龙口子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7户,29人。居民有谢、高、胡等姓。聚落分散。1955年建立农业合作社,门前场地成为人们开会集中的地方,人们称之为社门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天灯坟 [Tiāndēngfé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龙口子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7人。居民有许、陈等姓。据民间传说,有一家姓杨的人家请风水先生看了一块风水宝地给父亲安葬,安葬后坟长成了一个大包,半夜有光射向坟包,但到寅时就灭了,于是当地人就把这座坟叫天灯坟。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大乌龟包 [Dà Wūguībāo]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22人。因山包地形像乌龟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无子店 [Wúzidià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40公顷。居民7户,23人。居民姓氏有汤、朱姓。聚落呈散状。传说清代,有一老板结婚多年无子,但店里的生意兴旺,人们称之为无子店。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许家河 [Xǔjiāhé]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1.1千米。属龙口子村一组。面积15公顷。居民5户,21人。居民有许、朱、陈姓。聚落分散。许姓人家在渔洋河畔开垦种植,人称许家河。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鄢家坪 [Yānjiāpí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1.3千米。属龙口子村一组。面积5公顷。居民2户,8人。因居住鄢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严家坪 [Yánjiāpí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0.7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4户,17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痒树堰 [Yǎngshùyà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7户,28人。居民有周、汪姓等。堰塘边生长有一棵紫薇花树,用手轻轻挠树干,树枝便左右摇摆,人们称之为痒树,树旁的堰也就称为痒树堰。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鹰子石 [Yīngzishí]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龙口子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10户,27人。居民姓氏有朱、许、陈等。聚落分散。传说一只大鹏鹰子鸟落巢于此,为了修炼道行,春吸麦苗之汁,秋食千担稻谷。成为当地一大祸患。有一天鹰子鸟喝醉,被大仙取走口中宝珠,拔去羽毛,身体化成了石头,故名鹰子石。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柚子坡 [Yòuzipō]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4户,16人。因山坡种植的柚子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长岭岗 [Chánglǐnggǎ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龙口子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户,9人。因地形特征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周家湾 [Zhōujiāwā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龙口子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15户,52人。居民以周姓居多。聚落呈散状。据传曾有周姓人家在此做生意,且生意兴隆,后来人们称为周家湾。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朱家纸厂 [Zhūjiāzhǐchǎng]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7人。因朱姓人家开设纸厂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中岩 [Zhōngyán] 位于龙口子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龙口子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6人。此岩位于万人岩东北0.7千米,高于万人岩60余米,低于石羊山百余米,故称中岩。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七、庙岗村
庙岗村村民委员会 [Miàogǎng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0.4千米。东与龙口子村相连,南与聂家河镇肖家岗村毗邻,北与石门村接壤,西与荷叶溪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六组。属五眼泉镇。面积1140公顷。居民867户,2450人。下设7个村民小组和30个居民点。有许、林、唐、曹、余、汪等姓。因村内山岗上原有一土地庙而得名。清同治五年(1866)年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洋乡。1953年4月属石门区五眼泉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中心大队,1961年4月称聂家河区五眼泉公社中心大队,1981年9月改名为庙岗大队属五眼泉公社,1984年2月称聂家河区石门乡庙岗村,1987年9月改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箭楼子村、茅坪村、石羊山村、庙岗村合并为庙岗村至今。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商业有个体经营。石雕艺人汪功寿被命名为宜昌市级石雕文化传人。陆渔一级公路过境,龙五公路止此。
曹家湾 [Cáojiā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庙岗村六组。面积7公顷。居民30户,101人。姓氏有曹、汪、鄢、刘等姓,以曹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因居住有曹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茶林岗 [Chálíngǎ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0.5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7公顷。居民4户,19人。因山岗种植的茶树林而得名。居民种植有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灯盏窝 [Dēngzhǎnwō]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庙岗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5人。因地形处于洼地、形如灯盏而得名。居民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黑潭沟 [Hēitángōu]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1千米。属庙岗村七组。面积7公顷。居民14户,52人。姓氏有毛、林、余等姓。聚落呈散状。石羊山脚下,有一条很深的溪沟,常年流水冲刷形成深潭,故名黑潭沟。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火石坳 [Huǒshí'ào]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庙岗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24户,75人。姓氏有万、刘、谢等。聚落呈散状。很久以前,当地有个姓刘的人因忍受不了财主欺辱,便放火烧了财主的房子。多年以后,还发现有没烧完的木料和黑炭头,由此人们称此地为火石坳。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鸡公嘴 [Jīgōngzuǐ]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坐落于中溪河南岸,属庙岗村三组。面积6公顷。居民8户,28人。姓氏有汪、陈、周姓。聚落呈散状。因山体形状类似于鸡公的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尖峰垴 [Jiānfēngnǎo]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庙岗村五组。面积7公顷。居民4户,14人。因山峰呈尖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箭楼子 [Jiànlóuzi]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西0.9千米。属庙岗村五组。面积2公顷。居民16户,125人。姓氏有唐、易姓等。聚落呈环状。清朝末期,有一武士在此地修建一座堡垒式土坯楼房,楼上墙壁四周留着许多小孔,用于防袭时射箭,故得名箭楼子。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孔家坪 [Kǒngjiāpí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偏北1.5千米。属庙岗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10户,32人。姓氏有余、杨、陈等姓。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刘家湾 [Liújiā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32人。姓氏以刘、林姓居多。聚落呈线状。据《刘氏族谱》载,十一世祖刘棋公长子刘正辉买姓陈的田地,从长阳三口堰移居到五眼泉,世代定居,故称刘家湾。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毛狗洞 [Máogǒudò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庙岗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9人。因山洞曾有毛狗出没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磨冲湾 [Móchōng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东南0.5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6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有唐、汪、孙等。聚落呈散状。因山湾如腰磨,故称磨冲湾。居民种植有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牛鼻井 [Niúbíjǐ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2.1千米。属庙岗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14户,52人。姓氏以汪、曾姓居多。聚落呈环状。因水井形状如牛鼻而得名。居民种植有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棋盘寨 [Qípánzhài]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庙岗村七组。面积4公顷。居民25户,75人。姓氏有张、罗、汪等姓,以罗姓居多。聚落分散。相传牧羊仙女和刘灿喜欢下象棋,两人经常在那四方平展的地方下象棋,后人就称此地叫棋盘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群智桥 [Qúnzhìqiáo]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东北0.7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9人。因修建红山水库需在石门聂家坝取沙,修公路需跨经董家沟溪流,于是发动群众建石拱桥一座,单跨、孔经6米、长8米、宽7米,取名群智桥。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唐家老屋 [Tángjiā Lǎowū]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庙岗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11户,37人。姓氏以唐、万姓居多。聚落呈线状。清初唐姓始祖只身由江西迁至湖北荆州城北门,乾隆二十九年,唐太元始迁至宜都五眼泉龙泉桥落籍建房,后人称为唐家老屋。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
天堰 [Tiānyà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庙岗村七组。面积5公顷。居民8户,22人。聚落分散。相传元朝末年,陈友亮所属一支义军在石羊山安营扎寨,得知陈友亮在鄱阳湖之战中被朱元璋杀害的消息,该义军便在寨子南侧挖土运至山寨,将兵器掩埋,尔后西撤入川。挖土形成一堰,直径约80余米,至今从未干涸。人们称之为天堰。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等。
望儿岩 [Wàng éryá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3千米。属庙岗村七组。面积3公顷。居民1户,1人。因山间有约高100余米、宽约50余米陡岩,似刀削壁立,呈金黄色,岩壁半腰有一约2米的溶洞,地势十分险要。相传牧羊仙女被迫返回天宫时,其夫刘灿便留在此守望其子。原名万仞山,因谐音和口误演变成望儿岩。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王家老屋 [Wángjiā Lǎowū]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1.1千米。属庙岗村四组。面积0.5公顷。居民7户,25人。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小乌龟包 [Xiǎo Wūguībāo]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南0.1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因山包形似乌龟,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人们叫它乌龟包。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吴家垴 [Wújiānǎo]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庙岗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4户,56人。姓氏有鄢、许、刘姓,以鄢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坳上居住有吴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大堰湾 [Dàyàn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东北0.6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9户,32人。姓氏有鄢、汪姓。聚落分散。因山湾有一口大堰塘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熊家岗 [Xióngjiāgǎ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东南1千米。属庙岗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山岗上居住有熊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薛家湾 [Xuējiā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1.5千米。属庙岗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因薛氏家族长期居住此山湾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鄢家榨坊 [Yānjiā Zhàfa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庙岗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0人。姓氏有鄢、马姓。聚落呈片状。鄢氏家族开了一家榨油作坊,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故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窑丘 [Yáoqiū]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庙岗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6人。曾有人在此建立了烧砖瓦窑厂,后来就称之为窑丘。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易家湾 [Yìjiā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庙岗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25户,90人。居民有易、郑、陈等姓氏,以易、郑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月亮埫 [Yuèliàngtǎng]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北1.5千米。属庙岗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16人。因地形像月亮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东郑家湾 [Dōng Zhèngjiāwā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西南1.5千米。属庙岗村五组。面积7公顷。居民5户,18人。居民主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驻马堰 [Zhùmǎyàn] 位于庙岗村民委员会以北1.2千米。属庙岗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6人。因堰边生长两窝种麻,人们称之为种麻堰,因时间久远及谐音而演变为驻马堰。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八、荷叶溪村
荷叶溪村村民委员会 [Héyèxī Cūn Cūnmín 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以西3千米。东起庙岗村,西至拖溪村,南起弥水桥村,北至中溪河、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三口堰村。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五眼泉镇。面积889公顷,居民540户,1730人。下辖6个村民小组和26个居民点。相传有位风水先生发现此地远看形似荷叶,因临溪沟,故名荷叶溪。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聂家河区荷叶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荷叶大队,1961年4月称聂家河区五眼泉公社荷叶大队,1975年11月称五眼泉公社荷叶大队,1981年9月为五眼泉公社荷叶溪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荷叶溪村属聂河区石门乡,1987年9月改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荷叶溪村、艾家棚村、杨家店村合并为荷叶溪村至今。农业经济主产柑橘、茶叶,养殖生猪、蜜蜂及农产品加工。2012年2月荣获湖北省卫生村称号,2014年10月荣获湖北省绿色示范村称号。陆渔一级公路过境。
艾家棚 [àijiāpé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为原艾家棚小学所在地,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7户,60人。居民姓氏有林、谭、汪等。聚落分散。居民种植有柑橘、茶叶、玉米等。陆渔一级路经此。
蔡家埫 [Càijiātǎ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6户,20人。蔡氏家族在此地居住有六代人,埫田为蔡家的子孙所有,蔡家埫由此得名。居民主要从事柑橘、茶叶、玉米种植。
曹家药铺 [Cáojiāyàopù]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35人。姓氏以林姓居多。聚落呈散状。据曹氏家谱记载,曹家药铺于1873年由曹洪顺创立,因在当地偶然用草药治愈了一头部外伤患者,从此潜心钻研医术,购置中药材及器具,突出皮肤、骨骼及瘟疫研究,后来形成了在当地独享盛名的黑膏偏方。以后子承父业,一代代传至解放后并入政府医疗机构。曹家药铺历经四代,具有80年历史。如今药铺无存,地名沿用。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红薯和玉米。
曾家湾 [Zēngjiāwān]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荷叶溪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15户,48人。居民以曾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荷叶包 [Héyèbā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属荷叶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7人。很早以前,有位风水先生发现此地远看形似荷叶,因位置较高,周围地形较低,故称作荷叶包。居民以种植茶叶、柑橘为主。
荷叶溪 [Héyèxī]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3千米。属荷叶溪村四、五、六组。面积90公顷。居民28户,85人。居民姓氏有林、刘、曹、江等姓,以林、刘姓居多。聚落分散。据传有位风水先生发现此地远看形似荷叶,因此地位置较高,周围地形较低,有溪沟,故名荷叶溪。居民以种植茶叶、柑橘为主。
黄家垴 [Huángjiā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属荷叶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老祠堂在,清道光年间,黄氏三房先祖由长阳县磨市镇丰山村迁移到此,至今已繁衍七代,故叫黄家垴。居民以种植柑橘、茶叶、玉米为主。
季家垴 [Jìjiā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北2.5千米。属荷叶溪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17户,60人。姓氏有季、任、黄等姓,以季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以种植柑橘、茶叶、玉米为主。
李家垴 [Lǐjiā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北1千米。属荷叶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8人。早年李家人在此居住建房,耕种周围的土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
连三坡 [Liánsānpō]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南2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0户,30人。姓氏有林、曹、汪等姓,以姓林居多。聚落分散。此地是通往长阳、五峰的唯一通道,昔日商队驮运必经此地,每天人来人往。从低处到高处连着三个坡都是用石板铺成,人们便称之为连三坡。民俗文化有祭祀锣鼓、狮子高跷等。
林家老屋 [Línjiā Lǎowū]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20人。据《郎贵堂赵林氏族谱》载,林氏家族已住长达一百多年,三房十六世祖林憼章在此地建房,耕种房前屋后田地,解放前做鞭炮,开有铺子。此地是通往长阳磨市的必经之道。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毛家垱 [Máojiādà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北0.8千米。属荷叶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14人。居民有毛、袁、郑等姓氏,聚落分散。此地用石头砌筑有排洪和灌溉垱口,除汛期以外,主要用于车辆和行人行走,是荷叶溪村到五眼泉的必经之道,早年毛家人在此地居住,故名毛家垱。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
毛家湾 [Máojiāwān]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南2.4千米。属荷叶溪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15户,45人。姓氏有毛、马、余等姓,以毛姓居多。聚落分散。原住户均姓毛,族长毛大红,在民国时期曾开过商店、骡马店、造纸厂,名气很大,以此故名毛家湾。后来因姓余的到毛家做上门女婿,也称此地为余家湾。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碾盘冲 [Niǎnpánchō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南2.5千米。属荷叶溪村一、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30户,120人。姓氏有林、汪、蔡姓等,以林姓为主。聚落呈环状。因地形似碾盘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沙坡垴 [Shāpō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北1.8千米。属荷叶溪村六组。面积1公顷。居民7户,28人。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万家岗 [Wànjiāgǎ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南1.8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13人。因山岗上居住有万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汪家老屋 [Wāngjiālǎowū]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北2千米。属荷叶溪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13户,45人,民族为汉族、土家族。姓氏有汪、刘、邹姓。聚落分散。汪氏先祖汪友仲,清康熙年间于宜都荷叶溪建祠,后人汪福田、汪哲仙,因扩建将祠堂迁往五眼泉镇庙岗,老祠堂改名为汪家老屋。民国初期,王宗孔在此屋创办私立小学。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王家坳 [Wángjiā'à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西2.3千米。属荷叶溪村四组。面积2公顷。居民13户,52人。姓氏有万、袁、武等,以万姓为主。聚落呈环状。因山坳居住有王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王家榨坊 [Wángjiāzhàfá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东偏南2.3千米。属荷叶溪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9户,30人。姓氏有王、来、郑姓。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武家垴 [Wǔjiā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3千米。属荷叶溪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0人。因山垴上居住有武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等。
谢家垴 [Xièjiā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北0.8千米。属荷叶溪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7户,19人。聚落呈散状。早年,谢德荣家族在此居住,周围耕地由谢家耕种,故名谢家垴。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杨家店 [Yángjiādiàn]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荷叶溪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78户,265人。姓氏有杨、马、许、姚、熊等姓,以姓杨居多。聚落呈片状。早年此地是宜都到拖溪上梁山与分道到长阳乌钵池方向交叉地,整个地形似扬杈,五眼泉至此地为扬杈的把柄,此至拖溪及至乌钵池两分叉路为扬杈的两个杈,在交叉点开有一家小店铺客栈,人们称为扬杈店。后期有杨姓家族居住,又慢慢演变为杨家店。据清同治版《宜都县志》,地图载有扬杈店。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茶叶和玉米。
张家岗 [Zhāngjiāgǎng]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南2.2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25人。因山岗上居住有张姓人家而得名。姓氏有张、林、谭姓。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赵家湾 [Zhàojiāwān]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荷叶溪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50人。姓氏有林、谭、周等,以林姓居多。聚落分散。早年,从江西过来一位名叫赵继福的人,挽草为业,耕种湾田,故名赵家湾。赵继福后来入赘到林家,后人姓林。民俗文化有祭祀锣鼓、狮子高跷等。居民主要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
郑家背 [Zhèngjiābèi]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东1.2千米。属荷叶溪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3人。解放前,这里居住姓郑的人家,宅子背后有大片的田地,郑家背由此得名。居民以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红薯为主。
猴子垴 [Hóuzinǎo] 位于荷叶溪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荷叶溪村四组。面积8公顷。居民6户,15人。聚落呈片状。因山上有一块石头形似猴子而得名。居民以种植柑橘、茶叶、玉米等为主。
九、弭水桥村
弭水桥村村民委员会 [Mǐshuǐqiáo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南偏西3.4千米。东邻聂河镇肖家岗村,西至拖溪村,南抵渔洋河,北连荷叶溪村。村民委员会驻五组。属五眼泉镇。面积1370公顷。居民779户,2520人。下辖10个村民小组和50个居民点。居民有谢、刘、宋、向、武等姓氏,以谢姓居多。因村中拖溪修有漫水桥,平时通行,汛时行洪,故名弭水桥。清同治五年(1866年)属于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聂家河区永园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永光大队,1981年9月改称五眼泉公社弭水桥大队,1984年2月改名为弭水桥村属聂河区望佛桥乡,1987年9月改属于五眼泉乡,2001年由花园村、马鞍石村、弭水桥村、丑溪村合并为弭水桥村至今。矿产资源有石灰石、页岩等。农作物有柑橘、茶叶、玉米等。有茶叶加工企业20家,主要产品有沐浴春毫、大宗绿茶等。主要驻区单位有宜都三川旅游公司。2015年度被评为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陆渔一级公路、乡道五向公路横贯全村。
白马山 [Báimǎsh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0.3千米。属弭水桥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6户,24人。相传先前一个大户人家,家中老人逝世,请阴阳先生前来看墓地。先生说下葬时要看到白马。下葬之时,果见一人骑着白马从这里路过。以后人们就称此山为白马山。当地主产茶叶。
茶树场 [Cháshùchǎng]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东南1.5千米。属弭水桥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4户,20人。因民国时期就有大片茶园,人们就称之为茶树场。当地主产茶叶。
丑溪 [Chǒuxī]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弭水桥村九组、十组。面积80公顷。居民60户,250人。居民以黄、刘、谢姓居多。聚落呈环状。河道两边栽有柳树,因此叫柳溪,也叫扭溪。后因书写及口误演变为丑溪。当地主产茶叶、柑橘。2014年始建三峡九凤谷风景区。
大堰坝 [Dàyànbà]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21户,80人。居民以陈、胡、刘等姓氏居多。聚落呈片状。因有一个蓄水量较大的堰塘,且周边有较大面积平坦农田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柑橘。
西大堰湾 [Xī Dàyàn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2.1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因湾里有一个蓄水堰塘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
大陡岩子 [Dàdǒuyánzi]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弭水桥村三组。面积3公顷。居民17户,51人。居民以黄、胡、刘姓居多。聚落分散。因有一个坡度很大的岩石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
黑子包 [Hēizibā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6千米。属弭水桥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9户,32人。居民有谢、黄、张等姓。聚落分散。在石羊山南麓,有座纵横百米的黑色石包,人们称为黑子包。当地主产茶叶。
胡家坝 [Hújiābà]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4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5公顷。居民6户,24人。聚落分散。当地主产茶叶。
胡家湾 [Hújiā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6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8人。当地主产茶叶。
花果山 [Huāguǒsh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2千米。属弭水桥村四组。面积30公顷。居民2户,9人。在石羊山下半山腰有一片荒地,1985年原马鞍石村在此开山栽果树,取名花果山。当地主产茶叶、柑橘。
胡家花园 [Hújiā Huāyuá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8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45人。居民以胡、黄、刘姓居多。聚落呈线状。民国时期,胡姓富户修建了有三个天井的大瓦房,雕梁画栋,非常漂亮,并拥有8公顷水田。当地人称为胡家花园。当地主产茶叶、柑橘。
黄家大稻场 [Huángjiā Dàdàochǎng]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8千米。属弭水桥村九组。面积2公顷。居民5户,25人。当地主产茶叶。
黄家大堰 [Huángjiā Dàyà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8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40人。居民有谢、黄、刘等姓氏。聚落呈片状。当地主产茶叶、柑橘。
累马坡 [Lèimǎpō]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弭水桥村一组。面积9公顷。居民3户,10人。累马坡长千米,是通往梁山的必经之路。光绪年间曾开采煤矿,修建了台阶式石板路面,一般用马、骡托运,坡长路陡骡马都要歇息才能走完,故名累马坡。当地主产茶叶、柑橘。
灵官庙 [Língguānmià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3千米。属弭水桥村一组。面积7公顷。居民18户,50人。居民以张、邓、黄等姓氏居多。聚落呈环状。在宜都通往梁山求仙拜佛途中,有一座土地庙,不足两米宽的路上有一道青石门槛,可遥望梁山庙,人们在进梁山之前多在此土地庙烧香,心诚拜敬,因许愿很灵验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
小刘家台子 [Xiǎoliújiātáizi]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6千米。属弭水桥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9户,42人。居民有刘、胡等姓氏。聚落呈片状。据《刘氏家谱》载,1933年,从长阳后堂坪刘氏第八十五代传人刘世泽迁东流溪,刘世江迁聂河望佛桥和张家涧克蚂堰,刘世汉、刘世柱、刘世海迁拖溪胡家花园,发展成刘家台子。当地主产茶叶。
刘家仓屋 [Liújiācāngwū]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9千米。属弭水桥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5人。据《刘氏家谱》载,刘世沛生于清光绪元年,与其兄长刘世清创建聂河扭溪刘家仓屋宅基地,刘世沛曾为刘氏族长。其祖居地刘家仓屋之名沿用至今。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
马鞍石 [Mǎānshí]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8千米。属弭水桥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30户,112人。居民以谢、黄、张等姓氏居多。聚落分散。因有块形状如马鞍的石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马家老屋 [Mǎjiā Lǎowū]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3千米。属弭水桥村五组。面积9公顷。居民10户,35人。居民以马、宋、黄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油菜。
梅子冲湾 [Méizichōng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5千米。属弭水桥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2户,6人。因此地多梅子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主产茶叶。
弭水桥 [Mǐshuǐqiá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10公顷。居民20户,80人。居民以刘、谢、胡等姓氏居多。聚落呈片状。此桥原名永安桥,始建于咸丰六年,是前往五峰的唯一通道,因桥面较低,发洪水时桥面被淹不能通行。“弭水”当地人指水漫过桥面。故此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油菜。
庙子坡 [Miàozipō]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6人。此地曾修建有一座土地庙,人们称之为庙子坡。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柑橘。
聂家塝 [Nièjiābàng]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弭水桥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1户,6人。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泡芦湖 [Pàolúhú]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北1.1千米。属弭水桥村一组。面积2公顷。居民15户,50人。居民以谢、黄、张等姓氏居多。聚落分散。因水洼地里生长一种芦苇(当地人称“泡芦”)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泉水溪湾 [Quánshuǐxī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0.3千米。属弭水桥村五组。面积5公顷。居民1户,3人。因山谷中有一股常年不干的泉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2013年兴建泉水山庄。
沙子坳 [Shāzi'à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25户,96人。居民以刘、黄、胡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坳沙子较多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狮子包 [Shīzibā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1人。因山形如狮子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
四方堰 [Sìfāngyà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东北2千米。属弭水桥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10户,40人。居民有张、刘等姓氏。聚落呈线状。因一堰塘呈四方形而得名。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柑橘、茶叶。
四龙桥 [Sìlóngqiá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2千米。面积2公顷。居民20户,86人。居民以段、黄、张等姓氏居多。聚落呈片状。因石桥桥头放置有四条青石龙头,故名四龙桥。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红薯、茶叶。
宋家包 [Sòngjiābā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东北0.6千米。属弭水桥村五组。面积30公顷。居民23户,80人。居民以宋、刘、武姓居多。聚落分散。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宋家湾 [Sòngjiā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1千米。属弭水桥村四组。面积2.5公顷。居民6户,30人。因山湾里居住有宋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和茶叶。
天子坟 [Tiānzifé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弭水桥村七组。面积2.5公顷。居民8户,32人。相传有一住户,家有一孕妇。一日,有一鸟雀飞到她家门前,叫起“天子万万年”。孕妇的母亲说:“还万万年,活一天就好”。说完,只见一片金竹全部炸开,现出竹人竹马,血流成河。孩子出生就夭折,就埋在此地,故称为天子坟。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团坝 [Tuánbà]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3千米。属弭水桥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35人。居民有胡、黄、刘等姓。聚落呈团状。有一块8亩的圆形土地,故名团坝。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柑橘、茶叶。
娃娃墩 [Wáwádū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弭水桥村七组。面积1公顷。居民8户,28人。居民有谢、刘等姓氏。聚落呈线状。相传这里住着一户人家,结婚多年没有小孩,于是开始烧香拜佛、积德行善,在这里修了过河的青石墩,高1.5米、宽0.5米、厚0.7米。果然,第二年这户人家就有了小孩。于是人们就把这过河石墩叫作娃娃墩。2002年硬化公路,同时改建为漫水桥。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温家垱 [Wēnjiādàng]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0.8千米。属弭水桥村五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20人。温家人在拖溪沟上打垱分流,一支流自流灌溉农田,一支流作动力推动碾子造纸、榨油,故名温家垱。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大鲜家老屋 [Dàxiànjiā Lǎowū]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东南0.9千米。属弭水桥村六组。面积30公顷。居民9户,30人。聚落分散。鲜氏家族开垦田地,聚族而居,故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谢家老屋 [Xièjiā Lǎowū]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3千米。属弭水桥村三组。面积4公顷。居民13户,49人。居民以谢、黄等姓氏居多。聚落呈线状。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谢家桥 [Xièjiāqiá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14户,50人。居民以谢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谢家湾 [Xièjiā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弭水桥村九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5人。因湾地里居住有谢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大鄢家湾 [Dàyānjiā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1千米。属弭水桥村四组。面积25公顷。居民30户,110人。居民以谢、张、黄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湾里曾居住有鄢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柑橘、玉米、油菜、茶叶。
燕子坡 [Yànzipō]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3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5户,45人。居民以袁、张等姓氏居多。聚落分散。因山坡边有个燕子形状的石头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杨家塝 [Yángjiābàng]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2千米。属弭水桥村四组。面积24公顷。居民3户,8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杨家坡 [Yángjiāpō]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弭水桥村六组。面积2公顷。居民2户,8人。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袁家垴 [Yuánjiānǎ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2千米。属弭水桥村二组。面积3公顷。居民9户,35人。居民有袁、黄等姓。聚落分散。主要种植玉米、油菜,主产茶叶。
云垴 [Yúnnǎ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1千米。属弭水桥村八组。面积7公顷。居民7户,28人。聚落分散。相传此地驻扎过军队,后来人们称之为营垴,后因简化演变作云垴。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柑橘。
樟树包 [Zhāngshùbāo]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西0.1千米。属弭水桥村五组。面积6公顷。居民17户,59人。居民以刘、宋、武等姓氏居多。聚落呈环状。因山包上生长樟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柑橘。
罩子湾 [Zhàoziwān]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西北0.5千米。属弭水桥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2户,38人。居民以谢、吴等姓氏居多。聚落分散。山湾溶洞多,常年有雾笼罩。故按方言称称为“罩子湾”。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柑橘。
中坝 [Zhōngbà]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弭水桥村十组。面积6公顷。居民3户,12人。溪沟从一坝水田穿过,1961年冬农田整治将溪沟改走山边,两岸农田连成一片。大伙都很中意这坝田,于是就叫中坝。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周家坡 [Zhōujiāpō]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北0.6千米。属弭水桥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5户,15人。清朝时,周姓人家在此地开垦农田,世代而居,故名周家坡。居民主要种植玉米、油菜、茶叶。
竹桐坡 [Zhútóngpō] 位于弭水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弭水桥村十组。面积10公顷。居民5户,18人。因坡上种植有麻竹和桐油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油菜。
十、拖溪村
拖溪村村民委员会 [Tuōxī Cūn Cūnmínwěi 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西南4.4千米。东与荷叶溪村接壤,西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峰山村相邻,南抵弭水桥村、望佛桥村,北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玉宝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五眼泉镇。面积780公顷,居民385户,1180人。下辖有4个村民小组及19个居民点。因当地河流形状蜿蜒曲折,似从山中拖出,故名为拖溪。清同治五年(1866年)属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聂家河区拖溪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红火大队,1975年11月称五眼泉公社红火大队,1981年9月更名拖溪大队属五眼泉公社,1984年2月更名为拖溪村属聂河区望佛桥乡,1987年9月改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枇杷树村并入。红山水库位于村西侧,境内有红山主干渠5千米。农产品有水稻、柑橘、玉米、红薯、茶叶等。商业多为个体经营,有超市、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厂。宜昌市第一位中共党员胡敌出生此地。
丁家坝 [Dīngjiābà]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南1.2千米。属拖溪村一组。面积90公顷。居民30户,110人。居民有丁、聂、刘等姓氏,以丁姓居多。聚落呈环状。1909年,杨姓大户人家在此地购得一百五十亩土地,成了当地大户,原人们称此地为杨家坝。后杨家将土地卖给周家,周家将此地出租给丁姓人家,故后人也将此地称丁家坝。居民主要种植茶叶。
九曲弯 [Jiǔqǔwān]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相邻红山水库。属拖溪村三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6人。此地有一座山峰,高350米,因上山道路多处弯曲而得名。民居沿山而建,形成居民点。居民主要从事茶叶种植。
孔家湾 [Kǒngjiāwān]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拖溪村二组。面积8公顷。居民21户,87人。居民有孔、汪、胡、黄等姓氏,以孔姓居多。聚落呈环状。当地主产茶叶。
腊树堰 [Làshùyàn]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拖溪村二组。面积4公顷。居民4户,16人。因汪姓人家在腊树下方挖堰,供人、畜饮水,得名腊树堰。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柑橘。
木鱼包 [Mùyúbāo]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南偏东1千米。属拖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3户,50人。居民有聂、刘、丁等姓氏,以聂姓居多。聚落呈环状。因山包远看像和尚敲打的木鱼,故得名木鱼包。居民种植玉米、红薯、柑橘、茶叶。
女儿山 [Nǚ érshān]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西2.8千米。属拖溪村三组。面积13公顷。居民8户,32人。相传,有一青年小伙上山迷路后遇到了一对母女,青年小伙跟女儿一见钟情,完婚后生了七个女儿。七个女儿长大后又招赘七个姑爷,七户人家又分别生下七七四十九个女儿。当地人便把这座山称之为女儿山。居民以从事茶叶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
彭家坝 [Péngjiābà]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东南0.4千米。属拖溪村一组。面积50公顷。居民户20户,60人。居民有彭、聂、张等姓,以彭姓居多。聚落呈散状。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枇杷树 [Pípáshù]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3千米。属拖溪村四组。面积25公顷。居民14户,56人。居民有张、李、刘、谭等姓氏,以张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生长有一大棵“枇杷树”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双龙桥 [Shuānglóngqiáo]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西2千米。属拖溪村三组。面积7公顷。居民26户,78人。居民有张、田、马、熊等姓氏,以张姓居多。聚落分散。因石拱桥桥台两端镶嵌有石龙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肖日岭 [Xiāorìlǐng]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南偏西1.5千米。属拖溪村一组。面积13公顷。从拖溪到丑溪经过一道起伏较高的连绵山岗,山上居住肖姓人家,人们经过此地不管日出日落,都要在此歇息,因此得名肖日岭。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红薯、茶叶等。因地势偏僻,20世纪80年代后,居民先后外迁,现无人居住,地名沿用。
小扬叉店 [Xiǎo Yángchādiàn]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8千米。属拖溪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0人。因姓氏及地形特征而得名。居民种植玉米、红薯、柑橘、茶叶。
谢家台子 [Xièjiātáizi]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偏南1.2千米。属拖溪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5户,12人。以谢姓居多。因谢姓人家居住台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及红薯。
徐家老屋 [Xújiā Lǎowū]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北3.2千米。属拖溪村四组。面积70公顷。居民10户,38人。居民以徐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居民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一碗水 [Yìwǎnshuǐ]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千米。属拖溪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24人。居民有袁、肖、杜等姓氏。聚落分散。相传很久以前,此地大旱,有人在山上找水,发现一个小水坑里有一眼泉水,因水特别少,故名一碗水。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柑橘。
大张家湾 [Dà Zhāngjiāwān]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拖溪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7户,15人。居民以张姓居多。聚落分散。因山湾里居住有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周家大屋 [Zhōujiā Dàwū]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西0.8千米。属拖溪村二组。面积30公顷。居民户10户,35人。居民有黄、张、周姓等姓氏,以周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邹家垴 [Zōujiānǎo]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以北1千米。属拖溪村二组。面积20公顷。居民5户,19人。居民有邹、杜、肖等姓氏。聚落分散。因山垴上居住有邹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柑橘。
七里撇 [Qīlǐpiě]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1千米。属拖溪村七组。面积20公顷。居民8户,24人。聚落分散。因地形上下倾斜,且道路长有七里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
杨家岭 [Yángjiālǐng] 位于拖溪村民委员会西北2.4千米。属拖溪村四组。面积3公顷。居民8户,25人。聚落分散。因山岭上居住有杨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茶叶。
十一、望佛桥村
望佛桥村村民委员会 [Wàngfóqiáo 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位于五眼泉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7.2千米。东临弥水桥村,西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乌钵池村,南抵潘湾乡望洲坪村,北连拖溪村。村民委员会驻一组。属五眼泉镇。面积1250公顷,居民313户,940人。下辖5个村民小组和30个居民点。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荆沙王姓兄弟和宜都罗姓兄弟为方便进山拜佛,捐资修桥,因于桥上可望见梁山,故名望佛桥。清同治五年(1866)属宜都县汉洋铺,民国三十年(1941)属汉泉乡,1953年4月属聂家河区望佛桥乡。1958年10月称聂家河公社红桥大队,1975年11月属五眼泉公社红桥大队,1981年9月更名为望佛桥大队,1984年2月更名为望佛桥村,1987年9月改属五眼泉乡,2001年3月由岩屋村、柳坪村、望佛桥村合并为望佛桥村。名胜古迹有清代木质廊桥望佛桥。民间传统文化有吹打乐、唱丧鼓。主要农产品有茶叶、玉米、红薯等,办有茶叶加工企业。
滴水包 [Dīshuǐbāo]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3.5千米。属望佛桥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8户,28人。居民姓氏有罗、聂、郑等姓。聚落分散。此地理位置高,属岩石山体,有一山泉从岩石山体内滴出,四季不断,故得名。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红薯等。
碓臼窝 [Duìjiùw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东1千米。属望佛桥村一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5人。传说有一农户将一头水牛拴在一个已穿洞的废石碓窝上,那水牛玩耍将角伸进了石碓的洞眼中,将石碓顶到了这山坡下,扎了一个很大的窝,故得名碓臼窝。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等。
风洞子 [Fēngdòngzi]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处。属望佛桥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3人。此溶洞一年四季有水流不断,且冬暖夏凉。从洞口路过,能感觉到有一股凉风从溶洞中吹出,故称风洞子。当地主产茶叶。
黄家门楼子 [Huángjiā Ménlóuzi]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1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4人。因原有黄姓人家在此开了一家纸厂,住的是一栋吊脚楼,还开了个门面做生意,颇有名气,以此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苞谷、红薯、茶叶。
黄金湾 [Huángjīn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4户,13人。很久以前此地原名胡家大林子,周边农田都属胡家,之后胡姓转卖给罗姓。因此田贫瘠,有人便嘲讽姓罗的说他傻,他回答说“高山出能人,地里出黄金”,只要精心耕作会变成好田的,后来人们便称作黄金湾。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等。
刘家溪 [Liújiāxī]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属望佛桥村五组。面积20公顷。居民11户,35人。姓氏有陈、唐、赵、覃等姓。聚落分散。因溪沟边原居住有刘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红薯。
柳坪 [Liǔpíng]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5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3户,8人。因此地生长有大柳树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红薯。
罗家大屋 [Luójiā Dàwū]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7公顷。居民4户,14人。相传清朝一罗姓官员,在押运官银途中贪了些银两,躲到此地修建豪宅,以青砖、青石为建筑材料,规模宏大,雕栋画梁,天井有十三个,内室有百间,台阶有十三层,外建有东西两辕门,人称罗家大屋。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马家湾 [Mǎjiā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东北0.5千米。属望佛桥村一组。面积16公顷。居民25户,81人。居民有马、龚、袁、杨等姓氏,马姓居多。聚落呈片状。因山湾里居住有马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毛狐埫 [Máohútǎng]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29公顷。居民9户,28人。姓氏有罗、胡、陈等。聚落分散。此地四面环山,中间有两处埫田,传说以前叫毛狗坪,是老虎、毛狗(狐狸)经常出没的地方,后称为毛狐埫。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庙塝 [Miàobàng]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侧。属望佛桥村一组。面积10公顷。居民13户,41人。姓氏有马、陈、胡等,以马姓居多。民居相对集中连片。清朝嘉庆年间此地建有一庙,名净心庵,因周边土地属庙田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等。开设有茶叶加工厂、榨油厂等。
聂家坡 [Nièjiāp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4.5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5公顷。居民3户,11人。因坡上居住有聂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
欠儿坡 [Qiàn rp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5千米处。属望佛桥村六组。面积20公顷。居民16户,50人。姓氏有陈、罗、韩、赵等姓,以陈姓居多。聚落分散。传说有一农妇,幼子不幸夭折,葬于山坡上。妇人因“欠儿”常到小儿坟前啼哭(宜都方言,“欠”为思念之意),后人故称此地为欠儿坡。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红薯。
三渡水 [Sāndùshuǐ]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0.5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12公顷。居民10户,35人。姓氏有孙、罗、汪、唐等姓。聚落分散。向家溪、唐家溪、朱家溪三溪于此交汇,以前有条小道贯穿三条溪流,行人若走此道需涉水三次,故称三渡水。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等。
孙家坡 [Sūnjiāp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2人。因山坡上居住有孙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等。
唐家溪 [Tángjiāxī]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1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10公顷。居民20户,63人。居民以向、黄姓居多。民宅沿溪而建,呈线状。因溪边居住有唐姓人家而得名。当地主产茶叶、玉米、红薯等。
汪家垴 [Wāngjiānǎo]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3.8千米。属望佛桥村四组。面积1公顷。居民1户,5人。居民主要种植茶叶、水稻、玉米等。
汪家湾 [Wāngjiā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南1.5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5公顷。居民4户,11人。清朝末期有汪氏家族在三渡水与丑溪之间的山湾开垦农田,造房居住,繁衍生活至今,人们称之为汪家湾。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等。
望佛桥 [Wàngfóqiáo]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东0.5千米。属望佛桥村一组。面积3公顷。居民7户,25人。有聂、万、李、黄等姓氏,以聂姓居多。聚落呈线状分布。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荆沙王姓兄弟和宜都罗姓兄弟为方便朝拜梁山,捐资修建望佛桥。因桥建于交通要道逐渐形成居民点。望佛桥头原有一净心庵,由于赴梁山香客较多,商铺、纸坊、榨坊较为兴盛。1944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宜都清江中学曾迁校于寺庵中。当地主产茶叶。
向家溪 [Xiàngjiāxī]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3.2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20公顷。居民21户,78人。姓氏以向、覃、陈姓居多。民宅沿溪而建,聚落呈线状。因溪边居住有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有茶叶、玉米、红薯等,办有茶叶加工厂。
熊进章老屋场 [Xióngjìnzhāng Lǎowūchǎng]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南0.3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2公顷。居民4户,14人。民国初期,当地人“熊进章”,很有名气,在此修建了一栋大房子,以故名。主产茶叶、玉米、红薯等。
岩屋湾 [Yánwū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3千米。属望佛桥村四组。面积10公顷。居民9户,29人。居民以罗姓居多,聚落分散。有一天然溶洞,外观似屋,名岩屋,其西南方有一小溪蜿蜒流经至此,故名岩屋湾。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等。
盐矿坡 [Yánkuàngp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3千米。属望佛桥村二组。面积5公顷。因地形是一面岩石山坡,山脚下有一泉水,水流经过后,太阳一晒便呈白色,咸味,人们认为山里有盐矿,故命盐矿坡。因地势偏僻,现无人居住。
袁家湾 [Yuánjiā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1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56公顷。居民5户,16人。民宅沿湾而建,聚落呈散状。袁氏家族在清朝乾隆年间由袁家塝迁至此地居住,繁衍生息至今,故名袁家湾。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等。
张家坡 [Zhāngjiāp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4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10公顷。居民17户,57人。居民有张、胡、唐等姓氏,聚落分散。因山坡上居住有张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等。
赵家药铺 [Zhàojiāyàopù]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4.2千米。属望佛桥村五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11人。一赵姓人家曾在此地开设中药铺,故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等。
郑家湾 [Zhèngjiā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4.5千米。属望佛桥村四组。面积9公顷。居民6户,22人。因山湾居住有郑姓人家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及红薯等。
竹园湾 [Zhúyuán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南2千米。属望佛桥村三组。面积1公顷。居民3户,9人。因山湾里有大片竹园而得名。居民主要种植茶叶、玉米、红薯、油菜等。
横坡 [Héngpō]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西南2.5千米。属望佛桥村四组。面积5公顷。居民9户,27人。姓氏有覃、向、任等姓。聚落呈线状。主产茶叶。
天江湾 [Tiānjiāngwān] 位于望佛桥村民委员会以西3.8千米。属望佛桥村五组。面积8公顷。居民7户,25人。有张、陈、黄等姓氏。聚落分散。主产玉米及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