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

二、进入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

活动一:

【课堂导入】

给出大石块和小木块,分别使其浸没在水中,请同学们观察松手后,大石块和小木块分别呈什么状态。

设问1:松手后,小木块为什么会上浮?

答:小木块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小木块将上浮直至漂浮,最后会漂浮在水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二力平衡

设问2:松手后,大石块为什么会下沉?

答:大石块所受浮力小于重力。

▲大石块将下沉直至沉底最后静止在水底,三力平衡。

设问3:静止后,小木块和大石块谁受到的浮力更大呢?

同学讨论。答:石块(大石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更大,所受到的浮力就更大)

设问4:同学们能说说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通过刚才的设问已经知道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列举死海,帮助学生生活角度提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活动二:

【方法再巩固】

设问1:现在老师想要测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同学们能帮一下老师吗?(将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生:拴上细绳的石块、弹簧测力计、大烧杯。

【学生演示】

请学生上来演示如何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进行浮力大小的测量,并及时把控节奏。

①在空气中称石块——重力G。

②将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石块此时所受到的浮力——F=G-F(即二次称重法)。

设问2:为什么将石块浸没在水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减小?

(带着思考再看教师的演示)

【教师再演示】

①在空气中称石块的重力。

②用手托住石块向上——发现示数减小与学生所做实验一致。

③说明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因为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浮力。

活动三:

【受力分析】

设问: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画出力的示意图吗?

(三个力)找学生主动上前画图。

石块共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活动四:

【实验再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

①实验原理: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G-F。

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设问1:如何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控制液体密度不变,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设问2:如何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改变液体的密度大小,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设问3:如何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关系?

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③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

①浮力的方向和大小判断: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浮力变大。

图3-8 浮力实验图象

②实验图象与分析

甲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深度的关系;乙图: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

【交流与反思

设问1:如何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将形状不同、质量和密度相同的物体浸在同一液体中,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比较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设问2:实验时选用了不同的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到普遍的规律。

【实验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活动五:

【知识再拓展】

设问:如何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是否有关?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课后交流讨论完成这个实验探究。

※提示:要严格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综合评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深学生对二次称重法测浮力和浮力的影响因素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课件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影响因素,并运用结论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会用二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会根据已知条件,叙述实验结论。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加深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

本节课的关键在于由学生说为主,老师辅助把控节奏为辅,把时间交给学生,主要环节分为:课堂导入——方法再巩固——力的再分析——实验再探究。循序渐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优质复习课堂,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演示实验的视觉冲击,和一系列的设问环节,引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再思考,巩固知识点,根据一道实验题带领学生统筹复习,强化知识记忆,构建知识体系,拓展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