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可行性

二、技术创新可行性

本次项目团队的成员由计算机教师、物理教师、美术教师、教科室负责老师等人员组成,项目计划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具有代表性的需实验仪器的学科(如物理等),着重培训学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素养的机器人科技项目领域,美术设计领域等。项目成员大多承担和参加过省市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大多成员还指导过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较强。根据这些条件,本项目计划在基于3D打印机的教学模式建构、教学模具的创新设计、创新教育的课程设计、及与SETM教育的结合研究,这些研究都将大大促进3D打印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另外,本实验室将会与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实验中心结成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共建单位,联合申报青少年实验室。项目当中如果遇到技术难点将会得到一定的支援。

3D打印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它可在短时间、简化工艺程序下制作出结构复杂、尺寸精细、性能特殊的艺术模型、零部件等,所以它如雨后春笋般的应用在工业制造、生物医疗、建筑工程、科学研究等领域中。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将校园作为3D打印技术普及的始发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实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有机结合,3D打印机进校园将使得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得到训练,将学生的创意、想象变为现实,将极大发展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培养方式的变革。

试想,在数学课上,打印出一个几何体的模型,便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几何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联系,解析几何的大题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解出?而在美术课上,将平面设计的作品制作成3D版本的艺术品以及一些基本的模型,已经成为现实;化学课上,老师可以将分子模型打印出来展示,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生物课上,打印出细胞、病毒、器官和其他重要的生物样本,比起平面图要直观得多。

开设3D打印课,学生的参与可能给3D打印技术带来进化。无论是网络化远程生产,或是智能化制造,前提都是技术的支撑,“3D打印机在开模和工艺品制造等个性化需求领域的应用还算可以,但要想更广泛实用,还需要技术的成熟”。

技术如果想有所突破,首先得有一大批感兴趣的人,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群体。这个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最强,通过逐渐对技术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再加上不断发展技术的力量,这必将促进3D打印技术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