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由于农业的公共品属性、弱质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世界主要国家均对农业实施支持保护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政策工具。自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取消农业税,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为代表的农业补贴政策,各项政策均有其独特的细分目标,总体目标在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村全面振兴。但农业补贴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则严重依赖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那么,农业补贴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执行的?是否与制定的一致?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以上问题得到了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回答以上问题,对党和政府制定、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研究目标: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不同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归纳和梳理农业“三项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探讨实施农业“三项补贴”的实际效果,为党和政府制定、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书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①借鉴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农业“三项补贴”的经济效应,并提出理论命题。②归纳和梳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结合理论命题,提出实证研究假说。③运用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宏观面板数据,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实证研究假说。

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三项补贴”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中的良种补贴政策对提高粮食单产(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农业“三项补贴”中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中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效能在降低。第一,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已演变成农民的收入补贴,政策缺乏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第二,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并未与农业(粮食)生产相挂钩,政策的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

根据研究结论,本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包括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效能;保持补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通过“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②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包括推进涉农资金适当归并整合,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拓宽补贴资金来源,扩大农业补贴对象,促进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强化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③改进和创新农业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式,包括按固定标准发放农业保护支持补贴,加强和增设强农补贴政策,补贴方式以“绿箱”补贴为主,创新农业补贴发放方式,防止涉农补贴资金的漏损。④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执行监督,包括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业补贴监督机制建设,推进农业补贴法治化。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①构建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构建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详尽而严谨地分析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9个理论命题。②采用县级宏观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既有文献多采用微观数据来评估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书采用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宏观面板数据,丰富了既有文献,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作 者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