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模型与变量

6.2.2 模型与变量

本节主要研究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一般认为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具有正向的作用,良种补贴的提高,一方面产生了激励机制,调动了农户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良种补贴政策旨在鼓励和引导农户选择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最终提高粮食的产量。

为了准确衡量良种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良种补贴方面,本节选择亩均良种补贴和人均良种补贴两个指标;衡量粮食产量的指标很多,包括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等,但大多数文献都选择粮食单产这一指标,因此,本书也选取粮食单产这一指标。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节选取了户均家庭人口数、人均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每亩化肥使用量、亩均农业机械动力等5个指标。

户均家庭人口数:户均家庭人口数是指农村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数。户均家庭人口用来度量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丰富程度。虽然此指标并非衡量家庭劳动力数量的最佳指标,但苦于劳动力数据难以获取,只能采用此指标间接反映劳动力数量。根据农村现实状况,农村老人即便年龄很大,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也依然很高,因此,此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村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劳动人口越多,劳动力也可能越多,更可能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周振,2016;祝华军,2005)。

人均常用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由种植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与耕地面积的乘积来衡量的,耕地面积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和前提,而人均常用耕地面积规避了人口因素的影响,更加直接地反映乡村的耕地禀赋。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常用耕地面积越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会越多,农户越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魏茂青,2013)。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存在正相关关系。

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是指地块比较平整,有一定水源、灌溉设施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进行正常灌溉的农田面积。这些耕地质量较高,能够提高粮食单产。因此,理论上,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与粮食单产呈正相关关系。

每亩化肥使用量:化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土地肥力和粮食单产,是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物质投入之一(张淑杰,2012)。理论认为,土壤肥沃程度与粮食亩产量密切相关,每亩化肥使用量的增多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每亩土地的粮食单产。

亩均农业机械动力:亩均农业机械动力说明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现状,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和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陈宏,2012;孙曦恋,2015)。亩均农业机械动力主要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等。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减轻农民耕作负担,高效管理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

本小节的数据来源同上。

为了分析良种补贴资金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本小节构建如下计量模型,即:

其中,yit为粮食单产;Sit为亩均良种补贴资金、户均良种补贴资金;FSit为户均家庭人口数;IRRIit为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FERit为每亩化肥使用量;MACit为亩均农业机械动力。变量说明如表6.2所示。

表6.2 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影响研究的变量选取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