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2.2.2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1)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在著作《牧民》中,思想家管子概括出农业的重要性。《汉书·郦食其传》中的“民以食为天”指出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需要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来维系生产,也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其代表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中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与保姆,同样证实了农业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人类一部分生活资料可以从其他部门获得,但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农业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生活资料的主要源泉。农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这决定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在远古时期,人类取材于地,取材于自然,依赖树林、河流等自然条件塑造有利的生活环境,以保证食物、衣物的充足,从而抵御饥饿、寒冷等生存威胁。而农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和自然资源,并将其转换成为自身生存生活所需物质资料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人类所依赖的最基础的物质资料就是食物、衣物,尽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存必需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但到目前为止,粮食、面粉、油、茶、果、棉、麻、肉、蛋、奶、皮毛等人类生存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依然来自农业,其他产业依然不能代替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虽然目前化纤业迅猛发展,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化纤材料能够完全替代棉、麻、毛等天然动植物纤维。即使将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可用工业的方法来生产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人类社会也不会也不可能放弃农业这种通过生物能量转换取得食物的最方便、最经济的基本途径;并且,人类对生存和发展所需生活资料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农业的一次生产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维的,农业一次性生产的物质资料是无法满足全部人类所需的,因此,农业“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产特征可以满足这种供求不匹配的状态。农业生产的食物养活了人类,由棉麻制造出来的衣物使人类避免了寒冷的侵袭,人们的温饱问题最初便由农业解决,可以说,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基础性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2)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社会分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是其他产业,如服务业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来。只有当农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社会生产农产品、牲畜等用时变少,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使农产品的供给能够满足全社会对粮食等农业产品的基本需求时,农业劳动力才能够从农业部门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与资本。也只有这样工业才有可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他产业,如服务业也才能逐渐从农业、工业中分离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几次分工是建立在农业发展这个前提和基础上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其他产业。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独立于农业之外,然而这些行业和部门要进一步发展,仍需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分工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放一部分的农业生产劳动力,这一部分被稀释出来的劳动力就转变成为其他产业的劳动力,能够为其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注入资本。只有农业生产部门的生产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满足其他生产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其他生产部门才有可能完全独立出来,才有人类社会的大分工;而社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又决定了经济发达的程度。社会分工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非农业活动,也使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这样,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就会快速发展,从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产也会得到广泛发展,社会就会不断进步。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阶段,农业都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提供人民生活的基本资料。虽然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但无论怎么专业化分工,无论人们从事哪种职业,人们都避免不了一日三餐对食物的消费。农业的发展能促进农民收入提高,刺激非农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从而有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3)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对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农业增长是前提条件。农业既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起制约作用,同时也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限制。社会进步水平越高,农业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越密切,农业的基础地位越显重要。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直接受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农业发展是工业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非农业部门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尤其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例如,橡树的种植和采割能够为重工业橡胶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粮食、纤维、牲畜、烟叶等农产品是轻工业食品、纺织、皮革、烟酒业的重要原材料……如果没有农产品的供应,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将会陷入弹尽粮绝、令人担忧的境地。

其次,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产值份额在国民经济中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在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会慢慢增加。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会逐渐聚集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提升。西蒙·库兹涅茨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部门劳动力占比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也会下降。但是,不管农业相对份额怎么下降,它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适用于任何国家。伴随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对土地的需求有所增加。在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只能靠将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来解决这一需求。

最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对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贡献巨大。农业和农村从提供化肥、农机及房屋建筑材料等生产资料消费和衣物、家庭用品等生活资料消费两个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进而刺激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经济社会怎么发展,农业基础性地位都不会改变。但目前农民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土地等资源分布不均,区域间存在较大的禀赋差异,人均土地资源存在重大缺口,农业生产效率亟待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这些均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短板”。基于农业的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政府必须采取对农业的宏观支持政策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