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农业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1)生产领域的弱质性
农业生产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双重特征,这决定了农业具有弱质性。农业的生产对象为生命有机体,生产过程包含了农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自然力作用于有生命的生物的一种生产活动,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生产特殊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所有生产部门中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相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在农业中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
农业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受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威胁。农业生产的自然再生产状况决定农业面临极大的自然风险。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它是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律获得农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有机体的生长、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与外界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影响农业的自然生产条件本身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相同的植物和动物在等量劳动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会有不同。如果当年受到自然灾害,农业产量可能会减少,甚至颗粒无收,农民收入也会减少;反之,如果风调雨顺,农业就会大丰收。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人为控制自然因素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收获。自然是不可控的,即使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当代,对洪涝、干旱、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仍然是无法抵御的,只能提前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灾因素的变数加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加剧的趋势,而在灾难事故中受到损失的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由于自然的不可控,农业总体上来说仍然需要靠天吃饭。由此,造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从而导致农业产品产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这意味着农业面临着比第二、第三产业更大的风险,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和起点的,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导致了市场风险,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市场风险更大。农业生产由于具有风险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资金周转慢、对市场信息反应迟缓、地区差异大等本质特性,因此与其他产业相比,投入单位资金所赚取的利润更低。农业生产是一个首先投入资金、人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随后进行生产获得一定产出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流动的趋利效应比较明显,社会资源会投向比较利益高的部门和产业,农业对生产要素缺少吸引力,包括技术、高素质劳动力、资本等在内的优质资源很难进入农业,甚至农业自身的资源也可能朝着利益更好的其他行业转移,因此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工业,具有比较利益逐渐下降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愿主动将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再加上农业技术水平进步速度不够,造成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低下。上述各方面都证实了农业生产的弱质性特征。
2)消费领域的弱质性
在农产品的消费领域,农业的弱质性同样存在。恩格尔定律指出,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占比,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反而会降低。
从农业的需求角度来看,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必需品,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受到人们生理的限制,需求量比较固定,不会因为农产品的价格太高而减少对其的消费量,也不会因为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对其的消费量。在正常需求量的附近,相比于价格的变动幅度,人们对粮食需求量的变动幅度更小。根据马歇尔需求弹性规律,大部分农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比例小于价格变化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由于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会出现卖粮困难的难题;同时,价格下降带来的销售量增加也不能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从而使农民利益受损。
在农业供给方面,由于大部分农产品受生产周期长、不耐储存及农业生产本身特点的约束,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的时候,农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调整,因此大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对价格缺乏弹性,在价格方面体现弱质性。由于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性,西方经济学家多利用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及其价格的基本走势。农业的现期产量只能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决定,这种决策没有根据市场反馈的现期的农产品价格走势来作出。因此当现期的农产品上市时市场价格可能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产品生产往往陷入“蛛网困境”,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蛛网困境”使农业生产规模与农民收入波动很大。
图2.1 粮食价格呈发散性蛛网变动
如图2.1所示,大部分农业需求弹性小,短期内的供给弹性也偏小,且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图中S和D曲线分别代表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M是实现该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均衡的均衡点。如果出于某种原因,第一年生产者该农产品产量增加到Q1(大于均衡产量),消费者在该农产品提供产量Q1时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1,此时其成交价小于之前的均衡价格PM。农业生产者在第二年以价格P1为标准确定其的供给量,供给量随着减少为Q2,由于该农产品供给量的减少,消费者对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增长到P2;作为新的均衡价格,P2大于先前的均衡价格P1,这导致第三年农产品供应量上升至Q3,新的均衡价格相应地变成P3,再次比均衡价格PM小。依次循环,农产品的价格及产量的波动会逐渐增强,实际价格Pt偏离均衡价格PM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农业经营者很难掌握供求信息。这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农业生产者承担收入不稳定的风险,体现了农业的弱质性。
3)流转领域的弱质性
农业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后才是商品。在农产品流转过程中,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时滞性。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这导致生产者不能及时地对价格做出反应,调整生产项目的能力较弱,新的决策需在下个生产周期中才能得以实施。大多数农作物属于露地种植,在一定的季节播种,经过一段时期的生长直至成熟,要到一定的季节才获得收益,其生产周期较长。如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在我国南方一年可以生产两季,但在北方一年只能生产一次。同时,由于大多数农户分散经营,农产品量大、价值低、易腐烂,相对运费高,储存损耗大而农民面对变化多端的大市场,缺乏经营组织性,无力引导消费,产品销售措施乏力,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明显较差,只能被动地适应市场变化,导致农产品在交换中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市场自行调节机制下,农产品供给难以及时追随价格变化,导致农产品稀缺或过剩的信号往往被放大,致使价格产生了严重扭曲,农业经营者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价格预期,他们面临着比其他行业更高的市场风险。
由上述可见,农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弱质产业。在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经营者有预期的合理利润的情况下,国家需要加强实施对农业实行扶持、保护和补贴的政策,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合理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