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研究意义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地位,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生产中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说明农业补贴政策是一个国家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社会政治、促进经济发展等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农业补贴政策的效应,分析政策对其预期目标的作用效果和机理,有利于理清农业补贴政策的应用过程,找出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形成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新时期下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方向,优化和完善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政策效应,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对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对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制度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和决策参考,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维护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充实现有理论体系,完善现有实证研究。目前,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实际实施的效果能否达到理论预期的效果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借鉴生产者行为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有利于深化补充现有的理论分析,完善农业补贴研究的理论体系。本书采用湖北省内相关县级层面数据,结合计量经济学中先进的模型估计和推断方法,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及实施效果,丰富了农业补贴政策对该政策目标效果的实证研究;同时,也充实了现有理论研究,增加了其说服力。
(2)有助于为政府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农为国本,我国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与“三农”问题相关的一号文件及相关政策,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全面评价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及农业补贴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书在理论分析和讨论不同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的基础上,以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和梳理农业补贴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其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再基于其实施效果和对其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来评价其政策效果,有助于政府掌握该政策在实施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政策、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充分发挥该项政策的指挥职能。同时,本书研究发现,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种粮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系统分析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及评价其实际执行情况,对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