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良种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3 良种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良种补贴是中央财政针对农业发展现状实施的一项补贴政策,主要目的在于鼓励扶持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并采用相应种植技术,提高经营收益,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施良种补贴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普遍做法,不仅能够引导农作物种植结构,还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良好发展。近年来,我国良种补贴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良种补贴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历了一个力度由弱到强、补贴范围由局部到全覆盖的长期过程。J.huang,X.Wang,S.Rozelle(2013)利用基于家庭和政府的两套调查数据,从农户的角度来理解中国补贴项目的性质。我国良种补贴面积不断扩大,补贴资金逐渐增多,范围覆盖变广,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王辉,2008;林小菲,丁黎青,2013)。此外,补贴品种从高油大豆已经逐步扩大到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等多种作物(郭军,冷博峰,2010)。

对良种补贴实施现状的分析表明该项政策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首先,农业科技水平有所提高,良种的普遍应用和相关种植技术的推广,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次,农作物的品质有所提高。随着良种的普及,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高,保证了良好效益的实现。最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良种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生产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王辉,2008);在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标准化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效(冷博峰,郭军,王雅鹏,2011)。郭军,任建超(2011)通过建立能反映良种补贴对小麦品质提高的实际效用模型,证明良种补贴对改善粮食质量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陈超、张明阳、石成玉(2012)运用供给-需求图来解析水稻良种补贴对保护品种推广效果的影响,在良种补贴面积中,保护品种所占比例处于稳定增加的状态;价格方面,保护补贴品种的价格目前还缺乏竞争优势。目前,良种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23.70%,非粮食主产区的良种补贴政策效果远优于粮食主产区(李乾,2017)。各类研究都表明,良种补贴等相关政策主要是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来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杨红旗,汪秀锋,孙福海等,2009;王亚芬,周诗星,高铁梅,2017)。

我国良种补贴虽然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程序烦琐、运营成本过高、农业补贴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监管、利益保障机制缺位等问题(商文斌,2012;刘艳,吴平,2012)。首先,良种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自主选种的权利,一味地压低价格,也使种子市场受到较大冲击,不利于良种补贴的正常开展(王辉,2008)。另外,各地的补贴标准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农户受惠程度不一,给政策实施带来困难(张照新,陈金强,2007)。其次,对于不同分位点的农户土地生产率,良种补贴效果呈现显著差异,如何区分农户的差异性,提高补贴发放的精准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李谷成,李芳,冯中朝,2014)。最后,在整体的设计上,良种补贴并不符合激励相容原则,社会目标与政府目标、执行相关政策的工作人员目标与农户目标都没有达成一致,最终导致补贴资金流失,损害了农户的自身利益,降低了社会福利(陈东平,丁筱,2011)。

鉴于良种补贴政策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坚持实施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资金补贴投入,扩大补贴品种范围,创新补贴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王辉,2008;郭军,2010)。二是健全良种补贴长效机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综合性补贴与农产品价格的联动机制(张照新,陈金强,2007;杨红旗,2009;冷博峰,郭军,王雅鹏,2011),建立良好保障机制,使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更加符合我国“三农”政策的要求。三是规范良种市场的运行,明确规定良种补贴所运用的种子定价机制,严格监管种子质量和价格的合理性,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张学彪,聂凤英,2007)。

纵观良种补贴政策的文献综述,可以发现良种补贴政策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对良种补贴政策进行定性分析,较少学者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宏观角度对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