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可能的创新
自我国推行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已出现大量相关研究。最早关于农业补贴的研究都是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或者介绍国外农业补贴经验,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学者们开始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财政支农数据或者全国宏观数据对农业补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大部分研究仅探寻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而没有进行全面分析。本书运用2006—2015年湖北省71个县级面板数据,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三种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对政策目标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因此,本书的创新有以下几点:
(1)使用数据的创新。本书采取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宏观面板数据。已有的文献大多基于调查问卷数据、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金额进行分析(近几年也有文献选择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调查问卷数据所获得的是农户行为第一手资料,信息量丰富,但因大部分农民对补贴政策不了解或不愿意告知而使数据精准度大打折扣。财政支农数据作为农业补贴,不利于研究各种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最早只有2012年的数据,距本书所做研究开始时已有3年,而当前农业补贴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本书选取2006—2015年湖北省71个县级面板数据,使得研究精准性更高,说服力更强,能够有效把握其方向性。
(2)研究内容的创新。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已有的文献大多关注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农民因化肥、柴油等粮食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损失;良种补贴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产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本书研究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这三大主要农业补贴政策是否与其相对应的目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从实证上验证农业补贴政策是否有效地实现其预期目标,使得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研究更加精准、系统。
(3)研究视角的创新。已有文献大多研究农业补贴政策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或基于调查问卷数据了解农民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程度。本书以三大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为出发点,研究农业补贴政策与其相对应目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应。
(4)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书借鉴生产者行为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详尽而严谨地分析了“三项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9个理论命题。
【注释】
[1]挂钩粮食直接补贴是指粮食直接补贴按照农民实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行补贴,粮食直接补贴数额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挂钩,种多少补多少,属于与农业生产挂钩的补贴方式。挂钩农资综合补贴的补贴方式与挂钩粮食直接补贴的补贴方式相同。挂钩粮食直接补贴、挂钩农资综合补贴都是按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进行补贴,因此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从而促进农户收入增加。挂钩粮食直接补贴和挂钩农资综合补贴是成本类农业补贴政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脱钩粮食直接补贴是指粮食直接补贴与当期农户生产、种植情况无关,以农户计税面积或者计税产量为依据进行发放,不考虑农户实际是否种植,有承包土地就有补贴,是一种普惠式补贴。脱钩农资综合补贴的补贴方式与脱钩粮食直接补贴的补贴方式相同。脱钩粮食直接补贴、脱钩农资综合补贴是普惠式补贴,主要作用是增加农户收入。脱钩粮食直接补贴和脱钩农资综合补贴是收入类农业补贴政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3]根据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财政专项资金部分收集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