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1)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4.7所示。无论是亩均粮食直补还是户均粮食直补,Hausman检验统计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也即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抛弃随机效应模型,两种粮食直补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此外,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粮食主产区的Hausman检验,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在进行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时也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表4.7 Hausman检验结果
粮食直接补贴作为收入性补贴,整体上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影响。由表4.8可知,整体样本的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前文讨论的描述性分析结果一致。无论是亩均粮食直补还是户均粮食直补,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粮食直接补贴的估计系数为正,表明随着粮食补贴资金的增加,农民收入将增加。一方面,粮食直补以现金的方式成为农户的转移性收入,直接增加了农户收入;另一方面,粮食直补能帮助农户更好地投资,农户会更加及时地更新农业机械,从而推动农业劳动工具、农业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收入也获得相应提升。这从实证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推论4.2的正确性。
控制变量中,第一产业占比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负,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越大,农民收入就越少。人均常用耕地面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正,即人均常用耕地面积越大,农民收入就越多。
城镇化率、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户均家庭人口数、每亩化肥施用量、亩均农业机械动力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城镇化率在1%水平上正显著,即在模型(1)中,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00 25元;在模型(2)中,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位农民的收入也将增加0.000 2元。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在1%水平上正显著,即在模型(1)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减少0.765 3元;在模型(2)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减少0.784 1元。户均家庭人口数在1%水平上正显著,即在模型(1)中,每户家庭每增加1个人,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23 9元;在模型(2)中,每户家庭每增加1个人,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32 7元。每亩化肥施用量在5%水平上正显著,即在模型(1)中,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吨,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28 7个百分点;在模型(2)中,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吨,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29 5个百分点。亩均农业机械动力在1%水平上正显著,即在模型(1)中,每亩耕地的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33 7元;在模型(2)中,每亩耕地的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增加0.035 4元。
表4.8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续表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差。
分区域看,在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固定效应模型也与前文分析结果一致[3]。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粮食主产区,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的估计系数为负值,意味着随着粮食补贴资金的增加,农民收入将减少。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粮食主产区,政府积极对农业补贴进行宣传和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较好,耕地资源丰富,补贴会促使部分在外务工和从事其他非农生产的农民偏向于回家种粮。然而,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可能发生粮食收益水平比以前工资性收入水平低的现象,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在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的估计系数为正,表明随着粮食补贴资金的增加,农民收入将增加。非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不高,加之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不好,补贴不会促使在外务工和从事其他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回家种粮。这是由于他们考虑种粮收益不高,偏向于继续从事补贴发放前的工作,从而使粮食补贴成为农户的转移性收入,直接增加了农户收入。
此外,无论是在粮食主产区还是在非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户均家庭人口数及亩均农业机械动力都通过显著性检验。非粮食主产区的户均家庭人口数和亩均农业机械动力对农民收入的正影响明显远大于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对农民收入的负影响也远大于粮食主产区。
2)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我们在多元回归模型中引入农民收入的一阶滞后项,形成一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表4.9给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中的解释变量的符号与显著性基本一致,说明本书结论对不同的计量回归方法是稳健的。从检验结果上看,AR(1)检验的P值均小于0.1,表明残差项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而AR(2)检验的P值均大于0.5,表明残差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符合模型的设定条件;Sargen检验的P值均大于0.1,表明残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工具变量是合理的。另外,表4.9中一阶滞后农民收入项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持续性特征。因此,上述结果再次证实了本章实证结果具备稳健性。
表4.9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续表
注:*,**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