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农业补贴政策效率的评价理论
2025年09月26日
7.1 农业补贴政策效率的评价理论
关于效率的测度与评价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一般情况下,效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配置效率,二是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是指在既定的要素价格下实现投入产出最优组合的能力。技术效率是指在既定要素投入下实现投入最小化的能力或是实现产出最大的能力。基于此,当市场是完全竞争时,若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等于投入要素与总成本的占比,那么配置效率有效。因此,本章以此为依据,针对技术效率来测度和评价农业补贴政策效率[1]。具体分析如图7.1所示。
图7.1 农业补贴政策效率的分解
假设生产前沿为f(x),表示在不存在效率损失时可以达到最优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若横轴为农业补贴的投入x,当农业补贴投入x1与对应的生产前沿上的点为H,则可以实现的产出水平为Q1。注意,此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水平滞后、管理上无效、规模不经济、各种损耗等原因,致使实际产出只能达到点A,与之对应的实际产出水平为Q2。关于效率的测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投入视角,ba=x1-x2,农业补贴政策效率为,即反映的是当产出不变时,点A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点B之间的距离。二是基于产出视角,由于最优产出水平为Q1,实际产出水平为Q2,那么产生损失为
,农业补贴政策效率为
此时反映的是投入不变时,点A与生产性可能边界最优点H之间的距离。关于农业补贴效率的测度,是基于产出固定不变时实现投入最小化的能力,或是基于当前农业补贴投入不变时实现产出最大化的能力。由于农业补贴效率并没有量纲化,介于(0,1]之间且不受变量单位变化的影响,因此,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很好地测度农业补贴效率,包括在生产中其他要素的技术效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