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一,推进涉农资金归并整合。目前,在国家财政农业补贴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尽管涉农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农户切实从中受益,但在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多头管理、使用分散、重复投入等,使涉农资金无法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基于以上情况,推进涉农资金归并整合,提高农业补贴政策资金使用效率,对优化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涉农资金归并整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进一步简化放权,赋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过度集权不利于项目的具体实施,应将权利交由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自主安排,方可大大提高项目推进效率。其次,改进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涉农资金管理的首要步骤,需从源头上进行归并整合。因此,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可进行合并,设立专项资金时要严格审查。最后,加大涉农资金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涉农资金使用严格监管,避免出现贪污、挪用等恶劣情况,确保资金安全并真正用于广大农户,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第二,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户之间也千差万别,对农业补贴的需求各不相同。可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以便充分适应当地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资金可适当向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地区倾斜。因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这类地区对农业补贴的需求更加强烈,适当增加一部分补贴资金,可进一步保障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可对种植大户进行重点补贴。当前农业补贴中一部分资金是根据单位种植面积发放的,种植面积过小的农户极有可能将这笔资金用于非农业生产领域。而种植大户一般对农业补贴需求更大,进行重点补贴有利于适度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经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应根据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特色补贴。如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主产区进行粮食重点补贴,而对非粮食主产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重点补贴水果、烟草、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鼓励发展特色农业。
第三,拓宽补贴资金来源。目前农业补贴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投入,缺乏引导社会团体、组织和企业参与农业补贴的机制,资金渠道较为单一,补贴力度明显不足,资金难以保障,无法充分发挥效益,这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应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扩宽农业补贴资金来源,构建多元化的农业补贴来源资金。一方面,加强宣传和引导,呼吁社会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鼓励社会团体、组织和企业通过募捐等方式广泛参与农业补贴,增加资金筹措渠道;对积极性、参与度较高的群体给予奖励,形成一股良好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可适当借鉴美国“贷款差额补贴”政策,将财政补贴与银行信贷支持相结合,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第四,扩大农业补贴对象,促进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强化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也逐步兴起,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普通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生产、增加效益、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也能对普通农户起到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良好,总体而言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较强的创新意识,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较为突出,同时也能够带动乡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存在部分问题,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因此,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补贴,落实政策极有必要。一方面,可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步伐;另一方面,可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走向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