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4.3 计量结果与讨论

由表5.7可知,样本整体估计结果与前文讨论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无论是亩均农资综合补贴还是户均综合补贴,都在10%水平上显著,且农资综合补贴的估计系数为正。在模式(1)下,亩均农资综合补贴每增加1元,农民收入将增加0.001 2元;在模式(2)下,户均农资综合补贴每增加1元,农民收入将增加0.000 2元。这说明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从实证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推论5.1的正确性。农资综合补贴是直接发放给农户的,并且综合补贴覆盖的范围比较广,相对于粮食直补,补贴力度较大,对农户收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收入结构也得到一定的调整,逐步由农业经营性收入向工业、服务业收入转变,农资综合补贴作为政府转移支付的一种,增加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

控制变量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在10%水平上负显著,在模式(1)下,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比,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减少0.014 7元;在模式(2)下,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比,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减少0.106 2元。这表明,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越大,农民收入将越少。第一产业占比在1%水平上负显著,在模式(1)下,第一产业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减少0.486 2元;在模式(2)下,第一产业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位农民的收入将减少0.510 8元。这表明,第一产业占比越大,农民收入将越少。关于农用化肥使用量,在模式(1)下,农用化肥使用量在1%水平下正显著,其每亩每增加1吨,农民收入将增加0.080 4元;在模式(2)下,农用化肥使用量在10%水平下正显著,其每亩每增加1吨,农民收入将增加0.081 0元。亩均农业机械动力在1%水平下正显著,模式(1)下,每亩耕地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农民收入将增加0.573 9元;在模式(2)下,每亩耕地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农民收入将增加0.601 9元。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表5.7所示。

表5.7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FGLS估计结果

续表

注:*,**和***分别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差;由于FGLS估计的R2不能用,本书给出因变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用r表示。

分区域看,在粮食主产区,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粮食主产区,亩均农资综合补贴和户均农资综合补贴均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影响,这与前文分析一致。在模式(3)下,亩均农资综合补贴每增加1元,农民收入将增加0.001 3元;在模式(4)下,户均农资综合补贴每增加1元,农民收入将增加0.000 3元。在非粮食主产区,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对农民收入有正影响,这与前文分析相一致。农资综合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大于非粮食主产区,由于粮食主产区具备粮食生产优势和条件,以粮食生产为主业和主要收入来源,农资综合补贴能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从而提高其粮食生产效率,相较于非粮食主产区,能更有效地使投入农业生产中的补贴获得更高收益。

此外,在粮食主产区,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在10%水平上正显著,但在非粮食主产区在10%显著水平上负相关。在粮食主场区,城镇化率对农民收入影响不显著,但在非粮食主产区在1%显著水平上正相关。无论在粮食主产区还是在非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占比都在1%水平上负显著,但非粮食主产区对农民收入提高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化肥使用量、农业机械动力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并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