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6.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由表6.3可知,样本整体估计结果与前文描述性分析结果一致。无论是亩均良种补贴还是户均良种补贴,都在1%水平上显著,且良种补贴的估计系数为正。在模式(1)下,亩均良种补贴每增加1元,粮食单产将增加0.008 69千克;在模式(2)下,户均良种补贴每增加1元,粮食单产将增加0.003 25千克。良种为现代农业科技的物化与载体,是未来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从实证角度上印证了假说6.1的正确性。

控制变量中,户均家庭人口数在1%水平上正显著,在模式(1)下,户均家庭人口数每增加1人,粮食单产将增加0.047 1吨;在模式(2)下,户均家庭人口数每增加1人,粮食单产将增加0.049 5吨。这说明农户户均家庭人口数越大,粮食单产越高。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在1%水平上正显著,在模式(1)下,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比,粮食单产将增加0.031 3吨;在模式(2)下,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比,粮食单产将增加0.032 6吨。这说明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越高,粮食单产越高。

每亩化肥使用量在10%水平下正显著,在模式(1)下,每亩耕地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吨,粮食单产相应增加0.002 4吨;在模式(2)下,每亩耕地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吨,粮食单产相应增加0.002 6吨。这说明每亩耕地化肥使用量越多,粮食单产越高,化肥使用量增加可以带动粮食单产的提高,目前粮食生产对农药、化肥投入量的依赖性比较显著。在模式(1)下,亩均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粮食单产相应增加0.131 9千克;在模式(2)下,亩均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粮食单产对应增加0.142 9千克。亩均农业机械动力在10%水平下正显著,在模式(1)下,亩均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粮食单产相应增加0.131 9千克;在模式(2)下,亩均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粮食单产对应增加0.142 9千克。

表6.3 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影响的FGLS估计结果

续表

注:*,**和***分别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差;由于FGLS估计的R2不能用,本书给出因变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用r表示。

分区域看,在粮食主产区,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每亩良种补贴和每户良种补贴均对粮食单产具有正影响,这与前文分析一致。在模式(3)下,每亩良种补贴每增加1元,粮食单产将增加0.003 3吨;在模式(4)下,每户良种补贴每增加1元,粮食单产将增加0.002 6吨。在非粮食主产区,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也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模式(5)下,每亩良种补贴每增加1元,粮食单产将增加0.001 4千克;在模式(6)下,每户良种补贴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将增加0.001千克。从此,可以得出良种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的影响大于非粮食主产区,与前文描述性分析和理论分析中所得到的结论不相符,这一方面是其他控制变量影响造成的,如粮食主产区拥有粮食生产优势,从而造成粮食主产区单产比非粮食主产区高;另一方面,因为粮食作物良种补贴政策都从粮食主产区开始试点实施,实施年限长,在粮食主产区实现全覆盖的年限早,补贴金额和增长率也相对稳定,补贴规模也大于非粮食主产区,所以其政策效能较非粮食主产区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此外,由于农民具有明显的对货币直补的偏好,因此相关部门将粮食作物良种补贴以直接现金补贴方式进行,与其他农业补贴资金一起,借助“一卡通”或“一折通”的方式发放到农民个人账户。然而,直接现金补贴的精准效能较低,非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产区相比不注重良种补贴政策的宣传、发放、执行和监督,从而使有些非粮食主产区农民不清楚具体补贴项目明细,使良种补贴资金的用途失去专用性,与政策初衷相背离。

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每亩化肥使用量在10%水平上正显著;但在非粮食主产区,每亩化肥使用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无论是在粮食主产区还是非粮食主产区,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亩均农业机械动力都在5%水平下正显著,户均家庭人口数在1%水平下正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