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实证分析

7.3.2 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实证分析

农业补贴效率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是基于技术可变条件下效率变动的考察,具体而言,在规模不变时,将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补贴总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与良种补贴之和)作为投入指标,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粮食产量作为产出指标。然后,使用DEAP2.1软件测算2006—2015年湖北省17个地区农业补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情况,具体如下所示:

表7.3给出了2006—2015年湖北省整体农业补贴政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以及相应的分解值。这里选取2006年为基期,相应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1。在2006—2015年这10年期间,2007年、2009年、2010年及2013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小于1,表明这4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下降,而其余年份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是大于1的。

从总体上看,在2006—2015年湖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走势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2008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均值为1.016 9;第二阶段是2009—2012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均值为1.003 8;第三阶段是2013—2015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均值为1.030 3。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上升的幅度相对较小,但均值却大于第二阶段。此外,在2006—2015年这10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值为1.015 7。

从引起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上看,湖北省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呈现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的变动,而非纯技术效率变动;根据表7.3可知,在2006—2015年规模效率变动均值为1.015 1,纯技术效率变动均值为0.994 4。此外,在2006—2015年技术变动均值为1.004 5,小于技术效率变动的均值。

表7.3 2006—2015年湖北省农业补贴政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

表7.4给出了2006—2015年湖北省17个地区农业补贴政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值以及相应的分解值。在2006—2015年,鄂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宁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对较低。其中,天门市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最低,仅为0.9126;其余13个地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都不同程度地相对较高,其中,武汉市与黄石市的增幅最为明显,分别达到了1.159 5和1.109 2。值得注意的是,襄阳市、咸宁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天门市的技术变动均小于1,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操作成本较高、发放程序不合理及补贴网的建设不完善等。

从引起湖北省农业补贴政策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上看,湖北省17个地区中,有7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变动大于规模效率变动,即鄂州市、咸宁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和神农架林区;其余10个地区的规模效率变动均大于纯技术效率变动,这是导致湖北省17个地区农业补贴政策效率迥异的主要因素;同时,大部分地区的技术变动均小于技术效率的变动。

表7.4 2006—2015年湖北省各地区农业补贴总额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