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三项补贴”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的农业“三项补贴”,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三项补贴”政策中的良种补贴政策对提高粮食单产(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良种补贴改变的是农业(粮食)生产技术,能够提高农作物(粮食)单产,对促进粮食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研究也表明,良种补贴显著地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加了粮食产量。
其次,“三项补贴”中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大部分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如果粮食直接补贴与农资综合补贴按照脱钩政策执行,则该政策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需要进一步实证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粮食直接补贴与农资综合补贴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大部分系数符号为正,这意味着两个政策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增加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
再次,“三项补贴”政策中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农资综合补贴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最后,“三项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理论上来分析,无论是从成本类政策、收入类政策、技术改进类政策,还是从挂钩政策、脱钩政策来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总效应都为正向的。从成本类政策来看,其补贴资金会定向降低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形成对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激励,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从而提高农户的粮食收入,即农户收入提高;从收入类政策来看,“三项补贴”的发放属于惠农利农的政策性补贴,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从技术改进类政策来看,技术进步能够改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继而提高农户收入。因此,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结论,即“三项补贴”能够提高农户收入。从实证分析上来看,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对农户收入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亩均和户均粮食直接补贴对湖北省总体的农民收入影响的估计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置信水平为5%,且方向为正,表明随着粮食补贴资金的增加,农民收入将增加;亩均和户均农资综合补贴对湖北省整体的农户收入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影响方向为正,也就是说农资综合补贴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有助于农户将更多的财富用于投资;亩均和户均良种补贴对湖北省整体的农户收入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上是正向显著的,说明良种补贴对农民的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果较好。因此,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三项补贴”对提升农户收入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