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由表5.5可知,整体样本的估计结果与前文讨论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无论是亩均农资综合补贴还是户均农资综合补贴,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农资综合补贴的估计系数为正,表明随着农资综合补贴增加,农业播种面积将增加。但应注意的是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播种面积的正影响非常小,估计系数值几乎接近0,这说明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播种面积并没有显著影响。从实证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假说5.2的正确性。
控制变量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在1%水平上负显著,在模型(1)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减少0.017 8个百分点;在模型(2)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减少0.043 0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农业从业人员越多,越不利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扩大。
表5.5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播种面积影响的FGLS估计结果
续表
注:*,**和***分别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差;由于FGLS估计的R2不能用,本书给出因变量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用r表示。
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在模型(1)中,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减少0.113 3个百分点;在模型(2)中,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减少0.124 5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越多,越不利于播种面积的扩大。第一产业占比也在10%水平上负显著,在模型(1)中,第一产业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减少0.001 1个百分点;在模型(2)中,第一产业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减少0.000 9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一产业占比越高,越不有利于播种面积的扩大。
粮食价格,在模型(1)中,它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粮食价格每千克上涨1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将增加0.009 6个百分点;在模型(2)中,粮食价格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粮食价格每千克增加1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将增加0.012 4个百分点。这说明粮食价格越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越高。农用机械动力在模型(1)中,它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每亩农业机械动力每增加1千瓦·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将增加0.145 1个百分点;在模型(2)中,它与播种面积正相关,但不显著。
分区域看,无论是在粮食主产区还是在非粮食主产区,农资综合补贴对播种面积的影响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粮食主产区,亩均农资综合补贴和户均农资综合补贴均对农业播种面积具有正影响,但影响系数非常小,接近于0,这与理论假设相一致,即在粮食主产区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播种面积没有影响。在非粮食主产区,亩均农资综合补贴和户均农资综合补贴均对农业播种面积具有负影响,这与前文分析也一致,但由于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可知农资综合补贴对非粮食主产区播种面积也没有影响。此外,农用机械动力在粮食主产区对播种面积具有正影响,而在非粮食主产区对播种面积具有负影响;第一产业占比在粮食主产区对播种面积的影响为负,而在非粮食主产区对播种面积的影响为正。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条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