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模型与变量

5.2.2 模型与变量

农资综合补贴是针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柴油等生产资料的农业补贴,直接目标是降低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农户对农机的使用,增加农户的农机使用频率,而且农资综合补贴的“财富效应”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户对劳动力的购买需求,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对农户劳动的替代程度,解放农村劳动力,提升机械化率。

考虑到农业机械化率指标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本书采用单位耕地机械动力这一指标[1]。单位耕地机械动力能够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反映出农机使用的覆盖率,如果单位耕地机械动力越高,说明农机覆盖率越高,机械化程度越高。

关于核心解释变量,本书采取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即亩均农资综合补贴金额和户均农资综合补贴金额。亩均农资综合补贴反映出了粮食作物面积与农资综合补贴之间的关系,衡量的是农资综合补贴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层面上的覆盖率;户均农资综合补贴反映出了补贴在农户之中的覆盖程度。

关于控制变量,本书从农业发展状况、耕地禀赋、乡村劳动力因素、生产要素等方面分别选取了第一产业占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员占比、户均家庭人口数、人均常用耕地面积、每亩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7个变量。

第一产业占比:第一产业占比从宏观农业经济发展层面衡量了农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状况越好,对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繁程度越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深入。纵观国内文献,大量学者认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值产出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一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相应第一产业产值就相对较高;与此同时,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提升,该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量也越高,农业机械化市场发展就更加完善(白人朴,2017;曹阳,胡继亮,2010)。本书对原有文献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选取第一产业占比这一指标来衡量农业发展状况。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度量了农民的收入状况。农民收入状况是其是否利用农业机械的重要变量。收入越高,表明农户的支付能力越强,能够应用农业机械。因此,在理论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机械化呈正相关关系。

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乡村劳动力因素分别采用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和乡村平均家庭人口规模两个因素: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用农业从事人员与乡村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乡村平均家庭人口规模即乡村总人口与乡村户数的比重。乡村劳动力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机制应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乡村劳动力因素对农业机械这一要素存在替代效应,乡村劳动力越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越多,对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越大,农业机械化率越低;二是乡村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因此使用农用机械代替人工进行农业生产(周振,2016;祝华军,2005)。

户均家庭人口数:户均家庭人口数是指农村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数。户均家庭人口用来度量农村家庭劳动力丰富程度。虽然此指标并非衡量家庭劳动力数量的最佳指标,但苦于劳动力数据难以获取,只能采用此指标间接反映劳动力数量。根据农村现实状况,即便农村老人年龄很大,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依然很高,因此,此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村家庭劳动力数量。由于家庭劳动人口越多,劳动力也可能越多,因此可能会减少农业机械的运用(周振,2016;祝华军,2005)。

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人均常用耕地面积反映了农户的耕地禀赋与耕地规模情况,农户的耕地规模越大、土地越集中,越倾向于使用便捷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操作,否则会极大地增加农业生产的各项成本,进而导致农户收益降低,农业种植积极性不高。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发展是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基础和前提的,理论认为,耕地面积与农业机械化正相关,即耕地面积越大,该区域农业机械化越容易推进;相反,如果该区域耕地面积比较分散,呈现碎片化状态,则不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邓晓晴,2018;王水连,2017)。

每亩化肥使用量:就生产要素而言,化肥的使用是对劳动投入的替代,该部分运用每亩化肥施用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土地生产的效力。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对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科技的发展,化肥、农药极大解放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依据数据可获得性、有效性原则,本书选择每亩化肥使用量来衡量除劳动力、土地等其他生产资料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理论认为,每亩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机械化呈正相关关系,每亩化肥使用量越多,需要人工的投入量越多,而机械作为人工的重要替代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潘晓峰,2017;杨进,2015)。本小节的数据来源同上章。

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有效灌溉面积占比是指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由于生长特性不同,不同的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具有显著的差异。例如,粮食作物中的水稻需水量最多,其次是玉米,再次是小麦等。经济作物、蔬菜、瓜果需水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有效灌溉面积越多,就越能支持需水量大的农作物。一般而言,经济作物,如瓜果蔬菜,需水量大,适合精耕细作。因此,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为了反映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本小节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yit为单位耕地机械化动力;Sit为亩均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户均农资综合补贴资金;AOGit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INCit为农民人均纯收入;ROAit为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用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表示;FSit为户均家庭人口数,即平均每户家庭中有多少人口,用乡村总人口除以乡村户数表示;LANit为人均常用耕地面积;FERit为每亩化肥使用量;IRRIit为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比,用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表示。具体如表5.2所示。

表5.2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研究的变量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