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幼儿绘画活动内容的原则
幼儿绘画活动内容的选择受到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二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绘画的发展规律。教师必须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原则:①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③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纲要》还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就幼儿绘画活动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还应该考虑美术这一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活动如何把握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中的重难点。因此,幼儿绘画活动具体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贴近幼儿生活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幼儿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只有那些被幼儿直接感知过的内容,才能够被同化到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感知过的、有过积极情感体验的事物或事件,策略地选择幼儿乐于接受的绘画活动内容。例如,幼儿大多都喜欢小动物,教师在指导幼儿表现某种小动物之前,先安排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活动,指导观察的方法,把握小动物的特征,幼儿表现起来才会鲜活生动。再比如让幼儿表现一次最高兴的游戏活动,孩子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边讲边画,在纸上画满自己的故事。如图1-11表现的是“我看见小蜗牛在叶子上面爬来爬去”,图1-12表现小朋友一起做早操的场景。这些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愿意表现的内容。

图1-11

图1-12
2.具有趣味性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很多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不少习惯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培养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们通过活动产生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幼儿的绘画活动缺乏趣味性,将难以发挥美术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作用。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多种操作方法的尝试,可以帮助幼儿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
在美术活动区,教师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绘画工具,除了各种纸张、彩笔、油画棒、颜料、剪刀、固体胶、橡皮泥、牙签、棉签等之外,教师还要因地制宜,提供各种废旧材料,如碎布、毛线、吸管、蛋壳、水果网袋、纸杯、泡沫板等。幼儿可以在活动区自由选择各种材料,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像滴洒吹画(图1-13(1))、手指拓印画(图1-13(2))、刮画(图1-13(3))、贴纸添画(图1-13(4))、纸浆画等饶有趣味的绘画活动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美术活动的趣味,同时也最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图1-13(1)滴洒吹画

图1-13(2)手指拓印画

图1-13(3)刮画

图1-13(4)贴纸添画
3.具有审美性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对个体进行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纲要》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教师选择适合幼儿认识和表现美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从中提取具有审美性的典型因素,引导幼儿欣赏生活中的色彩美、造型美、协调美、对称美、声律美、韵律美等多种形式的美,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同时尊重幼儿的审美喜好和标准,将幼儿的审美感受与能力内化于心,成为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4.具备整合性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阶段各领域的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幼儿绘画活动内容的安排,首先要注意同一种类的内容在小中大班各阶段的整合,各阶段活动内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与次序;其次要注意与其他领域内容的联系,各领域的活动内容需相互渗透整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在小中大班可以设计同一个绘画内容,但对幼儿提出的训练要求不同。比如,同样画妈妈,小班的幼儿也许只会画出一个概念中的人,有头有胳膊有腿;中班的幼儿会简练地抓住外部主要特征或某一局部特征夸张地表现;大班的幼儿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不仅能够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出妈妈的主要特征,而且会不厌其烦地一根一根的画出妈妈的卷发、长长的睫毛等。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安排适合的活动内容,还要前后连贯、整体把握。
教师要整体设置各个领域的幼儿教育活动,力求做到相互关联,整合教育内容,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内心体验,积淀成为幼儿的经验。整合的教育内容会使幼儿的已有经验重新组织架构,内化为有序的体系,巩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现不同领域间的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联系,使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在目标、内容、组织方式、活动方法等方面得以有机地整合。美术教育可从社会、科学、语言等领域中寻找表现题材与支持,而美术教育也可以成为其他领域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与途径。
5.具有灵活性
教师既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绘画表现题材,也要善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挖掘题材建立有序的良性循环。一般来说,符合幼儿兴趣与需要的经历、有深刻体验的现实生活,是幼儿乐于接受、乐于表现的。这就是教师应予以关注的重要方面。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幼儿的活动,提供有利于幼儿探究的活动机会,从他们的发现和关注中确定美术表现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灵活安排。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最好多安排观察表现大自然的绘画活动;各种节日放假后,安排描绘与家人在一起外出旅游、欢庆节日的活动内容;随季节或天气变化灵活安排表现相应内容的绘画活动,等等。
灵活机动地安排活动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表现与创作的欲望,在活动中生发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更乐于参与活动,优化活动效果,深化教育价值,促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