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基本知识
(一)色彩的形成以及光与色的关系
色彩和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自然界呈现绚丽的色彩,主要是因为有光的照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色彩之源。色彩是人的眼睛感受到光线后,传输到中枢神经的信息。光线、物体、眼睛是色彩产生的必要条件。
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经过系统的观察及研究实验,发现了光的奥妙: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经过两次折射,白光被分解为有规律变化的七种彩色光线,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色光”。因为波长不同而呈现出七种不同的色光,每两种色光之间还有丰富的渐次变化。而这七种光线经过三棱镜的反向折射之后,又会合成一束白光。这个实验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如图4-2)。于是,牛顿在1666年发表了“色彩在光线中”的学说。由此,人们终于明白了色彩形成的原理,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绘画色彩表现革命性的进程。

图4-2 牛顿色散实验光路图
自然界的物体为什么会呈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呢?这是由于它们所含的元素不同,对各种色光的吸收与反射程度不同,被人眼的视觉系统感知从而呈现不同的色彩。例如当自然光(白光、太阳光)投射在某个物体身上后,物体表面吸收了其他波长的色光,但反射了绿色波长的色光,人们就会看到物体表面是绿色;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人们看到的物体便是红色;以此类推。各种色光全部反射,则物体表面是白色的;各种色光全部吸收,则物体表面是黑色的。
发现光的色散奥妙之后,牛顿通过繁杂的实验和计算,得出结论:七种色光中只有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分解,而其他四种色光均可由这三种色光以不同的比例相合而成。红、绿、蓝则称为“三原色光”或“色光三原色”。牛顿得出上述结论后,未能完成实验,便与世长辞。后来,他的学生们继续完成了实验,结合牛顿生前的计算,光学色彩论正式亮相,如图4-3所示。
(1)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分解,故称“三原色光”。
(2)等量的三原色光相加而为白光,也就是说,白光中含有等量的红光、蓝光和绿光。

图4-3
(3)三原色光中的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则成为三原色光中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即,等量的红光+绿光=黄光,是蓝光的互补色光;等量的红光+蓝光=品红光,品红光与绿光互补;等量的绿光+蓝光=青光,青光与红光互补。三原色光中的任意一种色光与它本身的互补色光等量相加后形成白光,我们所用的电视机屏幕、电脑、手机等,都源于红、绿、蓝这三原色光不同程度的混合而形成逼真的色彩。舞台灯光效果也属于色光的混合。
从光色理论可知,物体受白光照射就能够显现本身固有的色彩。但实际上,物体的色彩呈现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光源色:指发光体发出的光线的颜色,有自然光、灯光、火光等。
(2)固有色:指受光物体表面的颜色。固有色决定了该物体对光波的吸收和反射情况。比如红颜色的花朵,在自然光的照射下,由于花瓣本身具有的色素特性吸收了红色光波以外的色光波,反射出红色光波,我们就看到了红色的花朵。绿叶就只反射出绿色光波而呈现绿色。
(3)环境色:指物体受周围环境物体影响的颜色,是环境物体的光波投射到受光体后,吸收其中与受光体不相符合的光波,而反射出的色光。环境色是最复杂的,与所处环境中各物体的位置、固有色、表面质地都有关系。
(二)色彩的类型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的视觉能够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归纳起来,有原色、间色和复色三种类型。色彩的类型是由于颜料的混合形成的(如图4-4)。
1.原色

图4-4 颜料的混合
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红、黄、蓝三种,称之为三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这三种原色可以调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但是其他颜色却调不出这三种原色。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通常用来表现鲜艳、明快、强烈的色调。
2.间色
又称第二次色,是由三原色当中的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得出的色彩。如红与黄相混合调出橙色,红与蓝相混合调出紫色,黄与蓝相混合调出绿色。两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调出的颜色会有区别,比如黄与蓝相混时黄色多些,调出的颜色就偏黄绿色;蓝色多时,调出的颜色就偏蓝绿色。但只要是两种原色相调和出来的任何色相,我们都称之为间色。由于两种原色调和时的比例可以任意改变,所以能够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又称第三次色,是将两个间色相混合、或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相混合、或者三原色不等量相混合而得出的色彩,如黄灰、红灰、蓝灰。任何复合色中都包含三原色的成分,实际上都是三原色不同比例相调和而成的,成为色彩纯度较低的含灰色彩。如橙与绿相混合成为黄灰。在颜色的调配中,只要将颜色的比例加以改变,就可以调配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灰色。可见,复色是变化最丰富的色彩。但要记住,三原色等量相混等于黑浊色。
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区别:从理论上讲,色光混合越混越亮;所有的色光混合成白光。颜料的混合越混越暗(脏),所有的颜料混合成黑浊色。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分别用于不同的领域,色光的混合多用于光电成像系统,比如电视、电脑、手机、相机等等;颜料的混合一般用于绘画、印染等用颜料在实物介质上涂绘的领域。
(三)色彩的属性
色彩的属性即色彩的三要素,包括色相、明度、纯度。人眼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都是这三个要素的综合效果。
1.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指色彩的相貌,是不同波长的色彩被感知的结果,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色相一般以色彩的名称来区分,如大红、橙色、柠檬黄、深绿、紫色、普蓝等。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色相,人们按照光谱在自然光中出现的顺序来排列做成色相环。通常以三原色(红、黄、蓝)为基本色相,形成色相环(如图4-5所示)。

图4-5 色相环
自然界存在的的色彩难以计数,许多色彩也难以叫出名称,只能大致地说:这是偏黄的灰绿,那是暗枣红,等等。观察色相时要善于比较,即使相似的几块颜色,也要从中比较出它们不同的地方。如红颜色有大红、朱红、曙红、玫瑰红、深红的区别;同时又要能够分辨出类似朱红、橙红、桔红、桔黄、橙黄等比较接近的不同色相。
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是色彩的素描关系。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颜色由于光照的强弱不同所产生的明暗差异,如红色在强光照射下呈浅红,在弱光照射下呈深红。二是色相的明暗比较。在各种色相中,黄色最亮,其次是橙、绿、红,青较暗,紫最暗。画面用色必须注意各类色相的明暗和深浅。往单个色相中加白色,明度升高;往单个色相中加入黑色,则明度降低。这样可以调出阶梯式的明度渐变关系(如图4-6)。
3.纯度
纯度也称色彩的饱和度、彩度,是指色彩的纯净和浑浊程度、色彩的鲜艳程度。未经调配的色彩纯度高,调配后的色彩纯度减弱。一般来说,随着色彩的纯度变化,其明度亦发生变化。以红色为例,在其中加入白色,白色越多则红色的纯度越低,而明度越来越高;如果加入黑色,则红色的纯度越来越低,明度也随之越来越低(如图4-6)。此外,用水将颜料稀释后,水彩和水粉色亦可降低纯度。
纯度的变化对色彩的面貌影响较大。纯度高的色彩较鲜明、突出、有力,但感到单调刺眼;纯度降低后,色彩的效果给人以灰暗或淡雅、柔和之感。而混色太多则色彩灰暗,也容易感觉脏、不纯净。

图4-6
(四)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和谐源自恰当的对比,对比在于色彩配置的关系与差异。常见的色彩对比主要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形式。
1.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指任何两种颜色或多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时,色相间的差异所形成的对比现象。
色相对比的强弱是由并置在一起的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决定的。按照色相间的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色相对比包括同类色对比、类似色对比、邻近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互补色对比等。在色相环上距离近的颜色对比比较含蓄、和谐,距离比较远的颜色对比比较醒目、鲜明、刺激。需要注意的是,补色对比要达到调和,需要一定的色彩配置技巧。
2.明度对比
明度对比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以及同一色相不同明度的对比。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一种颜色通过加黑加白产生不同的明暗层次变化的对比,另一个是不同颜色之间的深浅对比。
一般来说,低明度色调的色彩感较弱,具有沉静、忧郁、厚重的特点;中明度色调的色彩柔美、丰富,具有含蓄、典雅、稳定等特点;高明度色调的色彩感较弱,具有轻盈、明快、单薄的特点。
3.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指不同纯度的色彩并置对比,即色彩的纯与灰的对比。低纯度对比的画面往往视觉效果比较弱,形象的清晰度也比较低;中纯度对比是最和谐的,画面效果含蓄丰富、主次分明;高纯度对比的画面强烈、明朗、富有生气,色彩认知度较高。
4.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是将色彩的色性倾向进行比较。色彩的冷暖主要来自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受,是各种色相在人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反映。比如红色、橙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而感觉温暖,称为暖色;蓝紫色使人联想到夜空、大海,让人感觉冷,称为冷色。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同为红色系,朱红就比玫瑰红暖些。
画面中冷暖色的面积分布决定了画面的冷暖基调,就是通常说的冷、暖调。色彩的冷暖对比因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几种色彩对比关系中是最具普遍性的。
5.面积对比
面积对比指颜色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的对比。调整各种颜色的面积大小是取得和谐的色彩关系的重要方式。比如大面积的绿色中布置小面积的红色组成画面,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既有对比,又有调和。
(五)色彩的配置与调和
“五彩彰施,必有主色”,色彩的配置是画面整体色彩的倾向。在一幅画面中,既可以体现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也可以体现色调的变化。下面介绍几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色彩配置方法。
1.同种色配置
同种色配置是指将同一色相设置成明度不同的颜色的搭配。比如蓝色加入不等量的白色,形成从蓝色到越来越浅的淡蓝色,配置于同一幅画面中。它的特点是很容易形成主调,容易协调,但画面色彩单调(如图4-7所示)。

图4-7(1)

图4-7(2)

图4-7(3)
2.类似色配置
类似色配置是指含有同一色相的几种相近颜色的配置。比如朱红、大红、深红、玫瑰红,这组颜色就属于类似色;蓝紫、绿色、黄绿也是一组类似色。类似色配置具有单纯、柔和的特点。使用时要注意适当拉开色彩的明度,还可以与无彩色黑、白、灰配合使用,以增强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使画面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如图4-8所示)。

图4-8(1)

图4-8(2)

图4-8(3)
3.对比色配置
对比色配置指不含有共同色相的色彩之间的配置,比如红色与蓝、绿色的配置。特点是醒目、鲜明,刺激性强。对比色配置有两种情况:一是补色配置。在色相环上,成180°相对的任何一对颜色都是补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补色的对比十分强烈,两种补色放在一起,各自的色相个性更加强烈。二是次对比色配置,如红与蓝、蓝与黄,是仅次于补色的对比色配置。在配置色彩的实践中,需要控制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以及对比色的面积大小,必要时运用黑、白、灰、金、银来间隔补色,避免杂乱无章,有效地调和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如图4-9所示)。

图4-9(1)

图4-9(2)

图4-9(3)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否成功是一幅色彩画成功的关键因素,这四种色彩配置的方式各有特点。往往在一幅色彩作品中以一种配置方式为主,以其它配置方式为辅,或者几种配置方式同时应用。并从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等方面进行调整,组合出协调的色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