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构图的一般原则
我们指导幼儿绘画构图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主体突出,主次分明
幼儿大多凭直觉画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直接落笔。有些幼儿画了很多东西,但形象之间说不上话,缺少联系,画面显得琐碎零乱。如图5-10这幅画就是因为缺少整体意识,所有形象大小差不多,只是并列在一起,没有注意突出主体。

图5-10
最直接简单的突出主体的办法就是将主体物画大、画细致,且安排在视觉中心的地方,其他次要的形象作为衬托,不要超过主体形象的大小,适当的时候还要画得简略一些,避免喧宾夺主。突出主体,可以增强画面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像“弹钢琴”,如果十个指头杂乱无章地按下去,那就不成调子,是噪音。十个指头在键盘上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急有缓、互相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如图5-11这幅画,小作者把圣诞老人放在画面中心位置,而且画面最密和最疏的地方都在这里;人物的后面用比较均匀的线条组织,非常明确地衬托出主体人物。整个画面轻松自如、合理舒畅。

图5-11
(二)大小适中,聚散有致
我们看到,有的幼儿画面形象太小,只占画纸的一个边角;还有的幼儿画面形象零零散散地分布;有的则形象拥挤在一起,留下大片空白。这样的画面看起来都很不舒服,缺少整体感而不够饱满(如图5-12)。

图5-12
教师要根据这些画面现象想办法引导幼儿进行调整,做到大小适中,聚散有致。首先要帮助幼儿先找到画纸的中心位置,一般将要表现的主体放置在附近,尽量画大一些;其他次要的形象与主体相呼应,有的近一些、有的远一些。这样错落有致地安排画面,使视觉中心落在主体形象上,整幅画面就会饱满、生动(如图5-13)。

图5-13
(三)创意新颖,敢于突破

图5-14 剪贴添画火锅
幼儿绘画活动适宜以游戏等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启发幼儿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让幼儿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观察、思考、表现,使幼儿在画面上敢于突破常规,从更精致、更细密的角度表现物象,丰富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颖的创意就来自于异于常人的思维,如图5-14是一个大班小女孩的作品《火锅》。画面采用俯视与平视相结合的视角展现火锅的结构,让观者对火锅内涮煮的食品一览无余。小作者大胆地将火锅的烟道、煮的鱼和肉串剪贴出来,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感;并且用水粉色在黑色底纸上画满了红红的辣椒,突出表现画面的主题。这种新颖的创意源于幼儿别开生面的视角与独特的感知,教师与家长要擅于为幼儿展开创造性思维提供物质手段的支撑和心灵精神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