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图形活动指导
幼儿造型表现训练的目的,是在幼儿自身能力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和能力为标准进行灌输,也不能用固定的方法教学。与文字相比,提炼图形来传达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图形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概括出来的,是具有一定表现性的视觉符号。就其表现性来说,图形的创作来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视觉感官观察到物象而形成的客观再现符号;另外一种是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创造的主观表现符号,二者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在绘画创作中,把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与对主观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能够使作品的表达更为深刻、意蕴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对幼儿绘画图形活动的指导建议:
(一)图形的写生指导
1.以引导观察为基础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观察的结果直接影响画面效果,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幼儿的观察往往停留在对物象的外在表象上,很少关注物体的结构关系;还有的幼儿只被物象的某一局部吸引;还有的只凭对物象的印象去画。这是导致幼儿绘画简化、概括、变形、夸张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正是幼儿绘画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之处。所以,教师不必设置固定的标准与模式,要根据幼儿和课程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给幼儿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明确观察的方向。如图3-28写生滴水观音,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花的茎秆是什么形状的?”“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你想用什么图形画叶子?”观察到细节再问些具体的问题,如:“茎秆上有什么样的纹理?”“叶脉是什么样的?”等等。再如图3-29表现五官,请小朋友们两两对视,提出问题:“眼睛是什么形状的?”“你看到眼睛里面有什么?是什么形?”再观察到细节,比如:“黑色瞳孔里面反照出什么东西?”“你想画出什么”或者问:“你的眼睛都看到过什么?”引发幼儿联想与想象。

图3-28

图3-29
引导幼儿观察,除了包括对客观事物外形、结构的简单分析,还要以观察为基础,引发幼儿与其已知事物的联想和想象,使幼儿乐于参与观察活动,愿意进行探索与表现。
2.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进行持续的认识与探索的积极感情的心理动机。如果对参与的事情没有积极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兴趣。兴趣常伴随着好奇,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先导。
幼儿的兴趣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培养兴趣的机会。幼儿的兴趣主要以直观形象刺激为主,由感知觉直接发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对依靠视知觉观察或凭记忆的绘画活动容易引起兴趣;另外,幼儿还对一些奇怪的、能引起幻想的题材感兴趣,创作效果也比较好。所以,教师要在挖掘绘画题材上多下功夫,既要充分了解幼儿,又要充分了解题材内容的内涵。比如不同性格的幼儿喜欢玩具的类型大不相同,活泼有主见的幼儿喜欢控制类型的,像各种车辆、机械等;文静内向的喜欢合作类型的,如积木、娃娃等。结合幼儿的社会生活,可以进入幼儿绘画境界的内容非常广泛,生活中的器具、摆设、玩具等(如图3-30),现实中的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如图3-31)等,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风景(如图3-32)等,只要幼儿感兴趣,都能成为幼儿图形写生、造型训练的内容。

图3-30

图3-31

图3-32
3.以培养思维为主旨
我们之所以被幼儿创作的变形甚至有些扭曲、夸张,有些荒诞的绘画作品感染,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更真挚、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说到底,是因为幼儿是在以他们纯净的、不带任何功利的内心去感受、观察、表现,其创造性是最本真的。幼儿能够将复杂的物象外部形态自发地进行简化和组织,可见幼儿的视觉思维活动就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幼儿还能够依据记忆和想象创造视觉符号(如蝌蚪人)画画,他们创造的平面图形体现出幼儿善于将三维立体空间转化为相对容易的二维平面表现的高超技巧。幼儿视觉思维的这些特点都契合了“大道至简”的真理。
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思维的有利特质,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达,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多多积累生活素材,为进一步的思维转化做好准备。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向干涉幼儿创作,甚至忽略幼儿的情感和认知水平,要放开手让幼儿大胆去画。
如图3-33《树叶的想象》,教师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各种树叶的外形和纹理,主旨问题是:“你想用什么图形来画各种各样的叶子?”引导幼儿概括表现叶子的基本外形特征。再仔细观察每片叶子上面的叶脉、花纹,“你觉得哪个最漂亮?”“为什么你认为它最好看?”“你能不能给它画一件更漂亮的花衣裳?”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把写生与装饰结合起来表现,自己设计出独特的花纹样式,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经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每个幼儿的表现各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出幼儿创造思维的视觉表达。

图3-33

图3-34
幼儿为了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会在画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展开式描绘。图3-34这幅画,很明显画中的交警在面向画外指挥观者,他身后的马路上车水马龙、来往穿梭。这是幼儿“求全”思维的表现,他一方面要表现交警正面指挥交通的形象,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来往车辆听从指挥有序交通的场面,所以就不受现实空间的制约,做自己的安排设计。为了凸显红绿灯的亮度,他把时间安排在晚上,所有的车灯、红绿灯都闪着光芒,天上也有星星和月亮。为了突出表现,幼儿还把指挥的红灯悬挂在灯杆的下面,甚至有的车灯也凸出于车身之外。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心理,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强调的表现。教师在辅导幼儿进行写生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幼儿的创造特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帮助。
图3-35《漂亮的花树干》,在进行这一主题创意活动时,孩子们大胆想象,将自己观察到的树干特征悉数画出来,综合在自己画的树干上。用各种各样的线条组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梯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还有类似眼睛、太阳、星星、雪花等自然图形画出来,五花八门、形态各异。有的树干还长出了嫩嫩的叶芽,渲染气氛。掌握图形元素绘画,让孩子们的无限想象框定出神奇、勾画出创意。只要他们看到的、想到的,都能画出来。因此,图形创意绘画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图3-35
(二)图形的装饰与构成指导
生活中和自然界的现实形态虽然很多具有美感,但还不能称为艺术形象。一般不能将自然形态直接用于画面,还需要借助变化、加工、提炼等手法进行艺术处理,加以突出、集中和典型化,才能成为所需要的艺术形象,用符合人们理想的艺术形象对画面进行装饰、构成,所实现的才是符合人类艺术实践积累、总结的形式美规律与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给人美的感染与熏陶。
幼儿依靠直觉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简化、概括、夸张,先天就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教师在指导幼儿借助图形进行装饰与构成时,只要强化点、线、图形的排列、组合形式,让幼儿获得造型表现的相关经验,幼儿就能轻松自如地驾驭画面了。
1.幼儿图形装饰与构成的目的要求
幼儿图形装饰与构成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关系,达到对比与调和的目的。对比与调和是一切造型艺术都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因素。对比就是变化,调和就是统一。对比与调和是相对而言的,要根据具体的要求,适度掌握,做到在调和中求变化,在对比中求统一。
对比是画面中相异的元素在一起所显示出来的差别,如线与形的大小、长短、粗细、曲直、多少、疏密、聚散等因素的对比,主体与背景的对比,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的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等;对比造成变化、丰富、生动的视觉效果。调和是画面中相近的元素在一起所显示出来的一致的感觉。主体与背景、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等在线与形、色与质等方面,除了要注意对比变化,更要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和谐、丰富的审美要求。
2.幼儿图形装饰与构成的指导方法
幼儿图形装饰构成的方法是丰富多变的,指导方法更是灵活自由的。重要的是通过线和图形的对比使用,使幼儿获得造型表现的体验与感知,收获快乐与满足。具体的问题如:怎样用线和图形美化画面?怎样才能组成好看的画面?怎样使主体内容更突出?在绘画与图案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中自会寻到技巧,而怎样指导幼儿装饰构成才是我们要讲的主题。
①选择适合幼儿表现的题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安排适合他们掌握和表现的题材内容,这很关键。《指南》中关于幼儿艺术领域的指导要求是:“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3—4岁的幼儿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4—5岁的幼儿能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5—6岁的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小班的幼儿以认识基本形状、用简单的图形描画为主,对装饰不做要求。对中班的幼儿可适当布置观察,或与简单的写生结合,并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装饰表现。对大班的幼儿可以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深入的观察与想象,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点、线、图形进行美化装饰,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相应的技能与美感体验。
②指导幼儿装饰构成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大自然,观察与表现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民间服饰、工艺品等。引导幼儿接触到大量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点、线、图形以及图案的构成。比如,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花纹、肌理的规律与分布,脸谱对称与均衡的布局(如图3-36),窗帘、床单、枕套、毛毯、桌布的花纹设计,中国传统图案的纹样、色彩、构成,等等,让幼儿初步感知与理解它们的装饰美感。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置装饰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进行装饰活动,丰富幼儿的装饰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经常接触装饰活动,教师可以设立相对稳定的装饰区域,或者与美工区组合,或者创设相关的墙饰展示幼儿的作品,为幼儿的表现提供支持。

图3-36
第三,教师可以结合写生活动,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装饰构成符号,唤起幼儿自发地进行图形装饰。这样也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使幼儿更愿意写生,把写生与创作结合起来。如图3-37,《美丽的花瓶》,在写生的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添加各种线条、图形装饰花瓶。
第四,教师要善于搜集丰富的装饰工具材料,以优化构成效果。幼儿绘画活动的工具材料相当丰富,几乎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和介质都能够拿来用。让幼儿尝试多种材料、熟悉多种材料的特性、感受多种工具材料带来的不同形式美感,是幼儿园和教师必做的工作。如图3-38这幅画,就是教师让幼儿尝试在废旧纸箱板上画的线描装饰画,古朴的底色衬托黑色,别有一种自然雅韵之感。

图3-37

图3-38
第五,教师还要重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积极的评价效果是开启下一次活动的良好开端。教师不仅要重视幼儿作品评价的结果,更要重视评价的方式要多样且实际。同样的表扬用得多了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在幼儿看来,教师对幼儿作品本身的处理方式就意味着一种评价方式。某个幼儿的作品张贴在墙上,大家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他也会因此受鼓舞好几天。除此以外,给幼儿的作品和作者拍照同样也是对幼儿的很好奖赏,既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又可以留作永远的资料。
针对幼儿绘画的特质,教师切勿让幼儿进行枯燥的专门练习,要把练习与幼儿的日常活动,尤其是造型训练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具象与抽象结合、装饰与表现结合的练习方式,通过点、线与图形的组合、排列、交叉等手法,理解装饰构成的基本原理,体会造型美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