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的幼儿美术活动组织能力
(一)将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教师要善于将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以幼儿能够接受的、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转化为幼儿的美术能力,也就是说,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特点,运用幼儿教育理论,在充满乐趣并贴近幼儿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帮助幼儿实现美术学习与创作。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传递给幼儿科学、正确的美术知识与理念,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观察与体验,重点是让幼儿参与多样的操作活动、获得丰富的感知与体验乐趣,而非单纯的知识讲解与单调的技能训练。教师要在《纲要》指导下,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修养,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做好支撑与铺垫。
(二)灵活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
幼儿教师要善于灵活组织幼儿参加多种美术活动,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特征、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美术活动内容,这一点在前面的学习模块中有比较详尽的阐述;其次要为幼儿创设他们乐于接受的美术学习情境,如形象生动的体态、讲解和描述,身临其境的活动场景布置,寓教于乐的游戏环节,等等。要能够吸引幼儿参与进来,并能够大胆、放松地想象与创造,积极地表达意愿,如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描述,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幼儿演示等。幼儿美术活动宜采用开放式的构架、多渠道的沟通、动态的演绎形式,更多地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结合起来。美术活动的组织能力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活动中也使教师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创设发展性幼儿活动区域环境的能力
幼儿园是幼儿长期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的场所,幼儿的身心发展时刻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最大限度地给幼儿提供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幼儿教师一要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二要为幼儿提供充满情感色彩的视觉审美环境。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有目的、有层次地创设具有发展性特点的幼儿活动区域环境,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能够让幼儿参与互动,不能一成不变,要具有延续性和艺术性,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和影响。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社会公共教育场所,拓展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影响。比如展览馆、博物馆等,让幼儿领略感受人类丰富的生活、生产与艺术经验成果,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情感,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再者,教师可以结合教育活动内容,不定期地组织幼儿深入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之中,这对于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积累生活经验、开阔视野阅历、丰富情感认知、完善人格情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