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践性原则
2025年11月27日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创作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感知觉,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是探究外部世界,大都偏向于借助具体形象和肢体动作来传达。所以,在成人看来,幼儿天生好动并且大多数喜欢涂涂画画。幼儿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偏实践性的活动。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主要说明在教育过程中让幼儿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幼儿早期的涂鸦行为,是他们无意识的偏向大肌肉群的活动。随着幼儿心智的成长,探索实践活动的增多,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逐渐发达,动作逐渐精准,达到手、眼、脑的统一,原来的无意识活动转化为有意识活动,可以控制并具有创造力。由此可见,只有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统一协调发展。因此,实践性原则是要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加以贯彻的。
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活动贯彻实践性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比如运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绘画创作的结果,也要关注绘画活动的过程,同时要尊重每一位幼儿的绘画个性表现,切忌搞一刀切和单纯的绘画技能训练。
幼儿绘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是本着幼儿教育目标与幼儿发展目标进行的,因此,幼儿绘画活动应在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技能等因素的基础上,遵循上述几个原则,运用得当的方法手段组织实施,才能切实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