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幼儿绘画构图形式分析
(一)散点式构图
幼儿最初的构图意识就是散点式构图,也是幼儿常用的构图形式,源于幼儿常常随机地把形象画在纸上。
如图5-21和图5-22是小班幼儿的两幅作品。他们大多处于涂鸦期,所画形象仅具有物象的大致轮廓,在画面上随意摆放,少有关联,几乎没有主次之分,一般多用满天星式的散点构图。小班后期,部分幼儿进入象征期表现,他们用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愿,用简单、变形、甚至扭曲的形象在画面上随意分布,所以一段时间内,他们在用同一种“符号”作重复排列。虽然在成人看来形象简单、单调,但对幼儿来说,这是一个“质”的提升,他们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已经很难得了。图5-22这幅画非常精彩,幼儿用彩纸撕成形状、大小不同的鱼,在上面添画眼睛以及花纹,穿插在画面各处。又画了好多同样的小帆船,穿梭往来。极简的形象表达了幼儿记忆中外出游玩时看到的景象,热闹非凡。如此的表达对一个3岁半的幼儿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处于象征期的幼儿能够自发地根据物象的主要特征创造视觉表现符号。图5-23中,幼儿用多种线条和图形描画出不同造型的太阳,均匀地布满画面,表现出幼儿极强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图5-24中的太阳、月亮、地球、木星等等天体散布在深蓝色浩瀚的宇宙中,插着中国国旗的宇宙飞船和各种人造卫星也在宇宙遨游。散点式构图为画面提供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延伸至画外的星球使观者联想到无限的空间,从而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图5-21

图5-22

图5-23

图5-24
图5-25这幅画是幼儿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记忆,用各种图形综合表现的。大多数幼儿用这种比较自由的散点式构图,将生活中的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物象自由组合,形成了关系较为松散的平面形表现。
在图5-26、图5-27、图5-28这几幅画中,幼儿灵活运用散点式构图,把大小、方向、动态不同的形象穿插组合在画面上,并添加与主体元素相关的背景,使画面形成前后层次和环境因素,丰富绘画表现语言,构成了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的开阔视野。

图5-25

图5-26

图5-27

图5-28
图5-29画的是动物园里的故事,小作者打破常规,把飞禽、走兽与小昆虫画在一起,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动物的大小,丝毫不觉得别扭。画面上方的一排树叶与下面的一行小草,交待出所处的环境,营造出和谐自然、其乐融融的氛围。这幅画和谐、安宁、欢乐、祥和,表现出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浪漫情怀。图5-30画花伞,各色花伞被幼儿赋予各种造型、多种花纹。运用散点式的构图形式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花伞的美丽,反映出幼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较强的写实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从画面中解读到幼儿的美感心理,并精心呵护、大胆扶持。

图5-29

图5-30
散点式构图在幼儿园的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明显的表现,虽然自由随意,但容易产生杂乱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自由穿插形象时,可以作大小、方向、疏密的变化,必要时添加适合的背景因素,以取得既活泼又有序、既丰富又不失条理的视觉效果。
(二)并列式构图
并列式构图是幼儿期的主要构图方式,也被称为“垂直式”构图。
图5-31、图5-32、图5-33这三幅画是象征期幼儿画的。他们用自创的“蝌蚪人”表现人物,在画面下方画一条线表示地平线,把人物等形象在地平线上方左右排列,表现他们感受到的空间关系。这种关系说明幼儿的“自我”观念已经形成,幼儿自己往往就在画面中。如图5-31这幅画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添加注解:“我和刘彦伯、曹天爽在我家搭积木。”此时的幼儿会边画边讲述画面内容,教师和家长应该耐心地倾听幼儿的心声,学会解读幼儿的绘画。

图5-31

图5-32

图5-33
大多数情况下,幼儿不画地平线,就以画纸的底边作为“基底线”,所有的形象都直立于画面底边之上,呈左右平行排列。图5-34至图5-38这几幅画就是这样的例子,幼儿非常喜欢用这种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强化了画面的平面装饰效果,是幼儿用平视体观察与表现物象的结果。我们看这几幅画,不论是图5-34和图5-35里面的植物,图5-36、图5-37里面的人物,还是图5-38里面的建筑,都只有高矮、宽窄、粗细、疏密的变化,而没有前后、远近的区别。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地简化了形象特征,使其平面化的特征更加鲜明,如植物的芜杂与繁茂、人物的修长与挺拔、建筑的高大与耸立。幼儿在情节画、记忆画、想象画和命题画等题材形式中,常用这种以画纸底边为基底线的构图形式。

图5-34

图5-35

图5-36

图5-37

图5-38
在幼儿园大班进行静物写生时,由于观察的时间比较长,加之教师引导幼儿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幼儿得到的客观信息比较多,所以一般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前后空间层次。如图5-39、图5-40、图5-41这几幅画,尽管幼儿的表现还比较概念、主观,但他们已经能够初步利用画纸的二维平面表现一定的前后空间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才能够达到这个水平,教师不必强求每个幼儿都要做到。

图5-39

图5-40

图5-41
并列式构图是象征期和图式期幼儿最常用的构图形式,具有比较普遍的典型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这一构图规律,在不同题材内容的绘画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用适合的构图表现。
(三)主体中心式构图
进入图式期的幼儿对事物的关注力开始增强,他们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探究分析一件物体,他们的观察能力也随之提高。所以,幼儿会主动地把自己关注的形象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并且尽量画大,就形成了主体中心式构图。这种构图形式不仅反映出幼儿主动控制力的提高,还体现出幼儿自我意识的增强。
图5-42是幼儿最常用的主体中心构图形式,画面上所有的形象都属于同一类别,只是有主次之分。幼儿想强调表现的是中间的大鱼,其他的螃蟹、乌龟、水母、小鱼等都是辅助与陪衬,因而被画得很小。这种直接的表现方法在这类题材当中非常常见。

图5-42
图5-43至5-45这四幅画,幼儿都用了主体中心构图形式画太阳。一个大大的太阳在画面中心,四周分别环绕着不同的形象,大太阳也被幼儿想象成不同的样子。图5-43好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儿,图5-44则有些诡异神秘,图5-45被画成一位老爷爷,图5-46的太阳里面住着一位长发公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即使是同一主题、同一构图,不同的幼儿个体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现。教师在绘画活动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挖掘幼儿个体的特质,不断促进幼儿的成长。

图5-43

图5-44

图5-45

图5-46
图5-47和图5-48两幅画,幼儿将主体物撑满画面,没有添加多余的笔墨,这应该是主体中心构图的特例,用主体特写的形式表现,强化了形象的视觉冲击力。朵朵第一次在蛋糕店看到了多层蛋糕,那香甜的味道、精美的装饰实在诱人。妈妈给她的生日订了一层的蛋糕,可那高高的蛋糕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朵朵画了图5-47这个大蛋糕房子,仰视的视角使蛋糕房子更显高大。朵朵用方形、圆形、心形表现窗户,左边还有一个弹力球跳上去,表达出幼儿对多层大蛋糕的渴望。图5-48是牛牛画妈妈,牛牛坚持把记忆中的妈妈头像放大到几近整个画面,六岁的孩子画这么大的头像难度很大,而且还用皱纹纸一条一条地制作妈妈的卷发,倾注了幼儿对妈妈无限的爱。右上角还歪歪扭扭地写着:“祝妈妈永远漂亮”,多么感人的作品啊。

图5-47

图5-48
主体中心的构图形式也常常被幼儿用来表现具有一定情节的作品,使画面的主题内容一目了然。如图5-49小作者把自己画成小潜水员去海底探险,各种鱼儿跟随他游来游去,好不自在。图5-50也是潜水的故事,这幅画的主体是一条蓝色的大鲸鱼,它喷出高高的水花儿,骄傲地滑行,各种海洋生物围绕着它,小潜水员也在远处观看鲸鱼的表演。图5-51画的是一只美丽的大公鸡正在高声歌唱,引来了几只蝴蝶翩翩起舞。图5-52表现的是一只漂亮的大鸟展翅飞翔,飞过大树、高楼,飞跃高山,云朵也跟随大鸟一起飞,而“我”站在大鸟的脖子上得意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图5-53是用剪贴添画的手法制作的,别具匠心的彩色条纹背景衬托出恐龙的剪影。黑色的剪影以恐龙为中心,高大威武的身躯使大树显得那么矮小。整幅画的处理方法透着来自远古的神秘与离奇。图5-54表现的是小作者自己洗澡的情景,红色的浴盆里面装满了水,只用线条粗略地勾画出淋浴喷头,因为幼儿表现的重点在于洗澡的泡沫和浴室内的腾腾热气。小作者用蘸色拓印的方法使画面布满了泡泡,而处理得虚虚的背景更增添了热气的氛围,这是一幅具有印象派味道的好作品。

图5-49

图5-50

图5-51

图5-52

图5-53

图5-54
针对主体中心构图的幼儿作品,教师要根据画面的具体内容和幼儿采用的处理手段进行灵活指导,要尊重幼儿的直觉感受,不可千篇一律形成固定模式。
(四)透视(遮挡)式构图
1.透视式构图
处于图式期的幼儿善于联想与想象,他们往往把被物体遮挡部分按照了解或想象的样子画出来,在画面上就形成了类似“X光片”的效果。这是幼儿求全心理的表现,更是幼儿勇于探究的写照。
如图5-55、图5-56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幼儿会如实把车内、房子里的人物、事物画全,就像扒掉了车皮、墙皮似的。教师一定要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不要盲目指出其与现实的差距。其实幼儿画车、房子等道具只是交待地点,他们表现的主题在于车内、房子里人物的活动,所以他们一定要用“透视”方法画出来。图5-57和图5-58画的是马戏团的大篷车,是幼儿在看过动画片以后,根据记忆加上想象画出来的。他们表现的是马戏团的动物们在车里的情景,他们透过车厢描画动物的情态,多数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动作。幼儿的想象是不分时空的,只有二维方向的画纸不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反而使他们的创作更加自由,可以无限扩展、极尽变化,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便利。

图5-55

图5-56

图5-57

图5-58
2.遮挡式构图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一定程度的写生训练,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现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把前面的物象画完整,后面的被前面挡住的部分不再画出来,而表现出一定的前后关系。
图5-59和图5-60这两幅画是在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花伞以后画的,其中有的幼儿看到撑开的伞散落在地上,有前后遮挡的关系,细心的幼儿能够初步表现它们的遮挡关系,而且把伞的各种姿态同时组合在画面中,大大小小、疏密相间,还添加各种漂亮的花纹。

图5-59

图5-60
图5-61是教师布置幼儿由家长带领观察小区或路边的树干纹理,而后画的《漂亮的花树干》。孩子们不仅用各种线条和图形描画树干上的不同纹理、质感,有能力的幼儿还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树干的前后穿插关系。可见,观察与体验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提高幼儿造型表现能力的前提。图5-62是幼儿的自由绘画,在没有任何提示与指导的情况下,幼儿能够画出房屋、树林、远山前后三层关系,表明幼儿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绘画能力。图5-63和图5-64也是幼儿比较熟练地运用遮挡式构图安排画面,层次丰富、形式新颖。运用前后遮挡的构图形式会大大提高画面的表现效果。但是,这只是在少部分大班后半期的幼儿中间出现的构图形式,教师不必给所有幼儿过多的指导,要留给幼儿自然过渡成长的空间。

图5-61

图5-62

图5-63

图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