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构图指导

二、幼儿绘画构图指导

(一)对小班幼儿绘画构图的指导

由于该阶段幼儿在观察事物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常常是碰到什么看什么,而且只看事物的粗略轮廓,因此在构图上呈现出比较典型的散点式。他们并不在意物体之间是否发生关系,他们是在享受绘画行为本身带给他们的乐趣。

根据该阶段幼儿构图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幼儿:

1.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能大胆地在画纸上自由、自在地进行表现,便是一个好的开端。由于该阶段部分幼儿还处在涂鸦期,因此,教师和家长不必苛求幼儿画出像样的东西来,而是要鼓励幼儿大胆画画,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玩玩的过程中进行绘画表现(如图5-15)。小班后期可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表现单一的物体。

2.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

图5-15

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教师应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从而用幼儿自己的语言去表现世界。这一时期的幼儿已开始尝

试运用自己掌握的图形大胆地表现物象,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观察,帮助幼儿建立起象征符号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积累起较为丰富的视觉经验和情感经验,为艺术表现打下基础。

(二)对中班幼儿绘画构图的指导

该阶段的幼儿对外在世界表现出了较高程度的社会意识,他们不仅表现了自己和事物间感情上的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空间关系。从构图上看,多个形象以排队的方式放置在基底线上,一般具有一致的方向,形成并列式的构图形式(如图5-16)。幼儿已有了初步的表现目的,虽然他们不太注意画中形象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已开始试图表现形象之间的空间关系。教师可通过加强下列活动来指导幼儿构图:

1.通过多种形式观察物象

图5-16

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积累生活经验,让幼儿比较物象不同的空间关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不同的事物联结起来,从单一的表现过渡到表现一定的情节。此时,借助“写生”是培养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写生之前,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观察写生对象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同一物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描绘。

2.进行简单的构图练习

教师通过给幼儿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单个形象,如人物、交通工具、动植物、建筑物等,让幼儿根据主题进行添画构图。中班后期,教师可提供多个形象,让幼儿自由选择两个形象来添画完成。

3.通过情感体验来表现空间关系

教师最好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幼儿观察、体验,然后思考并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够画出你与它的故事吗?在这类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与狗狗、猫咪、小白兔之间的的感情关系被清楚地表现出来了。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使幼儿所画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联系。

(三)对大班幼儿绘画构图的指导

大班后期,大部分幼儿应用主体中心式构图,有一部分幼儿已能用透视(遮挡)的形式来表现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形象的主次关系上,能以空间关系来安排形象,并形成主题和背景。因此对他们在绘画构图上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可通过强调下列活动来指导幼儿构图:

1.进行情节画的创作

大班以后的幼儿逐步开始使自己所画的人、物都能围绕着绘画的主题展开描绘,使这个阶段的幼儿绘画具有一定情节。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表现的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在充分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借助绘画表达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2.开展多种形式的构图练习

除了常见的情节画、想象画、主题画创作,教师还要多结合写生、合成、连画等形式指导幼儿构图练习。幼儿在写生中不仅得到前面提到的锻炼,他们还能够借助对物象的取舍直接收获到构图的技巧,这是潜移默化的进程,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美术素养(如图5-17)。合成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点、线、面)作有意义的联结,从而构成一幅完整作品的过程。如图5-18就是把废旧的图书、广告纸上的人物头像剪下来,再根据想象进行重新组合,并添加其他形象和装饰,使其成为一幅有意义的画面。连画是指多名幼儿根据一个主题共同完成同一幅画、或连续几幅画的绘画活动(如图5-19、图5-20)。

图5-17

图5-18

图5-19

图5-20

3.欣赏感受经典作品的构图

欣赏活动一般适合在大班进行。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构图经验后,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作品,如马蒂斯、米罗、凡高等的作品,从中感受不同的构图形式所带来的风格各异的视觉效果。在欣赏和吸纳大师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幼儿临摹这些作品,更深层次地研究和感悟。幼儿绘画构图的形式会变得丰富多样,逐渐发展自己的构图技巧。

幼儿构图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绘画构图能力发展的水平与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做统一要求,从而发展幼儿绘画构图的新颖性与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