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题材内容的选择

一、教学题材内容的选择

(一)选择幼儿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

幼儿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把不同的线条与图形相互组合,画出自己所知、所思、所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体验到图形创作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其中。我们经常感受到是,幼儿对绘画题材是否感兴趣,对幼儿能否全力投入创作活动影响很大。

1.幼儿喜欢画记住的形

凭记忆画画是大多数幼儿的本能方式,因为记忆中的形象是幼儿从物象上抽取出来的最概括、最典型的特征,也是最容易被记住的简单印象。很多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任何要求让幼儿自由画画,就会出现非常多的“太阳、房子、大树、草地、小鸟、一串串的云”等类似的画面,这些在幼儿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固定符号了。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引导,没有经过写生训练,这些幼儿的造型能力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除了简单印象以外,幼儿绘画还受以往的经验影响。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片中的形象对他们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画的动物常常还有动画片的影子。由此看来,教给幼儿画那些程式化的或成人化的内容是多么的不可取。绘画教育依靠视觉,幼儿绘画是人生视觉造型艺术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引导幼儿经常注意观察物象特征、着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对比图3-16与图3-17这两幅大班幼儿的画就可看出,经过观察训练以后,幼儿对物象形体的感知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升。

图3-16

图3-17

2.幼儿喜欢画知道的形

幼儿的思维发展呈现在画面上是通过图形来表达的,他们运用线条创造图形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幼儿笔下的形象往往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他们不追求所画物象的透视、比例、空间的彼此关系,但所呈现出来的“神似”,总能让人惊讶和感动。现代主义的先驱,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我曾像拉斐尔作画,但是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图3-18《烟花》这幅画,描绘的是在正月十五看烟花的场景。人物的动作是仰头向天上看,小作者将画中人物头部倒过来画,把五官位置互相移动一下,整个人物的形象和动势立刻就鲜活起来。图3-19这幅画,画的是小朋友排队拍皮球的场面,为了表现大家都站在地上,在人物的脚下画上了基底线,由于人数众多,在画面上画了前后两排,所以画了两条基底线,看起来好像是站在高低不同的两层台阶上似的,其实幼儿的心里就是为了表现地面。图3-20这幅画画的也是小朋友练习拍球的情景,幼儿关注的是拍球的“手”,因为他知道小朋友把手指张开才能用力拍球,所以把拍球的手指画得很长,显得非常有力量,他要特意表现一双双有力的大手。图3-21画的是小朋友们一起乘坐大巴车去海盗岛玩儿的场景,幼儿把坐大巴车和在海盗船上的情景穿越时空组合在一幅画面上,而且让观者的目光“穿过”大巴车外壳,直接看到了车里的人、座椅、拉手等。因为小作者亲身经历过,他明确了解坐车时的状况,所以他就会用这种透明的表现方法表达他当时的亲身感受,这是很多幼儿都能够应用的手段之一。

图3-18

图3-19

图3-20

图3-21

3.幼儿喜欢画看到的形

图3-22

事实表明,幼儿的造型能力不仅有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提高的趋势,也更具有随着接受观察训练而变化的特征,因为幼儿的视觉感受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通过观察,幼儿发现物象的形体特征,在头脑中会自发地寻找相应的图形与之对应,形成表现符号。也就是说,当幼儿知觉到某种物象的特征时,就意味着发现了较为简化的形,也就有了表现这一物象特征的手段。如图3-22这幅写生《皮靴》,幼儿用繁杂的螺旋线排列,表现外翻的皮毛,显然是观察到皮毛的时候,想到了要用密密的、软软的线来画;对应鞋底的防滑纹,幼儿也找到了用类似长城垛口的表现方法。这正是由于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这些细节,才能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独特的感受。《纲要》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寻找契机,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满足幼儿绘画表现的欲望。

(二)选择适于形成美感的形

幼儿图形训练的题材除了要遵从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还要遵循形式美的原则,选择适于形成美感的形体。应避免选择太规则、过于简单的直线形或曲线形物象,也要尽量避免选择绝对对称的物象。当然,小班的幼儿刚刚处于认识图形的初期,一开始还是要选择比较规则的形体,再逐步引入些稍微复杂一点的。大班的幼儿就要选择一些有变化、比较复杂的形体为绘画题材,幼儿才容易画出趣味和美感来。比如各种蔬菜、切开的水果、电风扇、台灯、书包、鞋类、人像等都可以画。

训练的过程可以先分类别进行单项训练,比如先进行圆形的训练、方形的训练、三角形的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引入比较复杂形体的观察表现训练。开始时,如果没有什么确定的主题,幼儿容易画得比较散(如图3-23、图3-24)。

图3-23

图3-24

经过有序的引导和大量的观察训练以后,幼儿的表现技能有了极大的提高,画面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越来越丰富了。图3-25这幅画中,幼儿和小伙伴们都长出了翅膀,自由自在地在高楼大厦间穿行。人物、高楼、背景分别用了不同的方法表现,使得主体突出、主题鲜明。图3-26这幅画题目为《我长高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强化,除“我”之外的所有物象均被缩小,“我”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面积。这种夸张的手法在幼儿绘画中很常见。图3-27是在观察叶子的基础上进行的写生加记忆与想象表现,幼儿好像随意截取了一堆落叶的局部,层层叠叠的叶子有前后遮挡关系,还安排了想象中的小丑形状、鱼纹样的叶子,表现出幼儿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

图3-25

图3-26

图3-27

幼儿图形造型具有象征性和平面装饰性特点,教师注意不要让幼儿进行枯燥的画图形练习,而是采用写生与想象、装饰与表现相结合的练习方式,融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通过点、线与图形的组合、交叉等手段,使幼儿逐步掌握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会造型表现中的美感意味与情感流露,使幼儿能够主动观察与表现,懂得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感与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