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共和石上

41.共和石上

万亩龙脊山天然形成以共和石为界:左侧都是红石山,右侧都是红泥山,两边田土也自然这样:左边沙壤,右边黏土。龙脊山绕共和石前后左右如无数龙的脊椎,连而不合,断而不离,组合成各式各样的龙的形貌。

这共和石实实在在是座山峰,古人却给它个石头的名字;这实实在在是个近百亩平展见方的红石广场,今人却只称它为“共和石坳上”;这实实在在又是将军练兵、阅兵,人们休闲的丹霞天堂,今人却只用作“晒谷场”或作“牛盘”。

若曰石头,可申报“世界石头最大”。

若曰广场,可报“世界天然最平和视野最开阔广场”。

若曰练兵场,有靶桩石孔作证。

若曰阅兵场,有将军铁蹄印鉴。

若曰休闲天堂,一片丹霞,顶上有大小三口天池,红山碧水,鬼斧神工,一派自然胜景……

更有今天集体晒谷场和集体牛盘,公社的人和牛,在共和石上上上下下……

洪珠长期担任曾古队上的保管员,共和石就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这可是队上上百号人的一个大家,夏秋收割季节每天上下几百担谷子。

水稻抢收阶段上午休工和下午休工时,全队上百号劳力都要在这里发起一次“冲锋”。男劳力挑谷箩,女劳力挑米箩,半天的收成都要送到这共和石来。

共和石算官陂垌的顶级山,与第二级山道相对高度有四十九级磴,左右两侧上共和石的石级山道又分成两路:大道笔直四十九级上山,蹬宽而陡,只有一类男劳力挑百斤谷担才能在此冲锋陷阵:

“冲啊——冲上共和石记十分啊!……”

双抢期间,这里每日像开“农民运动会”,赛场口号又响起来了。

其他二三类劳力和妇女多数不敢充英雄,宁愿沿弯弯的两侧石道多爬几步乌龟背了,红石磴上男妇老少喘息着……这时,洪珠闻山下口号,赶紧带他的晒谷员们也赶下来接担上肩……

“桂花,你不要挑这么重,能挑多少挑多少吧!”洪珠一边接担一边安慰人。晒谷员和已上去了的众社员也都自觉行动,见有吃力爬不上来的赶紧下山帮忙接一程,挑不上山的妇女和老人满怀感激。

每天上午和傍晚,队上牛群也从这里爬上共和石去将军岭周边草料场,牛群和人群一样,来到共和石也自觉分出类来,一类雄牯在前弓箭一般冲上山,二类母牛、老牛和牛犊落在后头步步弓行,红石磴上就上演着惊天动地的二重奏……

“冲啊——冲上共和石记十分啊!”放牛郎和小孩子们也这样在此助阵“耕牛运动会”。

炎炎盛夏时,整个共和石就像一块被太阳烤得发烫的铁石山,上午刚收割的谷子只有上了共和石才可以当天傍晚收谷进仓,其他晒谷场都需要晒两三天。夏日多雷阵雨,抢收、抢插、抢晒不得有误,否则湿谷粒未及时晒干,高温下就很快发芽报废。下午收割送上来的谷子都得等第二天的太阳,晚上要有人在共和石上守谷。

夜里守谷的任务自然落到了保管员洪珠的身上。当时社员温饱尚未解决,粮食吃紧,尤其曾古周边是两县三乡交界之地。一防人二防野兽三防变天。共和石守谷保管员每晚必守,另加各家各户轮流一人配合。

洪珠把刚能上学的长子范一也带上了共和石来守谷作伴。砍几棵松树做木桩支架,盖上稻草,山顶中间就搭起了“人”字守谷棚。每晚轮流来守谷的社员傍晚时一张草席卷上了山。洪珠带他先验数谷堆,且验收每一谷堆周围一一加盖的“正”字石灰印章完好无损,然后才能在守谷棚里展开草席睡觉。

石壁白天再炎热烫脚,一到太阳落山,凉风劲吹,石温也很快就凉爽宜人,连蚊虫也没有。入夜之后,除守谷棚里的守夜人外,山顶谷堆空白处也会鼾声四起,因为曾古湾不轮守谷的社员也常上来贪凉陪守,棚里挤不下就干脆睡在棚外,有年轻人连草席也不用就直接摊在了石壁上……

洪珠睡得警觉,夜里会起身两三次,抬头观天色,打手电绕谷堆打转转,有时他也不知不觉离开了守谷棚,要躺在了棚外的谷堆间,他担心自己耳背,在鼾声雷动的睡棚里会听不到外面的响动。

他习惯仰、伏两种睡姿。即使睡在棚里他也爱将头部伸出棚来,仰看满天星斗,看着夜幕星月给围过来的年轻人讲他的战友和他亲历打仗的故事……每当见他脸朝下趴着睡时,就都知道他是故事讲累了,入睡前作出的持枪卧姿,随时听得一声令下,立即匍匐前进……

清早哞哞的牛叫把洪珠唤醒。他蓦地弹起朝四十九磴上赶来,带孩子和同伴们欣赏牛群发起新一天的又一轮冲锋,每天都有不同的阵势,也好帮助放牛郎为落在后面的弱者助一臂之力,还有山顶上靠牛路的谷堆也不得让牛乱了“正”字,或赶紧把四周青油油的野生秧苗拔些丢进天池里,让牛们一边洗浴一边顺道吃个“早餐”。中午牛聚在将军岭树荫草场里乘凉,天池留下清彻见底一面镜子,晒谷和担谷上山劳累了半天的社员,就忍不住扑进去,有时甚至不顾人牛同浴,其乐融融……

洪珠中午也要守谷,共和石上已到处铺满谷子,金黄一片。困了,守谷棚里也烫人难耐,他只好去周边松树下的箭杆茅地上一躺,运气好时还会突然发现昨夜有麻鸡婆鸟在箭杆茅里留下了一窝鸟蛋,他乐滋滋捧出一掌鸟蛋放在石壁上,正午的太阳准把它们烤得满山喷香,碰上馋嘴的美美地吃个精光,有时也会带下山去,让新屋的孩儿们馋涎流得一夜都做共和石的梦……

这个梦每年要做到共和石秋冬晒满红薯片为止,那已不再用人守了,各家各户先到先晒,后到后晒,生熟不一,红黄白各色各样,有的还蒸制得通红透亮,片片摆出各种图样,这是社员为青黄不接时准备的红薯干副食,一家晒一大片或多片,所有裸露巴掌大的红石都晒满,谁爬上山想吃就吃,主人还会使劲往你衣裤口袋里塞,爱吃正是对主人制作手艺的赏识。

红薯片都晒干回家后,共和石上又接着翻晒来年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