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管”育人
44.“校管”育人
1968年,毛主席发出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的最可靠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学校成为培养“又红又专”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各地贫下中农陆续向农村中小学派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学校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
洪珠虽然是个半文盲,但他有满脑子亲历的革命故事,因而经常走进校园讲台,成了当地中小学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成员和校外辅导员。
范一于1971年至1974年先后在官陂学校和龙海中学上初中,1974年至1976年又在乐江中学(今承坪中学)读高中。这期间洪珠都是这几所学校的“校管员”和“校外辅导员”。
洪珠定期去给全校师生讲大课,也去班级教室讲小课。
《不忘阶级苦》《除夕被踢出门》《少年想读书》《为带大姊妹两年居窑洞》《一包盐的故事》《寻找四哥》《抗日远征救妇》《淮海战役入党》《修青藏公路立功》《高排长与山》《仲关与河》《见到总司令》《两次当逃兵与三年志愿军》《黄继光想入党》《黄继光堵枪口》《上甘岭坑道战》《送英雄遗体回国》《当个老兵》……洪珠陆续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他也尽情分享着校园里的掌声和师生们脸上的泪花……
他每次讲课都很投入,不会用词语,但会用他南征北战的“半官话”把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头、结尾讲得清晰动人。他让自己全部身心回到以往、回到战友们身边,让课堂上下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动人的故事。讲完一堂课他就像做完了一场梦,尤其追忆与战友并肩战斗时的那种亢奋和幸福,犹如获得了让战友重生一次的欣慰。学校感谢他,他也感谢学校:这双饱经风霜与战火还幸存的粗手能进校园与读书人的手握在一起,他感觉到值,这可也是和继光、仲关战友们握在一起幸存下来的一只手啊……感激的老泪中让他仿佛见到了他们幸福的笑容……
战友没白死,有人在传承。他有时也参与学校的一些管理,也注意自己孩子在校的教育和表现,要范一在学校事事率先垂范。
范一在龙海中学上初中时,生活上就已开始离开父母。别的孩子礼拜天一路返回校园欢喜雀跃,洪珠却支持范一每周返校时挑担柴火走十多公里山路去上学,在龙海街上搭在亲戚家住通学,自己做饭吃,早早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范一考上了在承坪的高中,洪珠自然兴奋。可儿子开学报名这一天,他只帮孩子在家整理行李,明知孩子第一次一个人去乐江中学,有近十公里山路,一担皮箱和铺盖,过浪江没桥还得涉水过河,他却也只把孩子送到新屋的木桥边。四十岁才得到的第一个孩子,他不是不心疼,只是想让孩子肩挑行囊,独自闯荡。
范一在校一直任班干部,在乐江中学任团支书。一次带同学勤工俭学到深山烧木炭,不小心手掌被竹桩子刺穿,停课在家疗伤的日子里,洪珠鼓励孩子用另一只手坚持抄写《韶山颂》等红色图书几大本……
孩子们面前,人生道路漫长。洪珠的人生摸爬滚打,让他深深懂得了生活中的艰辛打磨与读书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