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养猪场长

45.养猪场长

大队要完成生猪出栏上交国家任务,每年一户出栏一头还不够,准备创建大队集体猪场。饲养上百头猪,这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大队集体企业,选进来的人多为老年人和困难户照顾对象,洪珠是因为那袋“勋章”吧,老革命、老党员、老兵加上老村干,大队也想照顾他,再说这笔大的集体财产更需要可靠人来管理,这“四老”基本就决定了当然由洪珠来当大队集体猪场的“猪倌”。

洪珠做长工放过牛,却没养过猪,家里每年出栏一头猪基本也是妻子远凤的事。因此养猪,而且还是办百头猪场,对他来说是件新事,又是难事。

村里为节约钱,猪场不建房屋和猪舍,改造利用龙脊山天然形成的坦的,这个“猪倌”要同猪们一块食宿在社员早已搬迁出来了的红石坦里。洪珠知道这个养猪的环境,社员早从这里搬出来了,现在他要从家里卷起被盖搬进去,别人又是怎么看?吴书记找他谈话后他当时也没完全答应,说容他考虑三天,也要同妻子商量商量。

回家打开那个红花荷包,摸摸那小小“红本本”,他想起淮海战役后入党宣誓的党旗正是挂在宿营地的山洞里,山洞发出那环绕声就像天籁之音: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远凤说:“你这死脑筋,同猪打交道本会少人烦,养猪比队上做保管也会轻松点,就是做这事不太光彩呀,你的那些宝贝就值个喂猪的?”

“环境和职业都不是理由。在家种田我住过两年窑洞,在上甘岭还住过坑道。至于值不值,只要是为集体、为共产主义奋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都值!”

第三天,洪珠主动去大队部作了答复。用他在部队野营时用的那块已洗得发白了的黄帆布地毯卷起铺盖,搬进了坦里。

同他一块住坦的,还有大队部经他认可的几个人:石岭片的柑子、年苟,水垅片的甲即、两姓等,他们中两姓最年轻,他是作为残疾特困照顾对象选来的。

“两姓”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就是有两个姓。他五岁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就要这个残疾男孩兼顾着两家的“香火”吧,命苦却责任大。他有文化,会写字算数,洪珠用了这年轻人担任猪场保管员。保管员事多,两姓一条腿严重短小,走路只能靠那条好腿用力,靠弓身一只手支在腿上才勉强一蹦一蹦劳作生活。洪珠同情这残疾人,大龄还没找到对象,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遭遇……

生活上,洪珠尽量照顾他。坦的进出门都是爬山上下坡。上坡时,他伸手拉,下坡时他自觉走在前。

两姓有时向他致意:“罗场长,给您添了不少麻烦,我真不好意思。”

“这是什么话?一个场就是一个家,家里人不帮你谁帮?再说你自己愿意这样吗?生来没办法的事,我们能帮助你的都应该尽力,以后不许你再说不好意思。”洪珠恳切地回答后又解释,“场里多是老人,你有文化,我们都不认得几个字,新的科学养猪知识还靠你来教我们呢!”

两姓有了大队猪场这个家,他很温暖,干活很卖力。这个残疾人也成了洪珠的得力助手,有时安排别人干的活两姓也争着去干,别人心里哪怕对场长分工有责怪也不好推辞,大伙打猪草、煮潲、喂猪样样干得出色,百头猪头头长得膘肥体壮,出栏任务圆满完成。

洪珠创建官陂猪场,当了两年“猪倌”,猪场年年创收,年年评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