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再走长征

55.再走长征

洪珠参加广西修铁路、滇西抗日远征、解放大西南、修建青藏公路,之后横跨半个中国赴东北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他的十五年从军路正如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路。

“长征”这个字眼,在中小学课本中出现时就在小范一的脑海里打上了神圣的烙印。范一后来担任新闻记者和政研室、宣传部干部时学习过党史、军史,常又浮现父亲的故事和他的“仙翁送梦”。他在职又坚持自学参加成人高考,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党校的函授教育也让他阅读了不少的红军长征故事和长征知识。红军长征更加深深感动了他!

一天,他突然发现父亲的从军路多是在长征路上,尤其父亲后来参加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和修筑青藏公路,父亲和他的战友正是在重走着红军长征路!

且说范一受父亲故事潜移默化,写父亲、学父亲,《父亲的指南针》《父亲的党章》《父亲的腿》……父亲扶他走向了文学之路。

后来,范一由民办教师、农村电影放映员转为乡镇广播电视机线员,又从乡广播站调入县广播电视局任编辑、记者。在这一岗位上,他不仅荣获了“湖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出版了第一本书《春种秋收》,后被选调县委转干从政。范一在县委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又紧追父亲“多读书、读好书”的梦:一边自学读专科、本科,一边坚持业余文学创作。

循父亲之梦,启步践行,儿子怀揣父亲泪光里的梦一直没敢放下,正因如此,他的一部部作品接连出版。他又发起了新时代较有影响的五次“文化长征”:

第一次是“伟人故事写作与传播长征”。

1995年至1998年8月,他的“马恩列传记故事系列”完成写作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郴州市拔尖人才”“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等荣誉纷至沓来,市政府还为其记三等功一次。

1998年10月1日国庆节,范一在县城组织文艺界李绿森、陈世光、李成秋、张扬贱、黄平、邝慧兰、王诗语、陈世华、罗海杰发起了一个九人开展的“伟大导师人生宣传九九读书链新长征”活动,马恩列三位伟大导师故事书被在联合国任职的樊立君先生传至联合国中文读书会,选入新书种,后又获“世界名人传记金奖”。这给了范一极大的鼓舞,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九部共产党领袖故事开始传播……

2004年,洪珠只能在家扶墙壁、拄拐杖勉强生活了,妻子也早在家专门照顾他。这年的春分之后,范一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的岗位上组织了“中国·安仁神农药文化名家采风活动”。活动进了龙脊山,县委副书记陈和欢与文艺理论家罗成琰、诗人邓存健等文艺家们,随范一去了曾古湾后背垄的家,看望老兵和老党员罗洪珠同志。八十四岁的老人正躺在厅屋门口一张活动凉椅上,听了儿子介绍这一路从省市县里来的读书人、文化人,他认为这样躺着见贵客有失礼节,很想从睡椅上坐起来。范一见父亲行动已很不方便,人又黑又消瘦了,陡然心酸。来的文艺家们都连忙弯腰握手又抚慰道:“您就不要起来了,好好躺着休息!”

这天,龙脊山采风后范一留下没随队伍走了,晚上要亲亲父亲。

弟弟范林那边已为哥哥准备了床铺,娘也从衣柜里把一床红毛毯拿出来铺在床上,范一看毛毯还是新的,是二十多年前他去韶山参观时买的。想到父亲外出开会、参观,每次也要给他们兄弟姊妹买纪念衫穿,可自己买给他们的却一直收着舍不得睡。范一不忍心去睡,嗔怪父母买来床单老不用,宁愿睡旧的——父亲床上还是垫的那床他从部队带回来早已破了的帆布军毯。

范一把韶山那床毛毯拿过来,要给父亲垫上。

“不换、不垫,我垫的这床,最好了!”父亲伸手从范一手上夺下了新毛毯,话说得坚决、认真,似乎还有些生气的样子。

远凤只好解释:“随你爸吧,我几次换他都不让,烂的他也喜欢那床啊!”

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心思,可做儿子的也想有个表达啊!……

老人了,父母早已同房分床睡。范一只好听了父母的。他不说话,悄悄脱衣上了父亲的床。父亲不好意思地说:

“你还是睡范林那边,被子也要洗了。”

妈说:“你爸晚上咳嗽常吐痰,你睡这里就睡里边吧。”

范一睡了另一头的里边,记得小时候父亲也总是让自己睡里边。父亲身子却别扭得一个劲往床边移,他深怕碍着了儿子。范一又想靠近父亲睡,又担心父亲这样别扭会跌下床去……他伸手拉住父亲的腿,不许他再往外边让,突然感觉到父亲的腿已像一根枯柴梗,他内心一阵酸疼,泪水潮涌,紧紧握住父亲的腿,年轻时这可是双手都握不住踩得地动山摇的腿啊!……

范一干脆爬起身,爬到父亲这头,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向父亲报告自己早已酝酿成熟的一个构想:“爸爸,我想组织一支队伍,重走红军长征路,去您常说过的云南沾益、四川甘孜那些地方走走。”

“那里缺氧呀,你们去干什么?”父亲担心地说。

“今年是长征70周年,去重走毛主席当年率领红军长征的路,您行军不也走过吗?”范一回答。

父亲手着力支床,也想坐起身子,问:“你们几个人去?”

“我带一班人去。”范一回答,扶父亲坐起。

那条路父亲也早想去走,还有战友在那,仲关就还没找到呢。

父亲反手从床头抽箱里捧出了那个红花荷包,说:“爸爸想去也去不成了。你带上这个包包去吧,让它们去陪你走一程……”

范一接下了这个沉甸甸的包……他明白父亲的心思,这包包里有父亲的党章、勋章、纪念章,太多是在那条路上发的,重量无法用斤两来称量的啊……

范一把荷包放在自己的枕边,又过去扶父亲躺下,灯光下发现父亲满眼泪光……

经省市县的批准和支持,同年10月15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长征——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在安仁烈士公园发起、郴州市一中启动、瑞金云石山出发,三个仪式推出,范一率老作家、全国劳模李绿森,民间艺术家陈赞文,三人结队,带着父亲的寄托……“湖南三根铁拐杖”徒步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路,历时182天,跨越89个县市。

腊月过小年的傍晚,范一同“战友”正在云南沾益玉林公园的崖石上叮叮当当雕刻“长征精神壮乾坤”的标语,范一站在烈士墓地给远在龙脊山老家的父亲拨通了电话:

“爸爸,我正站在云南沾益您曾经抢夺高地的地方,我找到了高排长的墓碑啊!我们正在高排长牺牲的那个石崖上雕刻标语,让标语永远留在公园里,永远纪念您那些为新中国的到来而英勇牺牲的战友……”

只听电话那边很激动,父亲颤抖地说:“范一,你代我在高排长的墓前叩三个头啊!……”

爸爸说完,电话那边发出一种呜呜的声音……

范一深深三鞠躬,在高排长墓地取上一把土,包好装在衣兜里,他们这一天都买来盒饭在公园墓地里吃,陪高排长他们过小年节……

继续一路爬雪山、过草地,“湖南三根铁拐杖”到达了吴起镇。途中,范一就收到了中宣部发出的表扬文,湖南、陕西两省的代表队来到终点迎接。活动在北京大学等各高校反响热烈,海内外广泛传播,文化长征队队旗、“万人万言旗”和范一携带的一枚父亲银质奖章及演讲稿等被中国军博征集为“国家文物”,记录这次长征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信仰是怎样铸成的》又接着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湖南文化长征队获得第五届“中国时代十大卓越团队”称号。范一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颁发的共和国首批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荣誉……

这是第二次“徒步重走体验长征”。

第三次是“立碑长征”。范一率湖南文化长征老队员卢成锡和安仁原乡镇党委书记、范一入党介绍人张家祥三人结队,再次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且沿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组织捐立了80座长征精神故事碑。央视多频道宣传,记录立80座碑过程的《天地立丹心》长篇报告文学出版……

第四次是范一推着轮椅去大中院校任教讲学的一次“游学长征”。他和妻子唐贱香推轮椅带女儿去了环球教育集团、长沙宁乡职中、韶山中专、河北政法学院、广东财大、海南大学等全国大中院校讲红军长征故事和自己长征理论成果《人的价值学》。这部有关长征精神的哲学专著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五次是“长征精神研学活动长征”。依托原文化长征活动批准文件组成了“全国文化长征志愿者组委会”并筹备“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学术团体,从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开始每年召集全国志愿者举办长征精神学术研讨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并已主编出版《中国长征精神研究》学术集刊五集,合130余万字。文化长征活动以弘扬长征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宗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化长征”为主题,目前已吸引了全国上千名文化长征志愿者共18支队伍并肩传承。今天,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一支文化长征满满正能量的民间生力军正蓬勃发展,奋勇前进!

2005年4月,范一率队徒步红军万里长征路凯旋,回到安仁后第一件事是回家看望老人。

时隔半年,父亲腿脚只能坐高凳了,活动睡椅已不能躺,躺下自己就无法起来。拄拐杖他还能下晒谷坳到曾古湾慢慢走动,同老年人说说话,官陂垌一有白喜来人背他,他还坚持去主持歌场。

见范一“长征”回来了,他和老妈都笑出了眼泪。

“人回来了就好啊!心头上压块石头,落了地……”两个老人都这么说,长长吁了一口气。

重走长征途中,这边范一的小妻弟唐修美突发急病死了;前天,比范一只大五天的堂哥范文也暴病死了,都只四十来岁人,不幸的消息难免不挫伤老人心。

范一把两只已在农贸市场宰好去毛的土鸡和老人补品拿出来放一旁,老人都没在意。他又把那个陪他走了万里长征路的红荷包从提包里取出,双手捧着,对着父亲的耳朵大声说:“爸爸,您的这包勋章、纪念章都归还给您!”还取出一个小纸包,“这里面是从高排长墓地取来的一把土,您也带着……”

洪珠手里的拐杖梆的一声倒在了地上,一双手颤抖地接过来,搂在怀里,老泪纵横,唰唰唰地落在怀里的包包上……

这时,一对春燕一前一后“写写写”地从大门口飞剪进来,楼板下燕子窝里的小燕子齐刷刷张开嘴露出红彤彤的小舌,欢快地叫着……一对公母燕刹那间飞来给乳燕先后喂了食,转又前后飞向了官陂垌广阔的田野……

范一抬头看了那对矫健飞走的春燕,又回头打量了老父母和范林一家子。

父亲把红花荷包又交给范一,深情地说:“我也这个样子了。这个你已好不容易带着一步步走了一程,让它们回了一趟老地方,你就收着吧。这包土……”说到这里,老人喉咙哽咽着,“我就带在身边……”

父亲颤抖着的双手把纸包小心又急切打开,看到一把云南的红土壤,他闻了又闻,泥土的芳香让老人陶醉,又让老人内心痛楚:它红得像血,让他想起了高排长嘴里汩汩流出的……

他小心翼翼包好,塞进了衬衣的上口袋。抬头朝着春燕飞走的方向,眼睛闭上,眼泪流出,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