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代销之路

43.代销之路

洪珠家里钱袋紧,可他一有点钱就乐于搞点建设。

范一五岁时,远凤终于得凤,第二胎生了女孩。这次生孩子洪珠在家,门外正下着冬雪,洪珠似乎想起了修建青藏公路时在高原雪山上见到的雪莲花,他给女孩取名“雪莲”。一个没文化的人,给女孩取了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

女孩出生前他在原来那一逢青砖房的右侧又添了两间土砖房,这逢房是与刘年春同时建的。刘年春是大芙塘族上的一位女婿,从邻村芙蓉迁来,他妻子罗俊妮,按辈分叫洪珠叔叔。他们家建了三逢五间土砖房,大厅屋与洪珠共一堵墙。范一最早读书就是在他们的厅屋里,邻家就成了孩子的启蒙学校。

洪珠家原来老房三间靠后拆去了一堵间隔墙,靠后那间老屋成了长屋。原来靠屋垛子上的“后门”也变成了穿堂门,新房后一间又在靠小河边开了“后门”。这逢新添的房因小河弯的原因比老房子短些,屋后檐靠河边缩进去一米多。后门口的老房垛就伸出一米多长介于室内和室外之间惬意的檐下小天地。

洪珠穿戴朴实却讲究整洁,对家庭环境也一样。他从屋边小河转弯的河底筑起河堤,取来红石砌了护坡,把从后门口到河堤护坡大约两逢屋檐后的三米宽空间都渐渐铺好石灰坪,在石灰坪的后门河堤平台上移栽一棵大香樟树,打石灰坪时还特意为香樟树留出空间,让它一天天同孩儿们一块成长,他也把后门口的这棵香樟打理得像把凉伞,新建的房屋也同老房子一样,地板用黄泥巴打得平平展展,一楼二楼都四面石灰粉墙,且一二楼都结结实实装好松木楼板,上下一色玻璃窗,连后门口这楼梯间的楼梯也是柱子扶手木板梯。

加上洪珠爱讲卫生,人勤手不歇,平展的地板上一有点垃圾他就会及时收拾扫净。家里外人随时走进去,总是给人感觉整齐、规矩、敞亮,窗明几净,虽不见豪华,却让人心里感到舒爽。一次,吴平赃书记又来老党员家坐坐,忍不住发出感叹:

“洪珠家建了高楼大厦!”平赃本是一句由衷的赞叹,但在当时,外面人传起来又难免不是一句滋生了“资本主义”的批评。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公社供销社要在各大队设南北货物代销点。官陂大队已在大芙塘坳上建好了大队部,但吴书记见洪珠家有了宽敞的房子,他又曾做过县供销社百货公司负责人,夫妇又都勤快、板正,远凤又待人贤惠,新屋的又是官陂的中心位置,他就在支部会提出,照顾一下这位放下国家干部不当的老党员,让他家赚点零花钱,也利用他打理好的那个家园为广大社员群众服务。

龙海供销社官陂代销点就设在了后门口那个板梯间,小木桥那个“十字通衢”连着樟树下这个“后门口”就开始门庭若市……

官陂群众去周边几个市场都有三四公里以上,从此身边就可以买到盐、煤油、火柴、香烟等日用品了。

办代销点要自己进货,去龙海和承坪供销社进货都行,却要脚力一担担挑回来,洪珠多选择去承坪供销社进货。

或许老家在承坪,他走承坪这条路长大的,对承坪独有一份情感吧。他也常带范一帮着去挑货,挑不了小箩挑一担小竹篮,一路给孩子讲他留在这条路上的故事,也讲他从这条小路走向世界最高的大路及南征北战的故事,脚步在给故事打上标点,挑担的箩索吱呀的摩擦声也在给故事配音,每讲到动情处他就停下来歇口气,专门讲,尽情讲,讲得不知他是在擦一把汗水还是擦一把泪水……

有几个发生在路上的故事,他基本每次都要手指点着一一讲到,孩子从不厌烦,一次次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听讲。可有一个故事他从不给孩子讲。他在抓兵前娶的妻子后来嫁到了浪江组,父子挑货每次都要从浪江组旁边经过,他从不在门口歇口气,实在进货挑重了点,他也只在路上朝那村头喊一个熟人的名字,一个后生会挑担箩出来,帮他卸出点货送一程,送到翻梁坳上,他又把货垒进自己箩里,给钱给后生做脚力费,后生又回浪江去了。直到今天,过浪江还是没有桥,偶有木桥也常被洪水卷走了,那浪江岸上蜜月里夫妻哭别的旧景他历历在目,但他复员回来就再没与那结发妻子见一面,深怕影响人家家庭,也担心会让远凤心里不愉快。

这条代销路,他带范一挑了三年货,故事也讲了三年,后来夫妻决定不做代销了,告诉吴书记,把大队照顾自己赚钱的这份好事让给其他更需要照顾的人。

代销虽可赚点活水钱,但他们夫妇都工余才能应酬,群众老远赶过来买东西,家里要有个专人,小范一就几乎成了坐台的售货员了。洪珠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读书学习时间,尤其还怕过早让小孩子迷上金钱。

范一不解,后门口热闹的代销点突然不办,转让到大屋的一位老党员家去办了?有钱不让赚?问爸爸,洪珠回答:“世上钱赚得尽吗?爸爸是党员,便利事老自己占着不好,众人分享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