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线投资思维
所谓长线思维,就是要以产业逻辑(即时代企业、产业位势和扩展能力的分析框架)为支撑,在一个足够长的以持续性为前提的周期内权衡利弊,这个周期既能够覆盖投资周期,又能给企业充分的、持续的成长空间。
一般来说,长线思维比短线思维更有优势,主要是因为复利效应的存在。长线思维不会计较一时之得失与高低,也不会计较短期的波动,会充分考虑行业的成长空间,给予企业更长的成长时期,让企业有充分施展的时间,让既有竞争优势和产业位势能够充分地累积。一旦企业能够顺利成长,其复利效应就能实现充分累积,持续的复利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有投资者可能会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如果做不好可以作为产业投资来处置,而事实恰恰相反。一旦有这样的心态,以此作为决策前提,最终搞砸的可能性就会大增。财务投资与产业投资的核心差异在于:是否有能力去经营和管理这样的企业?是否有产业核心资源注入?财务投资者往往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资源。当前,CVC(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比IVC(独立风险投资,independent venture capital)更容易受初创企业的青睐,原因就在这里。
英特尔资本作为CVC 型巨头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到2017年所投资项目中的70%皆为领投方,到2019年则有3/4的项目为领投方。而且,英特尔资本在2016年将投资策略调整为“在被投企业占据更大份额,更具战略意义地投资股份”,并将至少一半的工作时间放在被投项目的投后服务上。从主导权、持股比例、投后管理等多方面来看,CVC 对所从事产业的掌控能力、理解深度、分析能力也普遍高于IVC。
同样,做股权投资决策时更不能急躁。投资行业从来不缺乏成功案例,我们看过或听过很多,有现场拍板的、有追上门投资的、有马上打款的,都是经过各种各样渲染和艺术加工的“慧眼+胆略”的成功案例。我们不怀疑这些成功案例的真实性,但是,这些案例本身并不能得出“决策快就能带来高成功率,胆子大就能获得高回报率”的普适论断。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从有限数据中很容易得出“幸存者偏差”“以偏概全”的观点,这是我们时时要防范的。从最终投资结果来分析,那些能抢到份额并获得成功的案例只是极少数(如“共享单车”的个别早期投资者、“网约车”的少数投资者),更多是因“抢份额”而吃大亏的案例。
案例: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谬误”而不是“偏差”)。指的是看到了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数据),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在“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日常表达中,都涉及幸存者偏差。
在对融资方进行尽职调查时,也要认识到该企业过往的成功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肯定存在诸多的试错和不成功的举措。那么,该企业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如何?纠错能力又如何?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置不成功的经营事项以及不忌讳地复盘,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处置能力才能持续提升。这个方面也是对企业经营团队的重点考察内容,如果经营团队对既往的风险和过错避而不谈或一笔带过,就需要慎重对待了。
不要轻易去预测未来,更不要用未来的预测做投资的结论,而是要更多关注当前的经营状况和数据支撑——现实可以照进未来。在分析项目时,直觉与理性思维同样有价值。“肯定”需要数据支撑,“否定”只需直觉即可。在分析企业优势时,这些优势(“长板”)尽可能要有数据或事实(逻辑)来支撑(证实),最好是用数据说话,这些都可以用来辅助决策。而在分析企业劣势时,有时候靠直觉就能做出否定的决策。虽然说用直觉来否决项目的过程好像没有道理,但这种直觉的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要用数据辅助做出肯定的结论,用直觉辅助做出否定的结论,而不是相反。
案例:危机前的直觉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里描述了一个典型案例,苏世民到西班牙的马德里拜访朋友,同时准备与KKR 公司合作,完成对美国媒体公司科利尔频道的收购,这是一笔大额交易。但是,当苏世民在马德里参观考察时,直觉告诉他不能推动整个交易。这种想法一旦出现,就导致不安的感觉越发强烈,最终他做出决定——必须退出交易。
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年底,随后黑石集团对周期性业务进行大幅度缩减,从2005年的70%降低到了30%,并主动暂停了一系列交易,从而成功地躲过了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
对股权投资机构而言,从事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是短跑竞赛,更像跑马拉松。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不要想着每年能够投几百家、上千家企业,任何机构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也都是有边界的。投资者都不希望出现亏钱的情况,即便没有赚到足额的收益,也远远好过亏掉本金。对从事私募股权业务的投资管理机构而言,如果让投资者出现亏钱的情况,那这些投资者不可能再追加投资,客户也就流失了。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每年只做一些少而精的投资,做一些有把握投资。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样的投资决策模式才是可行的,才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对自身声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