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赶中的行业
从国家层面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来看,国内企业的发展过程,一般都是先从下游组装起步(国内企业往往是从低端起步,比如服装来料来样加工),利用自身的市场资源和优势,不断向上游(比如印染和纺织)迈进,并把利润投向科技研发,持续向高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环节,比如化纤)以及制成品方向(比如品牌服装、运动鞋等)拓展。
(1)资源替代策略的获利路径
国内企业的追赶过程,往往是先用劳动力端(组装)来获得利润(现金),再用资金去研发(或收购),从而获得技术上的进步或突破,再用新的技术去获得新的利润,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现在在IC(芯片)、汽车(新能源)、制药(生物药)等新兴行业也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这种策略是对当前可用资源的优化组合,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的创新。企业家在综合决策时,在同一个生产函数内,对不同生产要素进行替换和重组,尽可能用当前充裕(便宜)资源(如劳动力红利、工程师红利)替代稀缺资源,以维系或提高劳动生产率。
案例: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初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是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
Y=A(t)LαKβμ
式中,Y 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 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 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做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做单位);α 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 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 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 ≤1。
在数字经济产业中,生产要素的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A(t)含义可能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数据及数据的算力、算法和传输等,是一种更加综合的技术含义。因此,在科技变革的引领下,要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科技”的含义。
(2)国内市场规模应用的替代
当前,国内一些有技术储备和综合实力较强(所生产的产品中使用计算、存储、网络等芯片)的企业,如果现有终端应用市场(领域)能够提供稳定盈利支撑,未来就会有芯片技术爆发(赶上并超过)的可能性。只要在国内市场上能够稳定实现替代,或者应用端能够拓展,都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机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一些定位为国产替代进口或国际品牌的企业,还有较明显的发展空间)。
案例:替代策略获得厚利的时间窗口
国际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一般有先进的技术形象,会参照国际市场定价或者采取“撇脂定价”策略,以支撑其较高的成本结构和获利目标。一旦国内厂家能够实现替代,即便在性能上有所不及,但在定价上,可以以国际产品撑起的高价格为参照,从而获得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这个相对高位的价格空间会给最先实现替代的国内企业带来获利丰厚的时间窗口,这也是市场对首仿者的奖励。
一旦国内出现多家可替代的厂家,多家竞争往往会导致国际产品退出市场。如果国际产品退出国内市场,高价格参照系就会丧失,国内厂家所标定的最高价就会成为新的价格参照系(低于原有的高价格参照系)。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国内市场的整体定价就会出现大幅度回落,行业利润空间也会大幅度缩窄。
以燃气热水锅炉行业为例。最初,国内企业的燃烧技术及部件皆从国外采购,价格昂贵且不得不用,这导致燃气锅炉整机的价格居高不下。随着国内个别龙头企业通过研发实现了技术突破,达到并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市场上出现了国产核心零部件的燃气锅炉产品。然而,其整机定价(采取功率定价模式)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少数龙头企业充分享受了在市场高价格参照系下,采取高定价策略带来的丰厚利润。
随着国内数家同行在小功率燃烧技术上的突破,小功率热水锅炉细分市场的定价也随之逐渐下降,利润空间大幅度缩窄。与此同时,国外同类的小功率产品已逐步撤出国内市场,而国内小功率产品则开始在境外市场崭露头角。
正在追赶中的行业,存在两个增长机会:一是进口替代(进口+国产=国内产品市场的总体规模),二是直接出口国际市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