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盈利能力)

1.毛利率(盈利能力)

毛利率代表创利能力和水平。

一般情况下,对同属于一个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毛利率越高越好,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水平。有时企业毛利率的提高是通过产品提价实现的,如果市场接受度没有跟上,销量没有跟上或有明显下降,则最终获利额也不一定会提升。所以,价格和销量是密切相关的,一定要捆绑在一起分析。不能单看数量的增长,能否维持价格、毛利率与销量则是关键。

(1)超高毛利率(波动性)

对于企业总体毛利率水平的波动,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一些高毛利率业务,毛利率的小幅度边际波动,对企业盈利能力会产生巨大影响。企业毛利率下降1%对利润影响大不大呢?看起来不大,但毛利绝对额的下降可能非常大。

案例:从99%到98%,从98%到99%

仿制药企业的生产模式是外购原料药,继而压片成型或胶囊灌装(不考虑工艺复杂性),加上外包装就能出厂。而制剂生产线的投入相对有限(主要是无尘厂区的成本),仿制药企业往往能获得超过90%以上的毛利率。2018年,仿制药品种受“4+7”集采影响很大,从毛利率来看下降不明显,但毛利额下降就非常大了。

近年来,茅台等高端白酒纷纷提价,毛利率本身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而毛利额却大幅提升,也是这个道理。

(2)中等毛利率(外采率)

对中等毛利率(40%左右)的商品,要分析主营成本里外购的比重。如果一个商品的主营成本为60元,售价为100元,那么,毛利率就是40%,属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如果60元的主营成本都是自产器件和生产性消耗,那么,40元毛利对应的是60元的土地、设备、人工和流动资金。如果这60元的主营成本中,只有20元是自产器件和生产性消耗,而40元是外协部件(购买后组装),那么,40元毛利对应的是20元的土地、设备、人工和流动资金,以及40元外协部件的流动资金,资金运营效率会比前者高很多。

案例:零部件外采率

国内机械行业主机厂,一般会有30%左右的毛利率;而少数特殊行业的机械,如农机类,甚至毛利率接近50%。当外采率提高时,企业效率也会相当好。

如果企业的单台售价在100万元左右,生产总成本为50万元。其中,外购零部件大约在60%以上,也就是单台外采成本为30万元,占售价的30%;组装工序成本和自产成本为20万元,只占售价的20%。

从外购的比例来看,该企业更像一个组装型工厂,没有太多的生产性设备(除房产外,账面固定资产少),在固定资产方面大大节约了。这类企业就属于轻固定资产、重流动资产的类型,不需要太多的权益类资金投入,也比较容易加上财务杠杆。

(3)较低毛利率(外购原材料所占货值比例)

对一些按加工费定价的制造业来说,不同产品的毛利率,往往随着原材料使用量及消耗金额而发生较大变化。如铜电缆的毛利率往往在3%~5%,而铝电缆(线)的毛利率则在15%~20%。两者的加工过程在工艺上的差异并不大,毛利率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铜的价格远远高于铝。同样,对于以不锈钢为原材料粗加工的行业,如果不是来料加工,这类模式也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还要应对原材料的跌价风险,属于赚钱不易、风险较大的行业。

从投资标的选择上来看,应尽可能选择毛利率高的产品。毛利率低是因为原材料使用及消耗在产品售价里的占比较高,这部分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在运营资金上的经营难度,也没有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换个角度来看,产品毛利率里更多体现了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加工制造过程的附加值。

产品毛利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原材料占用和消耗较少,附加值较高。对于加工制造业,也要分析原材料消耗较少对加工效率的影响。

所以,好生意如同卖水,毛利率高,占用的资金量比较小,加工工序也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