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进入壁垒
行业进入壁垒,一般指外部潜在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并获得起点规模的难易程度。或是多年积攒或构筑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或是政策性及天然垄断性壁垒,或是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技术诀窍,这些都是针对行业进入环节的。
借鉴生产函数来分析:资本(钢铁、重化工等)、技术(半导体、医药等)、劳动力(纺织、服装等)或土地(农业、光伏发电等)等属于要素密集型;而特许牌照(银行牌照、保险牌照等)或天然垄断性要素(电力、水务、管道煤气等)也可以成为行业性进入壁垒。
在本文中,除非超大规模投入或长期持续的高强度资金投入,否则不视为进入壁垒。
(1)技术性壁垒
技术密集型的进入门槛最高,因为技术突破有偶然性,也不能通过突击花钱来实现突破(通过并购也未必能够买到想要的技术)。而其他几个要素,都可以通过资本的饱和或过饱和投入(或收购牌照)来实现跨域,解决资本问题短板就能弥补其他短板。
比如,对半导体生产和制作行业,其中大数量级制程的加工制造环节进入门槛并不算高,通过资金的投入大部分能够实现;而小数量级芯片制程的门槛则非常高,而且行业顶尖人才屈指可数。
(2)天然性壁垒
公用事业如电力、水务、管道煤气、公路、机场、铁路、电信铁塔等属于天然性垄断。这种天然性壁垒行业,企业经营面临的挑战相对较弱,很容易产生惰性,经营开销可能也不够节俭,精细化管理动力有所不足。
存在天然性壁垒的行业,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往往有政府管制,这也制约了这些企业跨域成长和提升盈利回报的空间。
(3)政策性壁垒
目前,如石油、电信、金融等行业,都属于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需要持牌经营。对于军工行业中某些特殊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不仅进入门槛高,如各种证件的申领及审查,而且在产品品质上也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如雷达、导弹等,属于“政策+技术”双重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的存在减少了市场供应,造成“物以稀为贵”,会产生溢价。而比如开一家餐馆、中小型商超、冷饮店、中小型酒店等都是属于进入壁垒比较低的,也是比较难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