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型——更快、更省
这个单独算一类可能有些勉强,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有些行业确实只能从效率上动脑筋。对一些行业内使用较广的基础性元器件和零件,比如紧固件标准品,竞争的焦点往往是生产成本,前提是性能不下降,持续提高性价比。
案例:汽车零部件行业
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果主营业务是给汽车主机厂提供铁质或铝质(或其他金属及材料)车身锻件或铸件,则其经营难度主要集中在规模经济和生产效率上。既要通过规模来建立一定壁垒,又要通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为企业的立足点不是构筑在技术上,而是在经营上困难因素比较多,竞争格局也比较复杂,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这些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即提供钢板、钢筋或钢坯的生产商非常集中,往往需要现款提货。即便通过贸易商进行采购,也是要支付资金利息的。而下游是大型主机厂,至少需要压2~3个月货款,长的甚至超过12个月,隔年产品还要降价3%~5%。这样的产业链位势是非常难受的,一旦主机厂销售不畅,压力马上就会传导到供应商身上。
为此,在不断恶化的上下游竞争位势下,许多企业不断改善自动化加工水平。通过自动化改造,减少工装时间,提升工装效率。
这种提升效率的方式属于节流,而开源则是更重要的事情,是面向未来的。企业推动自动化加工产线既属于主动行为,提高效率和稳产率,又属于被动行为,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而客户持续压低加工费用。
如果一个行业聚焦成本下降,那么,产品的售价往往是被压制的,这个行业的盈利水平或盈利能力都处于下降通道,投资获得超额回报的难度就比较大了。
案例:服装加工企业
对于服装加工企业,其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即便用先进的剪切、打片、缝纫或包边等设备,还是需要劳动力一件件缝纫、一道道工序缝纫。那么,这类自动化对企业竞争位势的改变几乎没有影响,还是搬迁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更加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另外,企业规模性因素对效率影响也比较大,如大企业运营难度就比小企业大,很多大企业的产品数量多、区域多、跨度大,若管理得当,则大企业所体现出来的规模经济性就会形成复合型竞争优势(对竞争对手而言则成为一种门槛)。有效的规模化供给能力也是一种经营壁垒,同时,也是一种经营结果,毕竟任何获得优势经营地位的企业都有较大的体量。
商业模式也是产业位势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企业在所处产业中势能的高低。商业模式驱动力的不同,体现了企业资源的不同配置方案,只有可持续增强壁垒的才是真正的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