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董事长
企业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的个性、格局和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天花板的高低。
(1)志向
从做私募股权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获得较好回报是要依靠成长的,成长性对提升回报率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家胸无大“志”,甘心守着企业的现状,或许也可以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有很多来自日本的案例),但那些能够引领时代的企业,都有一个能折腾的CEO(首席执行官)。这个CEO 不仅会折腾自己(严于律己),还会折腾下属(高要求、严要求),更会折腾其他外部的人(比如合作伙伴)。
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强调了高目标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家对高目标或高要求有强烈的执着,这不仅难得,而且非常稀缺。他的最低要求往往对别人也是压力,这对任何与他共事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他会不断提高要求,不断抬高天花板,挖掘甚至榨干下属的潜力,而这往往被视为刁难或出难题。
从企业家创业的历程来看,这多少要有点“赌性”,要看这个赌性投入的方向在哪里,是否在“壁垒”上下赌注。
案例:经营哲学与执着
乔布斯对“极简主义”和“产品必须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产品(包括服务场所、办公场所)的设计上,还体现在个人品位、对同事的严格要求、对供货商的苛刻条件上,这都属于执着和固执。
乔布斯对细节的关注和要求,甚至会令人发狂。不仅在产品的性能、外形、颜色、组合、包装等诸多方面,其他方面他也会亲力亲为去把关,确保产品是真正的“美”。《史蒂夫·乔布斯传》里提到了几个细节,如电脑机箱内部的零部件布线、器件的角度和边缘、内部螺丝的外形等,即便这些都是“隐蔽”工程,且遇到了诸如“极大增加成本”“增加供货的难度和时间”等阻力和反驳,他也毫不放松。
正是这种追求商业实现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才使苹果系列产品备受追捧。乔布斯也用自身的经历兑现“活着了,就要改变世界”这句名言。
(2)克制
克制是一种妥协,是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对现实的妥协。诸如在产品的要求方面,是有底线和上限的。底线好理解,上限则是适可而止。再好的产品也只有卖出去才算成功,企业要先有足够的盈利,才能实现理想和情怀。
这种妥协不仅是必需的,更是必然的。这种妥协,是企业现有的实际资源无法达成理想状态时,对自身欲望边界的克制和妥协。或者说,把自身欲望分成多个阶段来实现,不要总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一个克制的企业家,在发展目标和经营边界上,不管是言还是行都是审慎的,不会轻易去跨行业布局。夸夸其谈,源源不断提供崭新“畅想”的企业家,更多是“造梦家”,脱离企业实际的目标必然成为泡影。
(3)果断
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在面临危机时能否果断决策,这种“敢拍板”的能力非常关键。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顺势时的决策比较容易,而面对危机时的决策效率又如何?这就是对企业决策机制有效性的考验了。是等待“共识达成”,还是“力排众议”,决定了危机中决策的有效性。
企业的重大决策往往通过集体决策机制做出,鉴于不同参与者的看法和观点各异,当遇到危机问题时,各参与个体的意见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损失面前保守的建议会比较多,如“先等一等再看,或许不会再继续恶化了”“会影响当期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形象”等等。此时,如果决策者不能当机立断,下一个快速处理的结论,那最终结果肯定是搁置一段时间再来决策。
而危机往往会向最危险的方向发展,只要还能忍受,决策群体就很难达成迅速处置的决策“共识”。事实往往是,危机越来越重,影响到组织生存,这个时候决策集体的意见才会极度一致,达成快速处置风险的决议。
这类集体决策机制,尤其是代理人群体的决策机制,在危机时优柔寡断的案例非常多,虽然最终会达成共识,但也会因拖延而造成巨大损失。
(4)嗜好
对实际控制人的偏好要注意观察和侧面进行了解,有不良嗜好的往往要警惕。而且要对过往一些项目投资(花钱)的必要性进行审慎分析,如果必要性不足,也是要警惕的。
很多企业在资金不富裕的时候,处于良性状态,欲望往往也比较小,不会炫耀(跨越)式发展;而一旦有了充裕的资金,比如募集了一大笔钱,反而控制不住跨越式发展的欲望,最终把企业带到了危险的边缘。无法克制欲望,必然惨淡收场。
案例:是欲望,更是动力
3G 资本集团在人才招聘上非常有特点,有个PSD(poor、smarter、desire)模型,即吸纳出身平凡、聪明且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其中,最核心的是欲望,是否有追求成功的欲望和动力?找到这样的人才,并辅之以长期激励,这是最稀缺的制度性安排。
对那些有格局的董事长而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奖励,而且是最好的奖励。短暂的一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只是一个瞬间。他们不会简单地追求物质,因为人生的所有物质最终都会趋于消亡,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体验,追求在生命的流淌中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