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扩展性资源

1.有扩展性资源

首先,企业必须有扩展性资源,诸如客户群、产业链、技术应用等方面可供业务延展的资源。

(1)客户资源

客户资源是企业最有价值的外部资源。

2C 类企业有大规模的客户群体,如果在客户群体中拥有足够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足够广的渗透渠道,就天然拥有了扩展性(向上游和横向)资源。由于2C 类客户群体有广泛而类似的需求,这类企业作为产品提供方,可以相对容易地在客户需求上进行品类和品种拓展。这种客户资源为企业提供了可预期的扩展性,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类型。

如一些做饮料产品的企业,当其扩展自身的品种和品类时,在生产设备、渠道、客户群等方面资源都是重叠的。可口可乐、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国内外知名的饮料企业,不仅扩展了品规,还延展了品类,都充分利用了既有的灌装、物流和渠道等共性资源。对于那些拥有领导品牌的企业,还可以利用其品牌强势地位,采取“搭售”或“组合”等方式,推动新产品入市和销售,加快新产品销售上规模。

案例:终端客户群(C端)的黏性

2C 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客户群体的黏性(忠诚度)。国内外著名的视频平台,如奈飞、爱奇艺等视频播放平台,先后大规模进入自制剧领域,形成了外买剧和自制剧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这既可以逐步减少对外部影视剧的依赖,也可以树立自身在产品上的差异性。而国内外航空公司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航空公司APP,提供预订、改签、值机和积分等服务,覆盖了原有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的预订渠道,与乘客直接建立了双向联系。这些商业新举措的背后依托了2C 端客户群体的黏性优势,通过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和互动,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2C 端的优势地位。

另外,即便一些相同商业行为背后的逻辑也是不太一样的。比如,华为开发自己的手机CPU 芯片,跳过了运营商,直接进入C 端,用C 端增长来拉动芯片的应用和销售。而亚马逊的商业逻辑则有所不同,它开发服务器芯片是为了把云技术的核心掌控在自己手里,并把一些核心技术整合到自身的内部供应链,从而提高云服务的能力和差异性。苹果公司在推出手机之前就启动了自研芯片,一直尝试通过并购补强或替代核心部件供应商,最终也是为了增强2C 端的竞争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为满足消费需求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而那些能够满足2C 端需求且上游产业链非常长的企业,就存在巨大的扩展空间。这类企业通常与食品饮料行业不同,食品饮料行业的产业链相对较短,向上游扩展的潜力和空间并不大。

(2)需求延伸

通过现有产品及技术进步,或通过功能延伸,进而满足新生需求,则是另外一种扩展性。这种以新需求拉动新应用的扩展性是无法提前预期的,而那些信息处理技术或芯片技术等诸多行业的共性技术会拥有较强的扩展性机会。

英伟达一开始以显卡(GPU)为主营业务,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GPU 技术逐渐被人工智能领域所采用,这就是需求延伸带来的业务扩展性。英伟达公司市值在2016—2018年快速拉升,主要是GPU 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大规模提升所致,以机器学习和计算中心为主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

信息处理技术的持续迭代,主要是需求拉动了技术的进步,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复杂的处理任务、更低的成本导向等,引导了技术变革的方向。

案例:需求的扩展性

信息技术扩散背景下的第二代企业(第一代是计算机/服务器等企业),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企业,第一波是互联网浪潮,第二波是移动互联网浪潮,这其中有很多典型案例。

苹果、亚马逊等公司,它们既有软件企业的特点,也有online 的特点。如苹果从PC 开始,先后介入了iPod、iPad、手机、流媒体、音乐、电视等领域,依托自身的iOS 系统和iTunes,不断扩充产品线。而亚马逊从书籍电商起步,后续扩展到各个品类,进而开放平台,再进军云服务和视频流媒体,之后又进入了无人零售和生鲜销售等。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2C 端企业可以覆盖更多的终端客户,覆盖的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这也改变了传统的商业组织形态。原来的商品(服务)分销模式是一级接一级、一个区域连一个区域,类似矩阵结构。这种分销模式解决了企业与客户群体之间的地域跨度大、接触面受限等问题,也考虑了流通的效率与成本。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障碍和困难都被移动互联网所打破,打通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直接的点对点联系。智能手机所实现的随时随地online,其实更像人的智能化(升级了人随时随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人类需求的online(相匹配的是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个特点让那些拥有移动互联网特性的2C 端企业明显受益,这些新兴的2C 端巨型企业,要么横向跨界,要么向上拓展,依靠2C 端黏性的优势,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和横向多元化,最终大幅度拓宽了企业的成长空间。

(3)产业链资源

更长的产业链则提供了一种战略纵深和扩展的可能性。

企业选择产业链中某个位置立业,既是一种主动选择,又是一种基于机会和能力的被动选择。这种选择会限制企业的扩展空间,而囿于自身的资源能力,企业也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

通过分析当前产品与核心器件或部件之间的技术和供应链距离,可以判断出扩展性的难度和可能性。一般来说,如果现有产品本身就是属于核心器件或核心部件系统,则企业所处的位势相对较好,扩展性也较强;如果只是处于边缘性的简单加工环节,则企业不仅位势较弱,扩展性也弱很多。

总体来说,最容易看清楚的扩展机会是在产业链内,企业实施业务扩展时对所处行业资源的调用也相对容易些。比如,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是IT(信息技术)和CT(通信技术)两大行业的融合,ICT 行业所集聚的两大行业的共性资源,推动了CT 行业内的大批通信企业纷纷进入IT 行业领域。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当前颇受追捧的造车新势力现象。投资者和创业者不仅仅是受特斯拉的影响,看到了2C 端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趋势,更是发现了汽车行业广阔而巨大的产业链空间。这其中有未来整车销售的空间(新能源车替代内燃机车),还有向上游拓展的空间(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扩展),以及消费场景扩展的空间(导航、租赁、预约、娱乐等核心应用场景带来的服务增值空间)。

(4)生产设备或技术共用性(专用性)

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为拓展新领域创造了机会,既可以节省新的投资成本,又可以充分挖掘现有资产的价值。

如戴森的吸尘器、电风扇和吹风机,都是利用了其与马达相关的专利和技术,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现有技术基础进行业务拓展的案例。

案例:技术扩展性

唯有科技能超越时代,互联网技术型企业作为当前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企业,用不断攀升的市值一再验证了其行业的扩展性。

2018年,苹果、亚马逊的市值先后突破1万亿美元,创造了资本市场新历史。这本身可以视为一个信号,公司这个经济组织更大了。被称为独角兽的企业,市值以10亿美元为门槛,而如果有一天能成长为1万亿美元市值的企业,那就是1000倍的空间。

这些庞然大物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世界市场开放带来的外部机遇。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区域性扩张,把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到不同的区域,实现了持续增长。典型的如沃尔玛、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公司,迅速通过产品国际化、网点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成为第一代跨国公司。这类公司仍然要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以实现供应链的国际化和再优化。

第二,信息技术扩散带来的内在优势。信息技术拓宽了企业的管理边界,更拓宽了企业的业务边界,可以覆盖越来越多类型的消费者,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同时还有很高的运营效率,规模不经济的阈值被大幅度提高了。典型的如微软和英特尔,其边际生产成本接近于零的软件行业特点,使得扩展更为迅速,业务遍布全球。

从市场空间来看,应用面广的技术,扩展性就强,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世界,创造奇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面就非常广,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而且,半导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ICT 领域的巨大技术变革。所以,一定要重视那些应用面非常广的科技突破,硬件也好,软件也好,都有很强的扩展性,有可能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