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投资要乘势
如果不预先考虑防守,所有进攻都是一种投机;如果有了充分的防守安排,乘势就成为一种优先选择。
古人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是讲趋势性的破坏力量;也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说法,讲的是创新转型的规律性趋势。投资分析的第一要务是认清趋势,要对时代、行业、市场、企业和运营的趋势性变化有足够的认知。为此,投资策略应选择“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借时代之势、行业之势、企业之势和运营之势。
(1)时代之势——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
最大的时代主题源自国家大势(国运),只有符合和服从国家大势,才能从这个最大的趋势中获得厚利。国内资本市场对有时代主题的行业或企业都会给予高溢价,因为这些企业都拥有光明而崭新的未来。
①消费升级
中国有14亿人口、2亿~3亿中产阶层,在这些人口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偏好变化的过程中,酝酿着新的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既有市场区隔带来的细分领域的机会,也有不同领域不断消费升级的机会。在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企业触及每个细分市场将更加高效和便捷,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加直接的互动连接;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也会享受到物质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会得到更多、更好的选择。
②科技创新
国内企业40余年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追赶、替代和超越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历史,更是一个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走出国门的历史。
自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科技强国”这个主题,也越发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威力。我们要成为真正的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必须有一大批拥有全球领先科技水平的世界级企业。未来10年、20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活跃在全球市场上,“超越和引领”将成为未来的时代主题,那些能够走出国门、走进欧美主流市场的企业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企业”。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兴起,诞生了许多新型商业模式,以前是copy to China,未来是copy from China。
新的机会和最大的机会是在我们目前还未拥有优势的领域,典型的如IC 领域。在整个IC 的产业链中,国内企业不占优势的环节仍然很多。这些环节既是国内企业科技攻关的方向,也是股权投资者未来投资的方向,是实现进口替代的潜在巨大市场。
另外,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数字化转型或5G带来的智能化时代,都是新时代带来的新机会。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既能适应老龄化时代,也能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薪酬回报,是让人民更加富裕的机会。
(2)行业之势——选龙头或第一梯队
竞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商业运营的常态,要对企业的竞争举措不断进行跟踪。即便企业目前获得了领先地位,一旦竞争从“排位赛”阶段转化为“淘汰赛”阶段,任何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只要不是牢牢站稳前排的位置,都有可能被淘汰或被兼并。
在当前的很多创业领域,尤其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域,只有排头兵才能活下来;甚至,第一名和第二名都要联手,这就是淘汰赛阶段的残酷性。
平庸化至少是99%的企业的宿命。企业平庸化的趋势,如地心引力般牢不可破,先是平庸化,然后陨落,如流星般湮灭。企业经营日渐平庸是陨落的序曲,正如企业周期理论所言。
企业周期理论蕴含了一个结论:乘势而上——乘着企业上升的趋势。企业鲜花盛开的时候,既是投资者最好的陪伴期,也是撤退期。
(3)企业之势——产业链和控制力
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势,是一种基于机会和能力的主动选择。这种选择难免会与现实遭遇冲突,而这种冲突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
如果处在产业链的中间位置,那就要看其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在面对上游时,企业做大规模可以获得更多的折价;在面对下游时,技术性壁垒能获得变现的溢价。很多传统行业随着集中度的提升,如钢材、铝锭等上游重工业,往往会要求客户现款提货。而那些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的制造业,在与上游供应商博弈时处于非常劣势的位置。对于这些企业,如果想通过横向扩张,寄希望规模的提升来扭转采购上的不利地位,是非常难的。最可能的机会,反而是依靠技术上的优势,而不仅仅是规模上的优势。
对于那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是做零件而不是部件的三级供应商企业,在上下游的挤压下,仅流动资金方面就会承担巨大的压力。
案例:创新药企业的位势
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加大对创新药的研发力度,顶着“创新药”光环的企业含金量到底如何呢?位势又如何呢?有以下两个标准可以判别。
第一,是否为平台型研发企业?企业必须有研发线,有详细的产品梯队,而不是靠单品(孤品)支撑。另外,支撑该研发线的团队必须有成功案例,而不是刚刚起步。
第二,是否有强大的市场力量?任何产品的创新最终都需要在市场上兑现,市场销售能力非常关键。
研发型企业和市场型企业在最终盈利规模上会有明显差别,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再好的创新药也不能在技术保护期内赚到足够的利润。
只有在技术研发平台和销售力量上同时具有高水平,才是高位势的创新药企业。
(4)运营之势——绩效好和资产实
绩效好比较容易理解,而分析资产是否实在,不仅要考虑实实在在的表内资产,还要考虑品牌声誉、科技产权、客户资源等无形的资产,更要考虑行业经营难度带来的内在经营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会影响表内资产,更会影响企业经营的持续性;而企业一旦失去经营的持续性,投资就会产生颠覆性风险。
此处可以按两类来分析:一种是经营难度小的企业,一种是经营难度大的企业。
第一类,经营难度小的企业。
一般来说,这类企业的存货往往不会有贬值的风险,或许还有升值的机会,这是一种对股东的利益赠送。最典型的诸如白酒行业、矿泉水行业等,产品保质期比较长,而且还有升值[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步]的可能性。
这类企业的产品往往常年保持不变,在研发上能做到最大幅度的节约;相应的,产品的销售费用往往比较高,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会较高。销售费用总体是相对可控的,也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和渠道商共同分摊。
第二类,经营难度大的企业。
这一类企业比比皆是,产品往往变化很快。尤其是那些消费电子类产业链上的科技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研发投入,后续的产品无法接上,企业就会走下坡路。又如服装行业,尤其是女装类企业,新时尚服装的开发难度和过季服装的库存风险,始终是这个行业的痛点。
当然,这些经营难度大的行业,往往毛利率也会比较高,这也是对经营风险的一种补偿。
总体来说,在经营难度小的行业内经过激烈竞争并建立了高壁垒的企业,与经营难度大的行业内获得龙头地位的企业,都存在投资价值。但从壁垒的可持续性来看,前者可能更长久,传承难度也更小。如果选择后者,一定要选择那些较强的经营团队,选择那些经得住冲击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