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设备(国产化或自产)

4.核心设备(国产化或自产)

要分析核心设备的自研自产水平、国产化率、实际折旧/贬值速度以及技术折旧速度。对于那些账面价值提完折旧后,仍然能够长期运营的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则有一种潜在的收益。

(1)自研自产水平

如果企业的关键核心设备是自研自产的,或者对核心设备有很强的优化能力,那么,该企业至少能够在应对上游设备供应商时有一定的话语权。

对于这类企业要给予重视,这类企业能够在关键工艺(环节)上使用自产(或自行设计)设备,其经营壁垒就要高上一大截,从中还可以发现企业经营层的战略远见及对研发投入的执着。

(2)国产还是进口

国内企业选择国产化设备的好处是提货及时和成本相对较低,同样,竞争对手也会容易获得相应技术性能的设备,为此,加工工艺或市场资源反而成为同行企业竞争的焦点所在。如果采用进口设备,由于设备本身往往较为昂贵(不能国产的往往比较贵),再考虑设备订购的时间,固定资产比重也会有所上升。

要对企业所用核心设备的来源做分析,设备获得难易程度及设备调优能力都是要重点考察的。如果国产设备能够达到与进口设备相仿的性能,则使用进口设备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下降。同时,也要考虑国内设备厂家往往处于追赶状态,采用进口设备的企业一般实力较强,在工艺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上会略胜一筹。

(3)实际贬值/折旧速度

企业所用的加工、包装、运输等机械类设备都会贬值,重点应该放在这类固定资产金额的大小(周转率)及更新周期(再投入)上。有些设备,比如简易型的包装设备,即便折旧提完后,还能用很多年。所以,更新周期其实是远远大于账面折旧周期的,这点值得关注。

对于一些高精尖的设备,设备本身的磨损会导致使用寿命的快速下降。而且,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更高精度、更高效能、更便宜的设备面市,即便现有的设备尚未完成折旧或还有较长使用寿命,实际上也大幅贬值了。

如果更新周期和账面折旧周期相仿,甚至更短,那企业就疲于更新设备,大量资金就会被设备所占用,最终企业是在为设备“打工”。或者,企业所获盈利不得不大批投资到设备上,以维持必要的工况水平和保持原定的产能和效率。

也有一些特殊的案例,如白酒企业的酒窖。一般情况下,新建的酒窖算生产设施,本身不仅不会折旧,反而会增值(窖龄酒卖得更贵),这就带有不动产的属性了。

案例:核心设备自研

能否在核心加工设备上做到自研自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位势。有企业在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所用纳米生产制造环节的核心设备上做到了自研,并依据独特的生产工艺,开发出了成套制造设备。其独特工艺相比行业其他工艺路线,虽然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劣势,但在处理难度上比较简单,从而形成了工艺路线的优势。

这种独特工艺+独特设备的综合型模式,不仅能够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还能节约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在当前越来越重视环保的氛围下,企业独有工艺及成套设备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