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细分市场
行业可以分为诸多细分市场或利基市场。在家电领域,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而洗衣机又可分为滚筒、波轮两种;在滚筒洗衣机中,还有带烘干或其他特殊功能的产品。
可以通过分析市场规模的大小,区分主流市场和非主流市场。比如,家用空调市场就远远大于电视机市场,一个家庭空调可以装2~3个(空调是刚性需求),而电视机往往是1~2个(看电视已经成为选择性需求,还面临电脑、平板和手机的冲击)。而且,空调的货值也高,这意味着空调行业能成长出更大的企业。
对于追赶者或新进入者,选择一个好的利基市场,并由此获得自身的根据地是比较稳妥的策略。比如国产品牌老板电器(厨房电器),就选择切入厨电细分市场,逐步战胜西门子等国外品牌,成为行业龙头,并牢牢守住了高档品牌的位势。
案例:戴森与特斯拉
戴森公司在介入家电业务时,所选择的都是非常成熟的产品及行业。从戴森成立至今,先后推出吸尘器、烘手器、空气风扇、吹风机、扫地机器人、卷发棒等,这些产品都不是戴森发明的,有些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但都被戴森改造或颠覆了。
戴森依托其在风机(吹风或吸风)上的核心专利(电动马达),再加上“炫、酷、科技感”的设计与外形,以其“昂贵”的定价,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小家电产品的高端市场。这些高端市场都成为戴森的利基市场,也是利润最丰厚的细分市场。
特斯拉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首先从跑车这个高档产品的细分领域入手,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其他科技企业的启发。不得不说,特斯拉在高档品牌的打造上,效果非常好。特斯拉已经成为高档新能源车的典型厂商和代表品牌了,成为20余年来唯一实现规模销售的新兴豪华汽车品牌。
相比之下,国内新能源车首先扎根商用车细分市场,利用“省钱+补贴”的定位,占领低端市场作为利基市场。这种扩张模式也符合《创新者的窘境》里所提出的突破性技术的扩散路线。国内汽车厂家所生产的乘用车,偏向“性价比”,放弃了占领高档细分市场的机会,也放弃了利润最丰厚的市场。而那些“新势力”,如蔚蓝、威马等,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去挑战高档细分市场。
轿车作为一个消费品,其品牌打造有内在特性,试图从性价比的角度去打造未必能成功。而要更多考虑一些感性因素,主动考虑消费者非理性认知等情况。
选择利基市场的优点是容易扎根,以资源聚焦策略获得成长。缺点是利基市场本身属于一个大领域的细分市场,如果利润总量不足,则必然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向其他领域扩张的挑战,而扩张能否成功则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那些主动选择低端市场的品牌一定要慎重决策,建立一个品牌如同爬坡,不进则退;而“退坡”的品牌,很难再回到高端的位势上。而且,从行业的利润分布来看,一定是中高端品牌的利润更加丰厚,它们是支撑行业利润总量的中流砥柱。
案例:扫地机器人市场
扫地机器人市场是一个新兴产品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升级产品,国内厂家也是以后入者身份进入该市场的,多是处在行业追赶者的地位。
国内部分厂家以“代工+ODM(即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商)”的身份完成了原始积累,便开始尝试在国内推出自主品牌。其中,有些企业会考虑以成熟机型和规模化量产的低成本优势,通过大规模低价促销和电商新兴渠道,抢占低端市场。
然而,扫地机器人这个行业技术竞争趋于缓慢进化阶段,在没有突破性技术出现之前,竞争的关键聚焦在品牌忠诚度、生产成本(含研发)和市场效能提升上。
如果尝试以低价撬动市场,那是希望通过市场下沉来扩大市场总规模;但是,市场下沉的代价就是利润率的下降、品牌档次的下降和利润空间的下降。而且,品牌地位的下降,对品牌的伤害是颠覆性的,也是很难挽回的。
另外,一定要关注主流市场的消费升级趋势,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对产品品质和品牌的诉求也会水涨船高。因此,不能认为在某个细分市场扎根,就一定会实现可持续经营。同样,现有的非主流市场会逐步升格为主流市场,成为行业最大规模利润之所在。
以国内高档酒店行业为例,此细分市场一直是盈利的,而中低档市场的盈利则比较不稳定。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是逐渐从低星级向高星级过渡和升级的过程,随着主流市场所消费酒店星级的逐步提升,那些低星级酒店就难以为继,最终大部分不得不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从全服务模式改为经济型或主题型的有限服务模式。
同样的还有化妆品领域。改革开放后进入国内的新型洗护日化产品和国际品牌,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感受,国内产品与之相比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国际品牌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随着国内日化产业链的成熟和工艺的提升,国内新品牌在洗护日化领域崛起,两者的感观差距明显缩小了,该细分市场的盈利能力也大幅度缩小了。与此同时,这些洗护日化产品的“时代性”也接近消失了,反而护肤品、彩妆和香水等细分市场,成为日化领域的新兴市场,不断挑战主流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