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行业集中度

3.行业集中度

行业竞争格局可以用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或市场占有率来衡量。所谓大树底下不长草,龙头企业的市场比例一旦超过40%,甚至形成双寡头竞争的格局,其他后序企业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有个诺维格定律:当一家企业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将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则必须寻找新的市场。这说的既是成长性,也是竞争格局。

(1)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

总体来说,从行业诞生到成熟,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虽然其中有些波动,但最终都是趋于集中的。行业内外时刻存在维系和变革的冲突和矛盾,一旦有创新力量强势介入,则行业的格局就会发生新的变化。有巨大创新且生命力顽强的新产品诞生,就会源源不断吸引跟风者参与,进而导致创新的力量越来越大,直至达到新的均衡,如此循环往复。

案例:国内重卡市场的集中度

2018年,国内重卡市场的市占率在80%以上,分别为一汽、东风、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北汽福田等。这些厂家都是国产品牌,在重卡领域国内厂家已经实现了赶超。而在轿车领域,国产品牌市占率在50%左右。

轿车市场和商用车市场有个很大的差异性在于,一个是消费品,一个是商用品。商用市场的购买者更加理性,竞争的关键是“性能+价格+服务”;而消费品市场则主观性更强,决策因素不仅仅在价格上,口碑和形象也很关键。况且,国内舆论一直存在“技不如人”的“刻板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所以,国产轿车(内燃机路线)如果不能在“技术实力”这个印象分上实现突破,就很难打入高档车细分市场。

近5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然而高端市场仍然被特斯拉(电池路线)牢牢掌控。而国内传统汽车厂家也推出了不少新能源汽车款式和型号,但在品牌档次上仍然未能实现突破,始终无法跻身高端品牌阵营。还有一些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试图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的品牌,而从目前的市场销售和品牌美誉度来看,依然任重道远。

(2)集中度提升后上下游企业面临客户/供应商依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对上下游企业来说,就会出现大客户依赖或大供应商依赖的现象,这也是一种位势上的弱化。

案例:大客户依赖现象

生产MLCC(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s,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的主要原材料是60~200纳米级的纯镍粉,能提供小规格纳米级镍粉的全球供应商在10家左右,能够规模化供应的不超过5家,行业集中度非常高。

三星电子作为全球大MLCC 生产商之一,其镍粉的供应商队伍也较为集中,三星与客户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样,三星供应商的发展就和三星捆绑在了一起,既受三星制约,也会影响三星供应链的稳定。

对于三星的镍粉供应商而言,这种大客户依赖,尤其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是非常稳定的。同时,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会受到限制——其他MLCC 厂家,如果有选择的话,就不会给它大订单。

鉴于MLCC 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三星也会尽力保障供应关系的稳定,在价格上也会酌情予以考虑。

(3)价格战是产业集中度提升的利器

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升及增长速度的下降,“价格战”一定会被企业所采用。

价格战的诱因,往往是产能大于需求;而价格战的焦点,可以基于技术,也可以基于品牌。如白酒行业的“杀价”现象往往在低端市场展开,而高端细分市场则纷纷“提价”以标榜品牌定位。

价格战会冲击所有企业的毛利率,会大幅度减少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在价格战中,一些弱小的竞争对手会最先被击穿生存底线,进而被淘汰出局。

案例:价格战

价格战在中外商战中都不稀奇。

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为例。20世纪50年代末,百事可乐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价格战手段,如“大瓶装”“家庭装”等,变相降低价格以促销。而随着百事可乐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可口可乐不得不正面回应。在双方激烈竞争10年之后,其他可乐厂家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从37.7%下降到29.5%,两家公司也开始缓和价格竞争。从1989年起,两家公司把软饮料价格提高了3.3%,并宣告价格战结束。

2000-2004年,奥克斯发起了国内空调市场的价格战,2004年行业均价比2000年下降了约40%,厂商利润大幅度萎缩,格力和美的的利润率也受到了挤压。价格战结束后,行业集中度提升,空调品牌从200家减少到不超过100家,格力和美的开启了10年的垄断红利期。2014年1月到2016年5月,空调行业又开始了第二轮价格战。

价格战是“剩”者为王,市场激烈竞争后留下来的第一或第二名企业,其利润率在价格战停止后会有所反弹,盈利能力也会大幅度回升。在集中度提升后,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内部运营效率,提升了对上下游资源的占用程度,进而获得了定价权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