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扩展性方向

2.有扩展性方向

企业的业务扩展,主要是通过创新实现需求替代,这是最容易理解和判断的,也是最明朗化的机会。所谓替代,就是用一种产品和服务取代另一种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

(1)场地或消费场景的替代(需求的集中)

如果满足需求所提供的产品或/和服务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对需求的地域(场景)、时间(连续或间歇)、品种、交付等方面进行了集中(或替代),把零散的需求集中起来,并实现需求的规模化,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

例如,购物商场是对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中小型消费场景的替代,这种场景的替代是一种需求的集中;线上电商对线下大部分零售类消费场景实现了替代,也是一种需求集中;视频点播网站对电视机、电影院的替代,满足了人们娱乐方面的需求,同样是一种需求集中。

实现需求集中的主要诉求是甩卖货品或吸引客流,而最能体现商业模式创新价值的是提高运营效率及交易便利性。这种商业模式的变革往往会表现为一种扩展性,能够获得更大的营收和绩效,也会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所以,那些能够有效实现需求集中和规模化,且有较强扩展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很可能会成长为商业巨擘。

(2)品牌方面替代

由于产品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更多要靠宣传或附加一些特殊的属性,让消费者改变已有的认知,接受新的产品。营销学中的“定位”学派,即人为地赋予某一产品特殊属性,并不断强化这些属性,实现认知替代。

在品牌替代上,一定要重视领导品牌的独特价值,领导品牌地位一旦形成,只要不犯错误或出现颠覆性需求,非领导品牌往往很难实现反超。行业领导品牌(第一品牌)是稀缺的,如果不能投资于大品类的领导品牌,也要尽可能投资于小品类(细分领域)的领导品牌,充分享受领导品牌带来的投资溢价。

(3)品类方面的替代

品类方面的替代更广、更宽,如矿泉水对茶饮料的替代、巧克力对饼干的替代,甚至高铁对飞机的替代。前者通过改变认知实现替代,后者通过完善功能或缩小满足需求的差距实现替代。

品类替代往往体现在功能相仿的两种商品之间,尤其是在功能方面,通过功能的差异或功能的叠加实现替代。前者最明显的就是汽车对摩托车的替代,汽车更安全、更易操控;后者最明显的案例是手机对数码相机的替代,手机更加便携且成本更低。

归根结底,任何完成替代的产品和服务,它一定比被替代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人性。

案例:易被替代的仿制药

以以色列TEVA 公司为例,其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商,最辉煌的时候股价一度达到72美元,市值610亿美元。TEVA通过并购模式,买入创新药品种,实现了市值的狂飙,然而支撑其市值的是并购的创新药品种,一旦该品种专利到期,就显示出了仿制药企业的疲态。

目前,随着医保政策的变革,国内仿制药企业的产业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甚至是颠覆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