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型——需求集中与改变

2.销售型——需求集中与改变

销售型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可控的销售网络,通过增加销售网络的宽度、深度和效率来覆盖更多潜在客户,以加深与客户的连接,加快产品在市场兑现的效率和速度。销售型企业还涉及广告、地推、策划、铺货等销售环节的管理,而生产端、研发端相对来说会弱一些。

一旦产品的品牌力树立起来,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出货比较通畅,崛起的速度就会比较快,而产能的障碍往往不大,此时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如果企业搭建了成功的销售体系,能通过预收款或定金发货,甚至能够月结销售款,那经营现金流往往是非常富余的。对于这样的企业,后续一般也不需要私募股权投资,通过自身现金流的滚动就足够了,这也是消费类企业往往估值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销售型模式,往往行业准入的难度不大,除销售外的经营难度也不大,而要建立起经营壁垒的难度却很大。一般是在行业刚刚兴起时,通过激烈的竞争完成市场淘汰赛,仍然保留较大市场份额的品牌,才能建立相对稳固的经营壁垒。这种经过激烈竞争所形成的壁垒,往往比较坚硬和牢固。

案例:关系销售型

关系销售型企业案例比较多,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生产难度不大的企业,如果利润率、现金流状况都比较好,甚至ROE(净资产收益率)也不低,那么,这类企业很可能属于关系销售型企业。

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一家生产非核心零部件(如履带、外壳、标准件)的企业,销售净利润率能超过10%。而走访下就可以发现,企业现场管理一般,产线布置也不够流畅;生产设备以国产为主,有剪切、锻造、加工等工序;器件较大,加工工序节拍较长,用工效率尚可。

分析其大客户,是国内某龙头工程机械企业,回款账期在1个月左右,现金回款率一直高于其他供应商。

综合种种迹象,就可以断定这是一家关系销售型企业。该企业的综合能力是在市场能力方面,而非强在技术开发能力和加工能力上。

对于销售型企业,一定要分析这种销售能力是建立在个别能人上的,还是建立在组织上的,是否可以持续。如果是建立在个别能人身上,这种销售能力是极不稳定的。另外,有两类也值得警惕,一种是持续促销型,一种是阶段促销型。

(1)持续促销型

一般超市为了招揽客户,会持续搞一些产品促销的活动,通过降价或赠送礼物等方式,吸引较多价格敏感型客户,扩大超市销售额。有些社区超市,会在早晨销售一定数量的便宜鸡蛋、米、面、油等刚性需求品,以此吸引部分消费者。

这种销售活动本身是否能够带来正向净现金流或盈利,决定了这种销售活动是否能够持续,也是这个模式的生命力所在。超市行业的促销,包括电器连锁店的促销,往往最终是厂家买单,通过各种各样的诸如堆头费、上架费等摊派给厂家,这也是超市持续促销的底气所在。

如果销售的产品无差异,经营者只能在促销的方式上动脑筋。各大百货公司曾经采取返券、打折、存现金抵券等各类花样繁多的促销手段,最终都是落在价格折让上。

这种持续促销所实现的消费者集聚,最终依赖于价格折让,并没有让消费者对现有的场景产生依赖。一旦价格折让不存在,这个场景的客流也会逐渐稀少——价格折让本身无法建立经营性壁垒,除非是持续或永续的价格折让。

对那些打价格战的企业,分析的关键不在于价格战能够打多长时间,而在于价格战之后提升价格,客户仍然能够持续性光顾;或有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在持续价格战中仍然有足够的盈利支撑。

(2)阶段促销型

阶段促销型往往在新商业模式涌现时比较常见,相当于开业大酬宾,让消费者先用起来。通过价格折让来诱导消费行为的改变,待消费者形成消费习惯后,再逐步取消或弱化促销规模、程度及频次。

这种需求集中的招募(促销)手段,除了额外利益诱导(如免费、低价或特色商品等)外,最终还要依靠交易的便利性(节约时间、消费环境等)来实现。仅仅通过促销实现需求集中的模式,所建立的商业壁垒是不够高的,必须还有其他附加或增值的功能。新商业模式必须能够增加黏性,增强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在新场景连接方面的刚性。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既有的供应链成本和效率基本相仿,新旧商业模式相竞争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交易的便利性上。新商业模式往往更加便利,这有助于提升交易的持续达成,构筑持续性竞争优势。

案例:价格战诱导交易场景的迁移

对零售行业而言,商业的本质是提供了“交易”(或交换)场景,传统的百货商店、连锁店、专卖店等都是提供了以线下“交易”为核心的商业服务功能。

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有追求价格优惠、场景舒适、选择多样等主流需求,也一直存在追求交易过程便利性的趋势。所以,当价格战驱动消费场景发生转变时,如果新消费场景的交易更加便利,而消费者并没有发现这种便利会让自己花得更多(浪费也会更多),消费者会享受这种便利性,会为了这种便利性而迁移交易场景,改变自身的消费行为。

当年,苏宁和国美等家用电器连锁店崛起时,与百货商店的家电销售部门展开竞争,价格战(包括补贴)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苏宁还依靠品牌众多、品种齐全、更加便利等多方面优势,实现了消费者交易场景的转移,改变了消费者购买电器的消费行为。

最终,家电商家撤离了百货商店,家电销售的主战场迁移到家用电器连锁大卖场,而百货商店也不得不缩减甚至砍掉一些家电类业务。全国化布局的苏宁成为中小板的明星,国美也成为港股明星,还崛起了五星、大中等区域性连锁大卖场。

如今的天猫和京东的电商模式,亦是如此。通过交易更便利(7×24)、选择更多、价格更优惠等优势,再次打败线下的零售网点,实现了交易场景的转移。而拼多多不设购物车的“拼购”模式,则更加简化购物的难度,降低了中老年人使用电商的交易门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阶段性促销来实现这种需求集中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除了电商模式外,还有共享单车、外卖配送平台等。这种需求集中的模式,能否长期锁定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产品丰富化),能否把交易环节彻底搬到线上(交易便利性),将成为制胜的关键。

案例:补贴激发需求快速增长

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公司,通过初期的补贴政策,实现了打车需求在软件平台的集中。而随着打车软件公司的并购整合,剩下的公司在提供打车便利的同时,取消了大部分对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补贴。不仅如此,还通过引入专车、顺风车等新运力,在满足乘客便利性的同时,增设对司机端收入提成的方式,获得收入分成。

对软件平台公司而言,持续大规模或大额补贴司机或乘客,这种促销方式无法获得现金流或盈利,只能取消。通过一段时间的补贴后,平台实现了乘客的需求集中并使乘客养成了消费习惯,成功实现了需求的可持续性规模化集中。

这种需求满足方式属于消费(交易)场景的集中(迁移),而供应方大多极度分散,缺乏跨地域的溢价和增值效应,这就会导致其他竞争对手仍然可以通过补贴(价格战)的方式,不断尝试进入这个市场,试图分流现有平台的乘客群体(分散的区域性需求)和司机群体(分散的区域性供给)。

只要竞争对手补贴力度足够大,就会冲击现有平台的基本盘,这种骚扰会让现有的平台公司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需求的集中,或消费(交易)场景的集中,只是新商业模式的开始,能否胜出并实现对旧商业模式的替代,除了在交易环节的便利性要有实质性提升外,还要有可以革新和提升经营壁垒的地方,也就是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模式更新。新商业模式必须在供应链的效率、成本和及时性等方面有质的进步,才能打造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电商公司亚马逊把其竞争策略归结为“飞轮效应”——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的顾客,更多的顾客意味着更高的销量,进而吸引更多的第三方销售,从而摊薄固定成本、降低价格。而作为大连锁超市的沃尔玛战胜区域零售商的法宝,同样也是靠“天天低价”。为此,要提供低价的商品,必须有更低的运营成本结构,否则,“天天低价”的商业模式就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