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动态把握变化

3.动态把握变化

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搞清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与行为是在“结硬寨”,还是在做“花架子”,以及“结硬寨”是否有效果;还要认识到,投资持续“结硬寨”的企业,也不等于投资本金和收益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仍然会存在一些变数,仍然需要做好投后管理工作。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1)现有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会不断地试图攻破壁垒,削弱经营壁垒的防御能力。比如,任何冷兵器防守,一旦遇到热兵器的猛攻,最终结果都是不言而喻的。

(2)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变化,既有可能强化壁垒,也有可能自毁长城。

(3)行业从成长期变为成熟期,或者发生了新的变革,企业能否适应变化,能否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产业位势,存在未知。

我们在投资之前,可能发现并回避掉了一些存在根本性问题的企业,但是,行业政策、市场竞争和企业问题都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经营团队和企业负责人的思想变化可能很迅速(不仅仅是定力或诱惑的问题),甚至可能因为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发生根本性逆转。

对股权投资者来说,不仅要把鸡蛋放在篮子里,还要看好篮子里的鸡蛋。不仅要能够及时帮助企业发现问题,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不断地帮助企业“结硬寨”,这也是投资者替自己“结硬寨”。

任何企业都无法抗拒两个天花板:一个是行业增长的天花板,是需求空间的天花板,限制了企业最大的可成长空间;一个是企业家能力层面的天花板,也是经营层奋斗精神天花板,限制了企业可实现的成长空间。后者对企业的影响更为致命,“董事长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天花板”,2018年以来资本市场爆出的股权质押融资爆仓事例比比皆是,很多问题都是出在董事长的身上。这些股权质押融资所获得的资金最终是否得到了有效运作呢?现实往往比预想要残酷得多。

案例:并购之星的陨落

2015年、2016年是A 股资本市场的“并购年”,很多民营上市公司不是主业出了问题,而是倒在了跨产业并购上!

随着资本市场指数的狂飙,很多上市公司被膨胀的市值冲昏了头脑,不断大干快上、搞多元化扩张、加杠杆并购,最后很多都变成一地鸡毛!

仅长三角地区,就有多家获得中国民企500强企业因跨产业并购而陷入经营困境,这些经营激进的企业家,没有熬过资本市场的冬天,成为一颗又一颗“流星”。

产业并购,尤其是跨界并购的结果往往是比较残酷的。当现实击碎梦想的泡沫,带给这些企业家的不仅仅是悔恨。

企业持续卓越之难的事实就是:“恒星”不多,“流星”不少。既往如流星一般的企业,名单可以列很长,诸如国际通信巨头、国内家电龙头等不少著名企业,曾经都风靡一时,风头一时无两。

如果在投资后发现企业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不管是原来就存在的问题,还是新出现的问题,都要坚持“三十六计走为上”。就如同在黑天鹅被发现之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天鹅是白的一样。有问题的企业是正常的,而有根本性问题的企业就不正常了。尤其是团队的能力问题、道德问题、产业政策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因素。

案例: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创立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经典的图形如下,企业成长分为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周期。其中,最重要的两条经营数据线,一个是营业额或销售量,另外一个就是净利润或利润总额。《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里巴菲特提出要寻找长长的雪坡,其实也就是寻找能够持续成长,迟迟不会进入衰退期的标的。

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立足点或论据,是需求的周期性。而需求的周期性和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相关,不可避免。换句话说,企业进入衰退期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

企业周期理论

另外,必须考虑(行业)企业的生命周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获利,这就必须了解所投标的企业所处的周期。一般而言,只要有合适的价格,在前三个周期能够实现顺利成长,投资很大概率都能获利,这是顺势投资;如果在衰退期投资,最终能再次转换到新的成长周期,也能获利,这是逆势投资。当然,也要考虑投资过程出现夭折的可能性、持续陷入困境而不会反转的可能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和风险。风险投资机构往往会选择投入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会选择成长期甚至是成熟期。

所以,做股权投资一定不要轻信天花乱坠的陈述,不要迷信令人感动的情怀,而要以数据为支撑得出明确的结论,更不要因为时间紧急就匆忙投入资金。而投后管理的意义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馈,通过偏差分析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所投资企业稳定在预定的目标轨道上。